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哀5: 1-22>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5-9 05: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哀5: 1-22】【耶和華啊,求禰記念我們所遭遇的事,觀看我們所受的凌辱……。】耶利米哀歌第五章也是最後一首哀歌,是先知耶利米帶領錫安居民向神哀求,也是余民對神的恢復應許(4:22)的回應禱告,更是全書的結束禱告,百姓一面求神「記念」他們的苦境,一面認罪悔改求神「復新」。首先耶利米帶領錫安居民求神記念他們的苦境:【耶和華啊,求禰記念我們所遭遇的事,觀看我們所受的凌辱。我們的產業歸與外邦人;我們的房屋歸與外路人。我們是無父的孤兒;我們的母親好像寡婦。我們出錢才得水喝;我們的柴是人賣給我們的。追趕我們的,到了我們的頸項上;我們疲乏不得歇息。我們投降埃及人和亞述人,為要得糧吃飽。】「耶和華啊,求你紀念我們所遭遇的事,觀看我們所受的凌辱」,就是求神紀念他們的苦境,早日使他們得以脫離,因為神的「記念」不只是「觀看」,更會伴隨著拯救。「我們的產業歸與外邦人;我們的房屋歸與外路人」,指猶大亡國之後,因大部分猶太人被擄分散在外邦各地,所遺留在猶大地的產業和房屋則被遷移過來的外邦人霸佔。「我們是無父的孤兒;我們的母親好像寡婦」,這是因飢荒以及許多成年男人戰死在戰場上,出現了許多孤兒,這也表示猶太人因為犯罪悖逆神,而被神棄絕,成了好似「無父的孤兒」。「我們出錢才得水喝;我們的柴是人賣給我們的」,在正常的情形下,巴勒斯坦地的飲用水隨手可得,如今卻需花錢去買。而燒火用的柴,平時俯拾即得,如今卻須出代價去買,這表示猶太人因得罪神,他們要付出代價才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資源。「追趕我們的,到了我們的頸項上」,是指敵人將軛加在他們的頸項上,也就是被仇敵奴役。「我們疲乏不得歇息」,表示在敵人的鐵蹄下過奴役的生活,既勞累又不得歇息。「我們投降埃及人和亞述人,為要得糧吃飽」,猶大不肯順服神、倚靠神,卻投靠埃及和亞述,目的是為要苟全性命。【我們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們擔當他們的罪孽。】「列祖」指歷代猶太人;「犯罪」指得罪神;「而今不在」,指現今已經過世。「我們擔當他們的罪孽」,指聖城淪陷的罪責,卻由現今仍舊存活的後輩子孫承擔。但是,耶路撒冷落入仇敵手中,這個罪責應由列祖和子孫同擔,因為當代的百姓也犯了罪。因此百姓並非只是代替祖先受罰(但9:16),而是因為效法先祖犯罪(耶11:10)。【奴僕轄制我們,無人救我們脫離他們的手。因為曠野的刀劍,我們冒著險才得糧食。因飢餓燥熱,我們的皮膚就黑如爐。】 「奴僕轄制我們」,「奴僕」指奉巴比倫分派統治猶大省的各級官員。「無人救我們脫離他們的手」,意指他們這些人,仗著主人的權勢,隨意欺壓猶太人,卻無人伸出援手。「曠野的刀劍」,是指在沙漠中出沒的阿拉伯強盜,行蹤飄忽,搶劫曠野客旅。「我們冒著險才得糧食」,意指他們行經曠野,必須冒著被劫掠的危險。「因飢餓燥熱」,身體因飢餓而缺乏水分,呈皮包骨狀,再加上天氣悶熱,如此裡外烘烤,令人難當。「我們的皮膚就黑如爐」,由於上述的因素,使得皮膚變成黝黑,如同被火爐烤熟。在此耶利米向神祈求及申訴苦難,仰望祂施恩。

接著耶利米描述全民從歡樂與尊榮變成悲哀與蒙羞:【敵人在錫安玷污婦人,在猶大的城邑玷污處女。他們吊起首領的手,也不尊敬老人的面。少年人扛磨石,孩童背木柴,都絆跌了。老年人在城門口斷絕;少年人不再作樂。我們心中的快樂止息,跳舞變為悲哀。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我們犯罪了,我們有禍了!這些事我們心裡發昏,我們的眼睛昏花。錫安山荒涼,野狗(或譯:狐狸)行在其上。】「敵人在錫安玷污婦人,在猶大的城邑玷污處女」,指婦女不分老幼,在本國的大街小巷,被敵人任意玷污。「他們吊起首領的手」,指敵人動手處死首領之後,將屍首掛起來示眾,這是一種非常痛苦侮辱的刑罰。「也不尊敬老人的面」,「老人」或作長老,他們原本在百姓中被人尊敬的人物,卻當面被敵人羞辱。「少年人扛磨石」,代表羞辱,因為在古代,這是女人的工作(士16:21)。「孩童背木柴」,指兒童也被迫乾重活。「都絆跌了」,意指無論是推磨或背柴,都負擔沉重,力不能勝。「老年人在城門口斷絕」,「城門口」原是長老們在那裡斷案的地方(得4:1-11),如今城門口不見老年人,表示聖城的生活整個都瓦解了。「少年人不再作樂」,「作樂」指歌唱和彈奏樂曲,表示聖城的生活樂趣都消失了。「我們心中的快樂止息」,表示心中的喜樂消失殆盡。「跳舞變為悲哀」,「跳舞」本來是一種快樂的舉動,但如今卻變為悲哀。「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代表猶大國失去了尊嚴。「我們犯罪了,我們有禍了」,表示承認因著得罪神,才招致可悲的禍患,這是一個認罪的禱告。「這些事我們心裡發昏」,就是為這緣故,我們的心情沉重。 「我們的眼睛昏花」,這是因過度哭泣所造成。「錫安山荒涼」,是指昔日繁華的猶大國,如今變成一片荒涼。「野狗行在其上」,因錫安山荒涼,沒有人居住,只有野狗在山上。神的百姓,神的聖山,神揀選的猶大國,就這樣因著罪孽有禍了,猶大國的冠冕和尊榮都沒有了,只剩下一片荒涼,可見當時猶大百姓遭受極大的刑罰。

然而因著這一切是如此的荒涼,耶利米就求神復興百姓【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禰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耶和華啊,求禰使我們向禰迴轉,我們便得迴轉。求禰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雖然先知眼前看到的是一片荒涼,但當他抬頭仰望時,卻看到神的主權「存到永遠」,神「的寶座存到萬代」,祂始終高坐在寶座之上。「禰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這是表達痛苦中的感受,由於長期處在極大的困苦中,一直看不見神的救援,好像被神永遠遺忘了一般。而先知不只是求神憐憫,也求神使人們迴轉:「耶和華啊,求禰使我們向禰迴轉,我們便得迴轉」。若不是神主動施恩,人沒有可能自己主動迴轉,而神使剛硬的百姓迴轉、向頑梗的人施憐憫的方式,就是「大發烈怒」。因天性悖逆的人只有經歷過神管教的「烈怒」,才能知道神是應當敬畏的,才肯迴轉歸向祂,好使祂能「復新我們」。「求禰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也就是求神按照聖約中復興的應許(利26:40-45),把百姓帶回到起初被神揀選、與神立約的平安和喜樂里。最後耶利米說:【禰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因這句話實在太沉重了,所以在猶太會堂里公開宣讀本書時,會在讀完第22節之後,把第21節再讀一遍,以便用更加積極和充滿希望的語調結束本書。實際上,只因我們犯罪惹神「大發列怒」,才會招致祂「全然棄絕」我們,所以這個疑問是引發我們思考的最好結尾,因此《耶利米哀歌》就在這裡結束了。而「何竟」,貼切地表明了本書的主題,每一個人都應當好好思想,蒙神揀選的聖民、聖城和聖殿,「何竟」淪落到這個地步呢?《耶利米哀歌》也傳達了重要的屬靈信息:慈愛的神不但看顧他的百姓,也施行審判,當猶大舉國犯罪,公義的神就用滅國來懲罰犯罪的子民。但神不會離棄祂的子民, 除非罪使他們先離棄神。但因著神子民的過犯和罪孽,必須管教他們。然而神的愛是超過祂的公義,所以祂的管教也是為著愛,祂的責打還是帶著憐憫,祂的審判還是催猶大百姓回頭,警告全民都當認罪悔改。為此,願我們今天在讀了《耶利米哀歌》后,都要借著耶利米所寫的哀歌,來認識這位慈愛和公義的神,我們也要警醒自己,並要為我們的罪哀慟,要悔改歸向神!神就會赦免我們的罪,復興我們,還要把我們從哀慟中救拔出來,更要賜福我們!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