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12: 1-21】【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九至十一章中論到基督奇妙的救恩,以及整個因信稱義的真理,在此基礎之上,從十二章開始,使徒所論的多是關乎信徒生活方面的真理。保羅首先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裡的「所以」表明,信徒既然明白了前面所講的真理,所以使徒就提出下面的勸勉。「弟兄們」包括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神的慈悲」,就是神的恩慈和憐憫。不只是在羅馬書九至十一章,講到神的恩慈和憐憫,甚至在一至八章,也都顯露了神那豐富的恩慈領我們悔改(羅2:4),在律法之外使我們因信稱義(羅3:21-22),又將祂的愛澆灌在我們的裡面(羅5:5),並一直用愛保守我們直到那日(羅8:35-39)。對於神這樣的慈悲,所以使徒就「勸你們」,他原可以命令,但是他用「勸」,因為他知道所勸勉的事若非甘心樂意,是沒有用處的。「將身體獻上」,「身體」指我們整個自己,這代表將自己的主權獻給神,無論是生活、學習、工作,還是讀經、禱告、事奉,全部都放下自己的主權,聽憑神來安排、使用,這是一切事奉的屬靈前提。「當作活祭」,意指雖然活著卻是一個已經獻上的祭,隨時都可讓神使用,只有這樣奉獻事奉神的人,才能按著神的旨意行事。「是聖潔的」,就是要有一個分別為聖的聖潔生活。「叫神喜悅」,是指過完全奉獻生活而叫神喜悅,就是不照自己的意思生活,只照神的旨意生活。因著神慈悲的緣故,「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個世界」,是【罪惡的世代】(加1:4),【全世界都卧在那惡者手下】(約壹5:19),因此一個蒙恩的信徒,就不可效法世界,不學世界的樣子,更不可「效法這個世界」來事奉。「心意更新而變化」,就是借著心意被聖靈更新而不斷改變自己,這樣才能「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行出來的事才可能符合神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所賜我的恩」,表明以下的話都是聖靈的啟示,也表明保羅從自己的經歷體會到,自己所領受的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意即這是對每一個人說的話,誰也不例外。「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就是不可高估自己,自覺很重要。信徒對自己的估量太高必驕傲,太低必自餒,所以要「看得合乎中道」。神分給各人的信心,恩賜,才幹,體力等都不同,我們就要忠心地用好神已經「分給」我們的恩賜。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所有蒙恩得救的信徒,「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所以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正如身體上的肢體一樣。在基督的身體里,肢體必須彼此聯絡,每一個肢體所做的,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身體。【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在基督的身體里,每個肢體都有神所賜的一份恩賜,我們應當在神量給自己的那一份上,「照著信心的程度」,專一、忠心地事奉,不和別人比較。「說預言」在新約里主要是指宣講神的話語。「執事」是處理教會中的事務,服事教會的人。「教導」就是按著正意分解聖經,使人對神的心意和聖經中的真理有正確的認識,以便在生活上遵行,過著合神旨意的生活。「勸化」是勸勉、安慰。「施捨的」,指捐出自己財物的人。「誠實」,是單純、真誠。「治理的」,是指具有領導才幹,能帶領他人,一同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的人。「殷勤」是熱心、勤奮。「憐憫人」,是指照顧病患、窮人、老人與孤兒、寡婦。「甘心」,就是服事有需要的人應該是快樂,全心全意的。【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愛人不可虛假」,是指真正的愛,非偽裝的。這裡的「惡」是指邪惡的事,要厭惡。「善,要親近」,意思是緊貼住善。「愛弟兄」,指在神家中的愛。『親熱』含有留意的意思。這就是說弟兄之間的相愛,是依依不捨、常常想念的,而不是應酬式的禮尚往來,或表面應付了事的。「恭敬人」指尊敬別人。「彼此推讓」意即好處讓別人去得。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人的本相都是「懶惰」的,靠著自己很難保持「心裡火熱」,但信徒若肯順服聖靈「殷勤、常常服事主」,就必從服事的經歷中受到激發而更加火熱。【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信徒的盼望永不會落空,這就是我們喜樂的原因。「在患難中要忍耐」,這是每個基督徒都該有的態度,因患難是我們不可避免的經歷。「禱告要恆切」,就是不可只在困難時禱告,在任何時候都要借著禱告與神保持交通。【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聖徒缺乏要幫補」,是指在聖徒遭遇困境時,要施手援助。這裡的「客」指主內的肢體,信徒要「一味的款待」肢體。所以不是對所有的客都要「一味的款待」,對於假師傅,【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約叄1:10)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信徒給「逼迫」他的人祝福,表示誠心愿意對方有一天也能蒙恩得救。「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祝福和咒詛都關係到人的終極結局,信徒應有神的心腸,願意萬人都得救,不願有一人沉淪(提前2:4;彼后3:9)。【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信徒不論是與人「同樂」或「同哭」,都是為著叫人得著福音的好處。【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譯事)。不要自以為聰明。】「要彼此同心」,就是對同一事物要有相同的心思意念。「不要志氣高大」,就是不要思想那令人高傲的事。「倒要俯就卑微的人」,就是對卑微的人要俯就。「不要自以為聰明」,因自以為聰明會招來許多不必須的麻煩與敵意。【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不要以惡報惡」,就是不要報復任何人。「眾人以為美的事」,若合神心意,就要去作。【若是能行,總要儘力與眾人和睦。】「若是能行」的前提是合神心意,然後才能「與眾人和睦」。這裡的「眾人」不是指不信的世人,而是指教會的肢體。信徒是【使人和睦的人】(太5:9),但不強求與世人和睦,因為我們必然會為主的名【被萬民恨惡。】(太24: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譯: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不要自己伸冤」,就是不要自己動身報復別人的惡待。「寧可讓步,聽憑主怒」,表面是對人讓步,實際是向神讓步,順服神的權柄,把難處交給主。「因為經上記著」,下面的經文引自申命記32:35。「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信徒不自己伸冤的最大理由,乃是不願取代神的地位,篡奪神主宰的權柄。【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所以」,下面的經文引自箴言25:21-22。「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就是把「你的仇敵」所不該得的,給他得著,在他有需要的時候,積極地幫助他。「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意思是這樣會使他羞愧交加,有如火燒的痛苦。【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你不可為惡所勝」,就是不可因別人的惡待,而採取世俗的方法來加以對付。信徒不可因別人行惡,我們也以惡報惡,別人雖然以惡待我,我卻仍以善對待他,這就是不為惡所勝,反而以善勝惡。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謹記:【不要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彼前3:9)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