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責備混亂聖餐的人>
讀經【林前11: 17-34】【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因為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責備哥林多信徒混亂聖餐,並教導他們要按理參加擘餅聚會,若不按理參加擘餅聚會,難免受主懲治。保羅首先說:【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因為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使徒在責備哥林多信徒時,深怕他們因他之前稱讚的話,自以為還有些可取之處,所以保羅特別聲明「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雖然保羅喜歡先看人的長處而稱讚人,但在擘餅聚會的事上,他覺得無可稱讚,因為他們在這麼嚴肅神聖的事上,竟然存著隨意輕慢的態度。所以保羅說:「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這說明,教會一切的聚會都該叫信徒受益,而不是招損。【第一,我聽說,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我也稍微地信這話。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叫那些有經驗的人顯明出來。】這裡使徒責備哥林多信徒在「聚會」的時候情形混亂,因為他們「彼此分門別類」。當時哥林多教會記念主的情形,和現在教會的聖餐有很大的分別。他們是先聚餐,然後才記念主。這可能是因主耶穌跟門徒立新約的時候,是先吃逾越節宴席,才立新約;所以他們也摹仿主耶穌的樣式,先有聚餐,然後才記念主。猶大書12節說:【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這「愛席」可能就是指記念主的聚餐,但後來愛筵逐漸消失,只剩下擘餅聚會,就是現在的聖餐聚會。所以這裡的「分門別類」,是指哥林多信徒在守聖餐之前的愛筵說的。當時他們的愛筵,是各人自己把食物帶去教會,富有的信徒帶的食物非常豐富,貧窮的信徒帶的卻非常簡單,甚至沒有帶。但他們卻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而是各人吃自己的,或是富有的人找富有的人坐在一起,大吃大喝,完全忽略了身旁一些窮困的弟兄姐妹,以致這些人常餓著肚子。如此一來,信徒之間的合一遭受破壞,同時也混亂了聖餐的意義。本來是叫人受益的聚會,反而成了招損。因此保羅責備他們,這樣分門別類,根本就算不得是一種愛的筵席。「我也稍微的信這話」,表示保羅很謹慎的聽取有關哥林多信徒的話。既然哥林多教會已經有紛爭結黨這一類的事,加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的靈性還是屬肉體的嬰孩,因此在聚會的時候有「分門別類」的現象,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這話畢竟是聽來的,所以保羅保持很小心的態度。雖然「分門結黨」的事是神所不喜歡的,但是教會裡面既然有這些事發生,神也允許那些真誠愛主的人,因這些事受試驗。這裡「有經驗的人」,就是指那些在分門結黨的事上不肯隨和,不偏左右,也不因此跌倒的人。有「經驗」的人經過了試驗,就顯明是真心愛主,站立得住的基督徒。
【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這裡保羅把記念主的聚會叫作「主的晚餐」,現在教會就把這聚會簡稱為聖餐。保羅說哥林多信徒的聚餐算不得是吃主的晚餐,因為他們在吃愛筵的時候,本該顯出信徒彼此相通的愛心,可是因為富有的信徒不肯跟貧窮的信徒一起分享食物,以致有「這個飢餓,那個酒醉」的情形,完全違反了愛筵的意義。【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我向你們可怎麼說呢?可因此稱讚你們嗎?我不稱讚。】這是保羅三個嚴厲的責問,都是針對富有的信徒而發。第一個責問是:「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這個問題偏重於責備他們錯誤的動機。他們既然有家可以吃喝,為什麼還要到教會來吃喝?他們帶那些豐富的食物來,既然不是要讓貧窮的弟兄跟他們分享,何必帶到教會來吃喝呢?如果他們這般不顧別的信徒,倒不如先在自己的家裡吃喝。他們若要利用這種聚餐表現他們的富有,這種錯誤的存心是該受責備的!第二個責問是:「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這句話偏重於責備富有信徒態度上的錯誤。既然在聚會中有愛筵,就該一起吃喝,否則令那貧窮的信徒羞愧難過,這就是藐視神的教會。教會的一切的聚會是要叫信徒「受益」,卻不是要顯出某些家庭的富有,而使窮乏的信徒感覺難堪。因此他們這樣作,完全違背了記念主聚會的意義。第三個責問是:「我向你們可怎麼說呢?可因此稱讚你們嗎?」保羅自己的回答是:「我不稱讚」。他不但不會因那些富有信徒這樣顯示財富,而稱讚說他們,反倒感嘆他們因無知而違背了記念主聚會的意義。
接著保羅講到聖餐的意義,他說:【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這說明,保羅以前在哥林多教會的時候,已經把他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聖餐的意義傳給了他們。可是他們似乎忽略了保羅所傳關乎聖餐的意義,所以保羅在這此再次提醒他們,並且特別加以聲明,他的教訓是從主領受的,因此這些教訓跟使徒其他的一切教訓同樣有權威。【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在這裡保羅把主設立聖餐的過程和意義,作了清楚的解釋。「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雖然保羅自己並沒有在其中,但他卻因所領受的啟示,就知道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用餅來象徵,祂的身體將要被擘開,借著杯來象徵,祂的血將要流出,這都是為我們的罪付上的代價,所以主耶穌要求我們守聖餐的時候,要記念祂 。因此我們在領受聖餐時一定要默想基督的受死,祂的受死是如此地羞辱和痛苦,祂是為人類的罪而死的。我們就要為罪深深痛悔憂傷,也要由衷地感謝神的大恩大愛,更要立志行出各樣美德,與所蒙的恩相稱!而主為罪人所流的是立約之血,這約就是「新約」,聖餐就是「新約」的印證。這「約」也表示一種雙方應該信守的責任,我們既已與主立了約,所以每逢吃餅喝杯的時候,應該想到我們不再是屬自己的,而是屬主的,理當專心的愛祂,為祂而活。主耶穌兩次重複說:「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表示擘餅和喝杯這兩件事,在記念主的聖餐裡面是必須有的,必須把餅擘開,把杯喝下去,這樣做為的是記念主。另外這「記念」也說明了領聖餐的人,是已經蒙恩得救的人,也就是說,必須是已重生得救的信徒,也受了洗方可領聖餐。因為領聖餐是記念耶穌基督為我們罪擘開祂的身體,為我們的罪流出祂的寶血,若一個人還沒有重生,聖餐對他又有什麼意義呢?他的罪還在,他怎能說耶穌的寶血已經除去他的罪呢?所以領聖餐必須是已經重生得救的人。【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可見聖餐不只是一個紀念,更是一個盼望。我們的主是復活升天的主,祂有一天必再來。主耶穌在設立聖餐時應許我們說:【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里,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由此也可知,領聖餐實在是主要籍著外面可見的餅和杯,使我們領受祂豐盛的恩典!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要存敬畏的心,先分辨餅和杯是代表主的身、主的血,然後要省察自己,看在我裡面有什麼罪惡,有什麼虧欠沒有,求主光照,求主檢查,求主寶血洗凈,然後再領受聖餐。若不這樣,就是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所以這也是一個警告,在守聖餐之時,我們不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這是輕慢主。我們要帶著聖潔又謹慎的心來守聖餐,若心中有罪就要認罪。若一面犯罪,一面又守聖餐,就干犯主的身體,輕看主的救贖恩典。【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這裡「分辨主的身體」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分辨聖餐里的餅和杯是象徵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若我們在吃主的餅、喝主的杯的時候,沒有把它們看作是表明主的身體、主的血,卻看作是普通的餅和杯,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而有些信徒在吃餅喝杯時,嫌所吃的餅或葡萄汁不夠味,把「聖餐」的餅和杯當作普通的飲食品嘗,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因此我們今天在領聖餐時,先要分辨聖餐里的餅和酒是象徵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之後要省察自己,否則就是輕慢主的恩典,干犯主,這是嚴重的罪,必要受到主的懲治:【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這「因此」說明,在哥林多信徒中所以會有軟弱、患病甚至死亡,是由於他們不尊重主的餅和主的杯,吃喝自己的罪,以致受到神的懲治。因此保羅提醒信徒,在領受聖餐前,務要「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但使徒也說明,那些信徒所受的懲治只關乎身體,與靈魂得救無關。「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就是免得我們跟不信主、未得救的人一同滅亡。最後保羅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保羅除了要求信徒先分辨自己之外,還要求他們用愛心「彼此等待」。若信徒有飢餓可以在家裡吃飽了再來教會,如果到教會來不能彼此等待,就是自己取罪。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對聖餐的意義,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在守聖餐時,必須按照聖經真理來守聖餐,這樣我們才能從聖餐中得到恩惠,而不是受罰。這樣我們每次守聖餐,都能記念主為我們捨身,記念主用血立的新約,並且預備自己等候主再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