<身子和肢體的比喻>
讀經【林前12: 12:31】【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用身子和肢體的比喻,來說明信徒是基督身上的肢體。他首先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這裡的「身子」,指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肢體」是指眾信徒。身體一定有許多肢體,但決不會因為肢體多,就變成許多身體,也決不會因此變成不是一個身體。所以使徒多次提到「一個身子」,就是為要強調基督的身體事實上是「一個」。這也是向我們啟示了有關基督與教會的重要真理: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由許多不同的肢體組成。「基督也是這樣」,這意思是說,教會這個身子,就是基督自己。當教會的光景正常裡面充滿基督,外面彰顯基督,凡事順服基督,時刻聯於基督之時,在神的眼中看來,這個教會就是「基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這「不拘」的意思就是沒有分別,區別消滅了。所以在基督的身體里,沒有屬世的區別,而國籍與民族不同的希伯來人和希臘人成為一,社會地位不同的為奴的,自主的也成為一。因為在教會裡的每一位肢體,無論背景如何、身份如何,都從同一位聖靈受洗。換句話說,教會中的肢體若是沒有受聖靈的洗,就還不算為基督徒。受聖靈的洗乃是基督徒的標記,所以信徒在重生和認罪悔改時,就是受了聖靈的洗。教會的每位肢體蒙恩得救時,不僅都受了聖靈的洗,而且「同飲一位聖靈」。這「同飲一位聖靈」,就是指聖靈內住信徒的裡面,賜聖靈的能力和恩賜。【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這裡注重說明,只有一個肢體,不能構成一個身體,許多肢體聯合起來,才成為身體。所以有許多肢體,不但不是反常,倒是正常,不但不妨礙身體的「一個」,倒是共同增長那一個身體。【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腳不能自認為不是手而不屬乎身子,耳也不能自認為不是眼而不屬乎身子。他們都屬於身子這個事實,不會因他們自己找到借口否認,就變成真的不屬於身子。信徒在教會裡面互相作肢體也是這樣,我們都在基督屬靈的身體里這個事實,是由不得我們自己否定的。如果你還沒有重生得救,就算自己竭力承認,教會也承認,你還是不能成為基督身上的肢體。假如你已經確實得救,你絕不能因為有任何不滿意,或故意標榜什麼不同的特點,而脫離基督的身體,因為我們都是由神安排在身上作肢體的。
【若全身是眼,從哪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具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裡呢?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眼只會看卻不能聽,身體不只需要會看的,還要會聽。如果有人以為眼比耳更有用,就想把全身的肢體都變成眼,那麼身體從哪裡聽呢?眼永遠不能代替耳的功用,耳也不能代替眼的功用。身子所有的肢體都是這樣。所以神按祂自己的旨意,把各種不同的肢體安排在基督的身體裡面,叫他們各自發生效用。所以【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這是強調肢體彼此之間的互相需要,不但是為著身體的緣故應該有各種不同的肢體,就是為個別肢體本身,也必須有各種不同的肢體。因為眼雖然能看,卻不能拿東西。手雖然能拿東西,卻不會看,也不會走路。所以眼不能說用不著手,手也不能說用不著腳。在神的教會裡也是這樣,我們就不可因別人的恩賜跟自己的不同而輕看他們、排擠他們,我們要認識到必須有他們的幫助,才可以發揮我們的恩賜。神沒有把百般的恩賜給一個人,只把百般的恩賜給眾信徒,叫他們大家學習互相連絡,彼此相助,作神的好管家(弗4:16)。【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身上的肢體有些比較堅強,有些比較軟弱,有些比較體面、俊美,有些比較缺欠。但我們不能說那些軟弱的、缺欠的就是不重要的肢體。有些信徒的恩賜是顯露的,容易受人歡迎,有些信徒的恩賜是隱藏的,不受人注意。但神都不輕看他們,要「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這樣信徒之間就不該彼此輕視,倒要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免得因各人屬靈的職分和恩賜不同而分門別類了。所以保羅訓勉信徒「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這是指肢體之間感同身受,一個肢體受痛苦,全身就自然覺得痛苦,任何沒有同樣感受的肢體,就表示和身體脫節,或「神經」被阻斷了。肢體雖有許多,但生命是相通的,所以感覺也是相通的。相反的,若是因別的肢體得榮耀,而有了嫉妒的感覺,便表示彼此不是同屬一個身體,也就是分門別類了。可是今天教會的情形反常,信徒的屬靈「神經」反常。別的肢體得榮耀我們不覺得快樂,反以為痛苦。別的肢體受痛苦我們不感到痛苦,反以為快樂。這都是因順從私慾,求自己的利益,不求神的榮耀的結果。【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你們」指哥林多的全體信徒,他們既是在基督身體內,就可以說是基督的肢體了。
【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神在教會所設立的」,表示神給教會各種不同的恩賜,以及祂所設立各種不同的職分,正像神在身體上所安排的各種不同的肢體那樣,為要互相配搭,為了造就教會。這裡話語的恩賜包括使徒、先知、教師、傳福音、勸化、分辨諸靈、說方言和翻方言;服事的恩賜包括帶領、幫助人、憐憫人、施捨、信心、醫治和行異能。這裡保羅只是舉例,不是說神在教會所設立或所賜給教會的職分只有這麼多。保羅的目的為要說明,教會有各種不同的恩賜和職分互相配搭,並不是要列出一份清單,或限定職分和恩賜的數目。屬靈的職分都是根據神的恩賜,沒有恩賜就根本不能承擔職分,但恩賜是由聖靈所分派的,所以就算是使徒也不能限定恩賜的種類。【豈都是使徒嗎?豈都是先知嗎?豈都是教師嗎?豈都是行異能的嗎?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嗎?豈都是說方言的嗎?豈都是翻方言的嗎?】這裡保羅提出了七次相似的問題,為要說明神所給教會的恩賜是多方面的,絕不是只有一種,或只注重一方面。而使徒發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要改正哥林多人特別偏重於說方言恩賜的錯誤。所以使徒最後勉勵他們:【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這「最妙的道」,不是指道理,而是指道路。追求更大的恩賜雖然重要,卻必須依循一條「最妙的道」,最超越的道路,這道路就是下章所說的「愛」。為此,願我們今天不但要追求那更大的恩賜,我們還要彼此相愛,在基督里互為肢體,以不同的恩賜去彼此配搭,來事奉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