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所留的餘數>
讀經【羅11: 1-15】【我且說,神棄絕了祂的百姓嗎?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在羅馬書第十一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因上章提到以色列人因悖逆硬心,不肯聽從福音,那麼以色列人就被神棄絕了嗎?保羅在此就要加以解明,雖然以色列人大多數頑梗不信,但不是全部滅亡,有一部分以色列人會得救,這是神所留的餘數。保羅首先問到:【我且說,神棄絕了祂的百姓嗎?】儘管以色列人會墮落到一種光景,似乎是可「棄絕」的,但以色列人身為神的選民,神絕對不會棄絕祂的百姓。所以答案是:「斷乎沒有!」保羅就以他自己為例,證明神並未完全棄絕以色列人,他說:【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保羅是標準的猶太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之前他也是悖逆、抵擋福音的人,但因著他信耶穌就蒙神拯救。以此可以看出,神對祂子民施恩憐憫的心是不變的。除了保羅以外,當時耶路撒冷還有許多猶太人人歸信了基督,這就代表神沒有棄絕祂的百姓。因此那些沒有得救的猶太人,他們不得救是因為他們自己不信的緣故,不能諉過於神。【神並沒有棄絕祂預先所知道的百姓。】這句話也是對第一節問題的回答。保羅正是神預先所認識的百姓,是按神的預知而信的人,而那些被神棄絕的人乃是不信的人。接著保羅就例舉以利亞時代的蒙恩者,他說:【你們豈不曉得經上論到以利亞是怎麼說的呢?他在神面前怎樣控告以色列人說:'主啊,他們殺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壇,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神的回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在先知以利亞的時代,亞哈作以色列王,王后耶洗別使以色列全國陷在拜巴力的罪中。先知以利亞就奉神的命到迦密山上,和事奉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決勝負,神就在迦密山上行了從天上降火下來的神跡,把巴力的眾先知都殺了。王后耶洗別知道后就差人告訴以利亞,發誓必要殺他報仇。以利亞就逃到西乃曠野,躲在山洞裡面,以利亞就在神面前控告以色列人說:「主啊,他們殺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壇,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但神卻回答以利亞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在以色列國最黑暗的時代,神仍然保留了一群對祂忠心的人。這七千人比起以色列全國的人數,雖然是很小的「餘數」,但已經足夠證明神是不會完全棄絕祂的百姓。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神都存留了「餘數」,而神在祂子民中所作的工,總是根據「餘數」的原則,例如:全世界都敗壞了,神只揀選挪亞一家八口(創7:1)。【如今也是這樣,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如今」就是今日恩典時代,神也像以利亞的時代那樣,有留下的「餘數」,就是少數有信心的猶太人是蒙恩得救的。那麼這些「餘數」的猶太人,是否比別人更有可誇之處?不是,他們的蒙恩不是出於行為,乃是出於恩典,不然恩典就不算是恩典了。
隨後保羅說:【這是怎麼樣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們沒有得著;唯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以色列人所求的」就是「律法的義」,他們要憑著行為追求在神面前稱義的地位,所以「他們沒有得著」神的恩典。「他們」並不是指全體以色列人,而是指追求律法的義的以色列人。「唯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為何得著了?因為他們憑著信心求,他們信靠耶穌基督,因為【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10:4)其餘的猶太人,都因他們的驕傲成了「頑梗不化」的,就是固執自己的成見,不肯領受真道,而被摒棄於救恩門外的。【如經上所記: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直到今日。】本節引自申命記29:4。保羅引用舊約的經文說明,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頑梗不化的情形,自古以來已經是如此。當時摩西在摩押平原,追述神為以色列人四十年來所行的一切大神跡大奇事。但是在曠野的三十八年中,他們似乎不明白神拯救他們的目的,心中仍然有許多懷疑。因為他們的心中剛硬,對神的作為麻木不仁,神就讓他們心中昏迷、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以色列人在靈性上的遲鈍,從舊約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新約時代。也就是說,今日不信的以色列民,是繼續他們祖先頑梗的本性。保羅又引用詩篇69:22-23的話:【大衛也說:'願他們的筵席變為網羅,變為機檻,變為絆腳石,作他們的報應;願他們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見;願你時常彎下他們的腰。'】這句話本是大衛在描述追殺他的敵人對他的殘暴,他在急難之中向神發出的呼求,願神將公義的審判報應在敵人的身上。那裡的上文20-21說:【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他們拿苦膽給我當食物;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這些話都是預言基督受難的情形。使徒把這話引用在不信的猶太人身上,可見不信的猶太人,和釘死基督的人實際上是一樣的人。他們不信的結果,不但自己拒絕救恩,且成了十字架的仇敵。因他們殺害了神所差來的救贖主,藐視基督的救贖。這種自高自是的態度,使那本該成為他們的「筵席」的福音,反成為他們的絆腳石,「作他們的報應」。
接著保羅講到救恩臨到外邦人:【我且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猶太人的失腳,並非神的本意,神並非故意叫他們跌倒,乃是他們自己「絆跌」在神救恩的磐石上。他們對救恩的誤解、不明、輕視,以致他們拒絕了救恩。他們既拒絕了救恩,神便借著他們的拒絕,把救恩轉向外邦人,「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而神把救恩的重心轉向外邦之目的,是要「激動他們發憤」,意思就是說要讓他們因看見外邦人的蒙恩,而發現他們自己所丟棄的救恩,原來是神寶貴的恩典,因而受激發,懊悔過去的錯誤,而重新產生要得著救恩的心。但神的本意並非叫以色列人「失腳」和「過失」,使外邦蒙恩,倒是要他們先蒙恩,然後把救恩傳給外邦。猶太人若能這樣走在神的旨意中,就必使天下人蒙福了。所以這裡說:「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保羅又說:【我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職分(「敬重」原文作「榮耀」)。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保羅以外邦人使徒的身份,對外邦信徒說這些話,是「敬重他的職分」。他既是外邦的使徒,理當對神的救恩如何傳於外邦,就是神對外邦人的救贖計劃,有透徹的認識。所以拯救外邦人本來就在神的救恩計劃當中,既然這樣,保羅就想藉此「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使他們因見外邦人的蒙恩而「發憤」,因而得救,這是保羅的心愿。【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保羅在此提醒外邦信徒,若猶太人被神丟棄,天下的外邦人就有機會與神和好,那樣猶太人也可能被神重新收納,像從死里復活一樣。因此外邦人不可驕傲,以為猶太人被丟棄就比不上他們,其實神怎樣丟棄他們,也可以怎樣重新收納他們。因此今天我們讀到這段經文,就知道雖然大部分的猶太人被棄絕在救恩之外,但有一部分的猶太人是會得救的。其實外邦人的情形也一樣,大多數外邦人因不信而滅亡,只有少數信的人得救。可見所有人的情形是相似的,神並不偏待任何人。猶太人和外邦人,不但在犯罪方面是一樣的,在蒙恩得救方面也是相同的。而今天身為救恩已經臨到我們的外邦人,願我們都要珍惜從神所領受的救恩,並要遵行主的大使命,傳福音給萬民聽,叫更多的人都能得著神的救恩!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