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的生活準則>
讀經【羅12: 9-21】【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侍主……。】在羅馬書第十二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講到信徒的生活準則,也就是說,一個真正完全把身體奉獻給神的信徒,必須要按照這段經文的教訓去生活。保羅首先說:【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愛人不可虛假」,就是愛人要真誠無偽,不可裝模作樣。「惡要厭惡,善要親近」,就是要厭惡那些惡事,以及遠離那些作惡的人,喜歡和善人親近交往。「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這裡的兩個「彼此」,說明信徒之間是互相對待的關係。而信徒之間親切熱誠是愛的最具體表現,信徒待人是由恭敬的心生出的禮貌。「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火熱與殷勤有密切關係,愈殷勤必愈火熱,愈為主作工就愈火熱,這也要有愛的基礎,借著愛心「常常服事主」。提摩太前4:14-16說: 【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所以信徒「殷勤」、「專心」、「恆心」,就能使眾人能看出你的長進。「在指望中要喜樂」,就是對所盼望的福要有信心,且堅信所指望的必成就,就會因所指望的喜樂,否則絕不會因所指望的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這是每個基督徒都該有的態度,因患難是我們不可避免的經歷,但神也會給我們夠用的恩典。「禱告要恆切」,使徒既勸勉信徒禱告要恆切,可見當時信徒也有類似今日信徒的軟弱,容易灰心,忽略了禱告必須等候神按祂自己的時候成就祂的旨意。「聖徒缺乏要幫補」,可見聖徒彼此之間,應常有愛心互相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熱心款待外出客旅,乃是聖徒的一項明顯標記(來13:2)。
隨後保羅說:【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只要祝福,不可咒詛」,這是帶著命令的語氣,也就是說,不管什麼理由及什麼方式的逼害,總要祝福,不可咒詛。但這只是指仇敵對我們個人的惡待,或人身攻擊而說的,並不包括對福音工作的阻擋,如使徒保羅責備以呂馬(徒13:6-12)。【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信徒怎能與人同樂同哀?就是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但不論是與人「同樂」或「同哭」,都是為著叫人得著福音的好處。而就信徒彼此間的關係來說,就是把林前12:26的教訓活出來:【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當我們把別的肢體的增益和損害,看作就是自己的增益和損害時,就很自然地與弟兄同樂同哭了。【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信徒之間不同心的主要原因常是各人自高自大,自以為聰明。所以使徒在此教訓我們要彼此同心的秘訣是,「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儘力與眾人和睦。】信徒「不要以惡報惡」,就是不要報復任何人。並要在真理的原則上,「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這裡「若是能行」,是指在堅持真理情形下,寧可得罪人,犧牲和睦,仍須堅持立場。除此之外,「總要儘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使徒保羅通過引用舊約申命記32:35和箴言25:21的話,來勸導信徒不要為自己伸冤,也不要為自己報復。這麼做是不是在姑息惡人呢?不是的,因為「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而信徒之所以能夠不為自己伸冤,是因為對主有這樣的信心。保羅又勸勉信徒,不但不要報復,而且還要善待你的仇敵。雖然仇敵用敵對的態度對待你,你卻要對他們像你所愛的人那樣,顧念他們的需要。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這是說,如果你用「愛」當炭火堆在仇敵的頭上,就會使你的仇敵為他對你的態度自覺羞愧難當了。他若不因此羞愧,也必使他們更難推卸他們的惡行了。最後保羅以【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作結束。因此信徒不可因別人行惡,我們也以惡報惡,別人雖然以惡待我,我卻仍以善對待他,如上文所說:「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這就是不為惡所勝,反而「以善勝惡」。今天我們讀了使徒保羅的教訓,即信徒的生活準則,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識上,是沒有一點用處的。為此,願我們都要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都能按照這段經文的教訓去生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