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城與聖殿被毀滅>
讀經【耶52: 12-34】【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在巴比倫王面前侍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進入耶路撒冷……。】在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耶路撒冷城與聖殿的毀滅,猶太人被擄,猶大王約雅斤被抬舉。 這裡的經文首先說:【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在巴比倫王面前侍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進入耶路撒冷,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戶家的房屋。跟從護衛長迦勒底的全軍就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那時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民中最窮的和城裡所剩下的百姓,並已經投降巴比倫王的人,以及大眾所剩下的人,都擄去了。但護衛長尼布撒拉旦留下些民中最窮的,使他們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
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十日」,尼布甲尼撒的護衛長就「進入耶路撒冷,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戶家的房屋」。耶路撒冷不僅聖殿、宮殿和百姓的房子被焚毀,城牆亦完全被拆毀,使整座耶路撒冷城與聖殿被毀滅。而對當時的猶大人而言,聖殿被毀是令人驚駭的事件,因為聖殿是根據神的命令而建立的,象徵著神的臨在。但在此之前,百姓已經把聖殿變成了敬拜偶像的污穢場所(結8:3-5),還在城中各家敬拜偶像(結8:10-11),神的榮耀早已離開徒有虛名的聖殿和聖城,所以巴比倫軍隊燒毀的只是物質的外殼。歷史再次驗證神的話,耶城與聖殿被毀滅,是神借先知發出警告和預言的應驗,百姓因罪被神審判,因罪一個全民事奉敬拜神的國淪陷,因罪象徵神同在的聖殿被毀,因罪一個被神揀選賜福的民族淪為亡國奴。耶利米書自始至終貫穿的一個主題就是人的罪與神的審判,在末章仍然以歷史的真相來證明,罪給以色列人帶來的沉重苦難。「那時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民中最窮的和城裡所剩下的百姓,並已經投降巴比倫王的人,以及大眾所剩下的人,都擄去了」,是為了避免再次叛亂。「但護衛長尼布撒拉旦留下些民中最窮的,使他們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這些人被留下來,因為他們沒有財產,也沒有能力做出有力的反抗。「使他們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一方面是籠絡人心,一方面是讓他們給巴比倫納稅。
【耶和華殿的銅柱並殿內的盆座和銅海,迦勒底人都打碎了,將那銅運到巴比倫去了,又帶去鍋、鏟子、蠟剪、盤子、調羹,並所用的一切銅器、杯、火鼎、碗、盆、燈台、調羹、爵,無論金的銀的,護衛長也都帶去了。所羅門為耶和華殿所造的兩根銅柱、一個銅海,並座下的十二隻銅牛,這一切的銅多得無法可稱。這一根柱子高十八肘,厚四指,是空的,圍十二肘。柱上有銅頂,高五肘;銅頂的周圍有網子和石榴,都是銅的。那一根柱子照此一樣,也有石榴。柱子四面有九十六個石榴,在網子周圍,共有一百石榴。】這裡詳細記錄了聖殿的各樣器具被擄。聖殿原本是在所羅門王國鼎盛時期建造的,兩根立在聖殿外的雄偉華美的銅柱,而現在聖殿里所有金銀器具被洗劫一空。這裡特別列出銅器皿的清單,「多得無法可稱」。而銅是代表審判,神把這一大堆被擄的銅擺在這裡,說明神的審判也一直隨著祂的子民,神的鑒察沒有離開他們。而城破,國亡,屠殺,擄掠,都是因百姓犯罪背逆神的結果。
【護衛長拿住大祭司西萊雅、副祭司西番亞,和三個把門的,又從城中拿住一個管理兵丁的官(或譯:太監),並在城裡所遇常見王面的七個人和檢點國民軍長的書記,以及城裡所遇見的國民六十個人。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這些人帶到利比拉的巴比倫王那裡。巴比倫王就把他們擊殺在哈馬地的利比拉。這樣,猶大人被擄去離開本地。尼布甲尼撒所擄的民數記在下面:在他第七年擄去猶大人三千零二十三名;尼布甲尼撒十八年從耶路撒冷擄去八百三十二人;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擄去猶大人七百四十五名;共有四千六百人。】這裡記錄了被巴比倫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所殺害的人數和被擄的人數。被殺害人中有大祭司西萊雅、另外還有別的祭司、官員,共有七十二人,他們都被帶往利比拉,尼布甲尼撒在那裡把他們處死。這些人都曾大力反對耶利米要向巴比倫投降的忠告,他們的死預示著,違背神的人必將滅亡。而尼布甲尼撒在他第七年擄去的猶大人是「三千零二十三名。尼布甲尼撒十八年從耶路撒冷擄去八百三十二人;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擄去猶大人七百四十五名」,合起來總共就是4600人。雖然王下24:14記載有一萬人被擄,但是這兩個不同的記載是沒有衝突的。因為耶利米書這裡是單算男人,而列王紀下的記載卻包括婦孺在內。神借著巴比倫,給猶大國的歷史,畫上了終止點:「這樣,猶大人被擄去離開本地」。這樣悲慘的結局,神很早以前就宣告了,但猶大人卻不聽,他們在神面前剛硬抵擋,放棄了神給予的一個又一個悔改的機會,結果就落到這悲慘的結局裡:國破家亡、被擄異鄉的百姓陷入痛苦、悲傷、恥辱和黑暗的絕境當中。
【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后三十七年,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使猶大王約雅斤抬頭,提他出監,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巴比倫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份,終身是這樣,直到他死的日子。】這裡講到猶大王約雅斤,在被擄三十七年後,在神的掌管之下,尼布甲尼撒的兒子以未米羅達繼位,就施恩給約雅斤王,使他抬頭、提他出監,還蒙受巴比倫王的恩與王吃飯直到他死的日子。這不是約雅斤的努力,也不是時局改變,完全是神特別憐憫、恩待祂的子民,也預示著神恢復的應許即將開始實現,就是被擄到巴比倫百姓的將回歸。神雖然發怒,但是直到最後總是留下一扇恩典的門,是因祂堅守祂的約。因此百姓被擄只是神計劃中的一部分,神還應許了百姓的回歸。因百姓回歸在當時令人難以置信,所以耶利米書的末尾講了一個奇妙的景象,猶大王約亞斤得釋放,被恩待,王的抬頭是神的恩典的確據,是百姓回歸的前兆和保證。因此聖經在此再次提及約雅斤,他要被巴比倫王從監中提出來,直至他死的日子都寬待他,成為《刵利米書》的結語。而神預言的應驗不單包括國家的興亡,也包括個人,就如預言西底家被「囚在監里直到他死的日子」,以及約雅斤獲巴比倫王優待「直到他死的日子」,都是明顯的證據。神的話語永不落空,神應許百姓回歸,必如所預言的應驗。人的不信也絕不能使神的應許不實現,也不會使神的警告無效。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相信神的應許和計劃必要成就,並且要接受神的警告,要以那些悖逆不順服神的人的結局,作為鑒戒。我們還要仰望神,順服祂,凡事遵祂為大,走在祂為我們量定的道路中,這樣神就不會不撇棄我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