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12: 1-31】【弟兄們,論到屬靈的恩賜,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中,使徒保羅首先說:【弟兄們,論到屬靈的恩賜,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你們作外邦人的時候,隨事被牽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啞巴偶像,這是你們知道的。所以我告訴你們,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這「論到」,指以下內容是針對哥林多教會來信中所提的事。「屬靈的恩賜」,就是聖靈賜給各個基督徒的恩惠,好叫他們在基督的主權之下使用這些恩賜,目的是為了造就祂的身體,也就是教會。「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不明白」有無知的意思,保羅不願意哥林多的信徒對屬靈的事一無所知。「你們作外邦人的時候」,是指他們還沒有相信主之前,就像不認識神的人「隨事被牽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啞吧偶像」。哥林多信徒因之前拜慣了偶像,所以保羅要他們明白,不要無知地把聖靈的事跟邪靈的事相混,並強調,「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信徒在聖靈的感動之下,必然會開口讚美感謝主,決不會說「耶穌是可咒詛的」。 信徒「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聖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感動人承認「耶穌是主」,即接受耶穌為主。因此每一位真正承認「耶穌是主」的信徒,裡面都有聖靈的內住。【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不同的「恩賜」都是同一位聖靈所賜,而聖靈所有的「恩賜」都是為著神永遠的計劃而賜下的。「職事」,即服事,是同一位基督住在信徒的心中,呼召他們事奉,將工作分配給各人去作。「功用」,即功效,是同一位神在安排與配搭信徒,使我們各自發揮不同工作的成效。賜給人各種不同恩賜的,乃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是同一位神「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目的是為著成就同一位神的計劃。因此信徒絕不能以恩賜來分門別類、自高自大。聖靈賜給各人的恩賜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叫全體得益處」,【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因此一切對建造教會可有可無的特長或才能,都算不得恩賜。【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保羅強調智慧和知識的「言語」,都是聖靈所賜的恩賜。這「信心」不是指得救的信心,而是在某件事上明白神的應許,確信絕不至落空。「醫病的恩賜」,指超自然的醫治能力。「行異能」,指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行神跡。「作先知」指傳講神的話,包括講道和說預言。「辨別諸靈」,指分辨聖靈和邪靈(約壹4:1)。「說方言」,指未經學習而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11)。「翻方言」,指將人所聽不懂的方言翻譯成眾人所能明白的話(14:13)。信徒獲得不同的恩賜,並不是自己努力或追求的結果,而是聖靈為著造就教會,「隨己意分給各人的」。因此我們可以【切慕屬靈的恩賜】(14:1),但不可高舉某種恩賜。我們若單單重視某種恩賜、苦苦追求某種恩賜,就是越過了界線,不尊重聖靈的權柄。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使徒在這裡講到屬靈恩賜的配搭。「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這是借用人身體和肢體的關係,來說明信徒在教會中如何借著聖靈的運行,獲得各種不同的恩賜,而各有不同的職事,盡不同的功用。「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肢體」指眾信徒,「身子」,指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弗1:23)。聖靈把不同的恩賜分給這些各不相同的肢體,就是要「許多肢體」彼此配搭,顯明基督身體的見證。「猶太人」和「希臘人」代表種族、語言、文化和宗教的不同。「為奴的」和「自主的」代表社會地位、貧富、身份和成就的不同。聖靈將所有的信徒都浸在祂裡面,叫他們作一個身體,就沒有屬世的區別。「從一位聖靈受洗」,表明惟有聖靈在其中做工,受洗才有真正的意義。「飲於一位聖靈」,指每一個信徒都從聖靈受了屬靈生命的供應。【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若全身是眼,從哪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具各安排在身上了。】「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而是由手、腳、耳、眼等不同的肢體組成。同樣神也用不同的肢體配搭成基督的身體,所以教會裡每個信徒各有不同的功用,正如人身上的肢體各不相同、不可或缺,不可互相代替、彼此輕看。「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表明信徒都在基督屬靈的身體里這個事實,是由不得我們自己否定的。如果你還沒有重生得救,就算自己竭力承認,教會的組織里也承認,還是不能成為基督身上的肢體。反之,假如你已經重生得救,你絕不能因為有任何不滿意,而脫離基督的身體。因為肢體並不是偶然出現在身體里,而是「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具各安排在身上了」。「安排」表明肢體無論是剛強還是軟弱、俊美還是缺欠,都是神特意安放在特定位置上的。「具各」是強調身上各肢體的個別性,都有其特別的功用,並且各個肢體的功用不是自取的,乃是出於神旨意的安排。【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裡呢?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神所要得著的是基督的身體,「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裡呢?」哥林多信徒高舉某些大有恩賜的肢體,但一個肢體不論多重要,也無法單獨顯明身體。「身子卻是一個」,表明「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具各安排在身上」,是為了透過不同肢體的彼此配搭,顯明身體合一的見證,而不是高舉某個肢體。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肢體在彼此配搭中,應當安於自己的恩賜、欣賞別人的恩賜;不可高抬某些恩賜,輕看某些恩賜。什麼時候我們忘了恩賜都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什麼時候我們就會自高自大,而輕視其他肢體的「軟弱、不體面、不俊美」。既然是「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具各安排在身上了」,那些「人以為軟弱的」肢體就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少的」,因基督的身體不是人刻意安排出來的,而是神照著自己的旨意「配搭」出來的。而神的旨意不是要突出某些肢體的「俊美」,而是要「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讓每個肢體都學慣用自己的功用去「彼此相顧」,一起享用身體的供應、顯明身體的見證。「分門別類」,就是高舉某些肢體,只與一個小圈子裡的肢體彼此相愛、彼此配搭,對別的肢體卻無動於衷,這不是身體的原則。因同一個身體里的肢體之間有血肉相連,所以必然有「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每個重生得救的信徒都屬於基督的身體,包括哥林多教會那些【仍屬肉體的】(3:3)軟弱信徒。
【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豈都是使徒嗎?豈都是先知嗎?豈都是教師嗎?豈都是行異能的嗎?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嗎?豈都是說方言的嗎?豈都是翻方言的嗎?】教會中的一切職事都不是人所選擇、安排的,而是「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為要彼此配搭,完成神的計劃。「使徒」,指具有聖靈的能力,奉神呼召,被差遣到處傳揚福音,並建立新教會的人。「先知」,指有聖靈的感動,能宣講神的啟示和信息,以造就、安慰、勸勉信徒的人。「教師」,指具有知識的言語,能教導信徒使其認識聖經真理的人。「行異能的」,指具有神奇的能力,能施行超自然神跡奇事的人。「得恩賜醫病的」,指具有超自然醫治的能力,能憑藉按手禱告使病人而愈的人。「幫助人的」,指具有愛心,能甘心樂意地,儘力幫助並供給別人的需要的人。「治理事的」,指具有忠心與見識,能條理分明,處理教會中的事務,服事全體會眾的人。「說方言的」,指具有聖靈所賜的口才,能未經語言的學習過程而說起別國的話的人。而這裡w「豈都是」,意思就是「不都是」,保羅借著這些問話,要改正哥林多信徒對屬靈恩賜的錯誤觀念。【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切切地求」,意思是切慕,而不是追求。恩賜都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信徒可以切慕,但不能追求。「更大的恩賜」,指那些更能造就教會的恩賜,包括「做先知講道」,而不是哥林多信徒最看重的「說方言」。「最妙的道」就是「愛」(13:1)。哥林多信徒都切慕屬靈的恩賜,但光有切慕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按照神的心意去運用這些恩賜,保羅向他們指出,正確運用恩賜的道路就是「愛」。可是今天也有許多信徒偏重說方言恩賜,特別是靈恩派的人還勉強信徒操練說方言,這是違背聖經真理的!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明白,聖經並不鼓勵我們追求「說方言」,而是鼓勵我們要追求「愛」之道,這是正確運用一切屬靈恩賜的途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