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羅1: 1-32>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3-15 07: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羅1: 1-32】【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從今天開始要分享《羅馬書》,根據本書的一章一節可以知道,本書的作者是保羅。在新約21卷書信中,保羅寫了13卷,而《羅馬書》是列在書信的最前面,這既是因為它是最長的書信,也因為《羅馬書》是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聖經》書卷,更是新約聖經中對福音最完整、最清楚的論述。《羅馬書》的主旨要義是: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神賜給人的福音。神在基督里豐滿的救恩,要臨到祂所揀選、所預定的人身上,並且神還要借著祂兒子耶穌基督,在所有蒙恩的人身上作工,使他們達致救恩完滿的結果。羅馬的教會不是保羅建立的,可能是五旬節在耶路撒冷信主的【從羅馬來的客旅】(徒2:10),將福音帶回了羅馬,百基拉和亞居拉就是來自羅馬教會(徒18:2)。保羅切切的想到羅馬去,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裡的眾聖徒,以便與他們同得堅固和安慰。在《羅馬書》完成後約4年,保羅終於來到羅馬,他是以囚徒的身份被押送到羅馬,卻得到羅馬信徒出城迎接(徒28:15),使保羅大得鼓舞。《羅馬書》完成後約8年,即主后64年,羅馬城發生了一場燒了6天的大火,這場大火是尼羅王為了依自己的喜好來重建羅馬而放的火,他卻嫁禍給基督徒,而大肆進行逼迫,保羅就是在這次逼迫中被斬首,為主殉道。使徒保羅為了追隨基督,他曾放棄一切,忍受了殘酷的人身攻擊和逼迫,最終,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成為每個世代信徒所景仰的典範。因為保羅沒有去過羅馬,所以在這裡保羅首先向羅馬信徒作自我介紹:【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僕人」原文意思是「奴隸」,這自稱表明保羅願意放下自己的主權,終身歸屬主耶穌基督,無條件順服主的心意行事為人,也相信主必負責祂僕人生活工作上的一切。「奉召為使徒」,在大馬士革的路上,主耶穌親自呼召保羅(徒26:26),使他成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保羅被神分別出來向外邦人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借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福音」不是從主耶穌死而復活以後才開始的,而是在創世以前神在已過的永遠里,就已經有的,並在舊約的時代,借著眾先知在舊約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神的福音」,不是講論如何提升道德、改善社會、造福人類,乃是專一地「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祂兒子」,是重在說到祂有神的生命和性情,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顯出。「我主」,是重在說到祂的地位,是在萬有之上,為一切屬祂之人所敬奉。「耶穌」,是重在說到祂的為人身分,是那道成肉身,降卑取了奴僕形像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是重在說到祂的事工職分,為神所膏,奉神差遣來遵行神旨,作成祂的工的「彌賽亞」。「按肉體說」,主耶穌道成肉身,降卑取了人的樣式,和我們有一模一樣的「肉體」,為要得著有「肉體」的人。主耶穌是從「大衛後裔」馬利亞所生的真實的「人子」,所以有資格代替人接受神的審判,也有資格在大衛的寶座上作王。【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里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聖靈是聖而善的,故稱為「聖善的靈」。基督是借著聖靈的能力而復活,證明祂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既是「大衛後裔」,又是「神的兒子」,證明耶穌基督是人子又是神子,故能賜人完全的救恩。【我們從祂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信服真道;】「恩惠」,就是恩典。保羅領受了「使徒的職分」,並不是由於他的長處,而是由於神的「恩惠」,他的特殊使命是「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主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們這蒙召屬耶穌基督的人。】「其中也有你們」,是指當時羅馬教會的信徒。「蒙召」人若不是蒙發憐憫的神揀選呼召,絕無可能憑著自己的理智、意志和情感來信從福音。凡蒙召的就是「屬耶穌基督的人」,人生有了新的方向、目標:「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羅14:8)。【我寫信給你們在羅馬、為神所愛、奉召作聖徒的眾人。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神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在此保羅稱受書人是「為神所愛」的,他們「奉召作聖徒」,所以要聖潔像神一樣。「恩惠」即恩典,神的恩典是信徒得平安的根據,不領受神的恩典,絕不能得著真正的平安。「從我們的父神」,表示父神是恩惠和平安的源頭。「並主耶穌基督」,保羅以同等的「並」提到父神和主耶穌,這表示主耶穌和父神是同等的。神的恩典與平安,如何能歸與我們呢?就是借著信靠耶穌基督,就可以歸與我們了。

【第一,我靠著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神,因你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信德」就是信心,羅馬教會信徒的信心傳遍羅馬帝國,但這信心並非是從他們自己裡面生髮出來的,而是神自己的工作,所以保羅要「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神」。【我在祂兒子福音上,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地提到你們;在禱告之間常常懇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裡去。】「祂兒子福音」,就是神的福音。「用心靈所事奉的神」,指保羅事奉神的憑藉乃是「用心靈」。「可以見證」,表示他有神可以為他作見證的。「不住」,不是每日二十四小時不停的禱告的意思,而是經常地代禱,從未間斷忘記的意思。保羅不是「懇求」神來配合他的計劃,而是「懇求」他的計劃能與神的旨意配合。 「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裡去」,就是能一路通順地被帶領到你們那裡去。【因為我切切地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保羅「切切地想見你們」,有強烈的負擔要去羅馬,是因為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裡的眾聖徒,以便使他們在信心上進一步得到堅固。【這樣,我在你們中間,因你與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保羅所要分享的「屬靈的恩賜」,是為了讓羅馬的信徒因著他們的信心接受主所作的,「可以同得安慰」。【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這「阻隔」並不是因為聖靈的禁止(徒16:6),而是因為神有更美好的旨意。因為有「阻隔」,保羅只能以寫信代替親自造訪,結果這卷書信所闡明的福音真理不僅造就了當時的羅馬教會,更造就了歷世歷代神的教會。【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希臘人」,是指外邦人,在此代表文明的人。「化外人」,意指一切未受希臘文化熏陶的人。「聰明人、愚拙人」,指智力上的差別,與文化水平無關。保羅傳福音是存著「欠他們的債」的心。無論是傳福音、還是造就信徒,都是每一個門徒應盡的本分,都是主所託付的工作,因此是「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馬教會的信徒不是沒有聽過「福音」,而是在福音的真理上還不夠清楚,以致在律法和恩典的問題上遇到一些攪擾。所以保羅很迫切地要去羅馬,澄清福音的真理。【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后是希臘人。】「我不以福音為恥」,就是他傳福音不怕被人輕看,因為他認識「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而「神的大能」,足以成就救贖的恩典。 「要救一切相信的」,表明「相信」是接受福音惟一的先決條件。「先是猶太人」,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后是希臘人」,就是所有的外邦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福音的內容顯明了「神的義」。「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是指這義是以信心為入門和開端,又以信心為道路和繼續,從始至終都是借著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引自哈巴谷書2:4,一面是說人是因信而被神稱義,因此得以在神面前免死而存活,另一方面是說信徒既被神稱為義人,仍須憑信心才能繼續活在神面前。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這「原來」指出,人需要神的福音的原因。「神的忿怒」,是因人悖逆祂,觸犯祂的旨意和祂聖潔的本性所導致的結果。「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不虔」,指對神不虔敬,不把神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反而將神的榮耀變為偶像。「不義」,指對神和對人均不正,無情無義,違反神聖潔和公義的性情。「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就是」說出,「不虔不義的人」,就是「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真理」,就是基督耶穌(約14:6)和神的話(約17:17)。【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神的事情」,是指神的永能和神性。在人的心靈里,自有認識神的本能,因為人裡面的靈,是神專為了使人能接觸、敬拜、感受祂而創造的。【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神的永能」是指神無限的能力,從萬物的存在就可看出「神的永能」。「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徵,從萬物的美好就可以領悟到神的本性。人雖看不見造物主,卻可從宇宙萬物認識祂的本性。【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他們雖然知道神」,這裡的「他們」是指世人。「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世人明知道神,卻偏不把神當作神而榮耀祂,也不感謝祂。 「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人因為不把神當作神,所以心思就昏暗。【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人不敬畏神、不感謝神的結果,心思就變為虛妄和昏暗,他們自以為聰明,其實卻是愚拙的。【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人裡面的靈既有敬拜神的本能,如果不敬拜真神,必然會製造偶像來代替真神。以「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代替神的榮耀,就是以偶像代替了真神。【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人既然棄絕神、不要神,神就「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情慾」指追求那些滿足自己肉體的歡樂。人的情慾一不受神的管制,就會作出種種骯髒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意指人放縱情慾的結果,乃是敗壞自己的身體。【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人雖然落在「虛謊」里,不承認神、用別的來代替神,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神的真實,也不能動搖造物主的地位。因此保羅情不自禁地稱頌「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意即「的確是的」、「實在如此」或「誠心所願」。

【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人離開神、追求「自由」,結果必然是「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順性的用處」,指神所設立正常的婚姻、家庭。「逆性的用處」,指成為娼妓或同性戀行為。【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是同性間的淫亂。有人將同性戀歸罪於遺傳基因,但聖經明確指出,基因不能成為人「放縱可羞恥的情慾」的理由,「妄為」必會招致「當得的報應」,「艾滋病」的流行即其一例。【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人「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不勉強他們,而是任憑他們淪入自己所選的結局中,讓「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這成為對惡人最大的懲罰。可見被神「任憑」是一件最可悲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譯: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羅一30】「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譯: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這裡所列出的,是人在遠離神之後所行的各種罪惡:「不義」指行為上的敗壞;「邪惡」指性質上的敗壞;「貪婪」指在物質上的貪得無厭;「惡毒」是對待人的心計,包括了內心的敗壞。而「滿心」不僅是形容嫉妒,也形容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嫉妒」指因別人比自己強而心懷怨恨;「兇殺」是由憎恨的心而發出的行為,包括預謀的和在盛怒之下行出來的;「爭競」指由嫉妒的心而發出的行為;「詭詐」指用卑劣的手段以達目的的行為;「毒恨」指以最惡的意思去解釋別人的心意。「讒毀的」指公開述說別人的壞話。「背後說人的」指暗中詆毀別人;「怨恨神的」人不只在他們的心思里定意不要神,還在他們的情感里恨惡神。「侮慢人的」指惡意羞辱別人以遂己快。「狂傲的」指鄙視自己之外的人。「自誇的」指誇張地炫耀自己;「狂傲的」偏重在態度上,「自誇的」則偏重在言語上。「捏造惡事的」指不斷用新的犯罪手法來做惡事。「違背父母的」指不孝敬父母,和不負奉養父母的責任。「無知的」指愚蠢到不懂得用道德的分辨力。「背約的」指不守信用,違背諾言、契約、協議等。「無親情的」指對自己的家人沒有愛心,不履行對親人的義務和責任。「不憐憫人的」,人的心地剛硬到不知同情人。最後保羅說:【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這些作惡的人,他們知道作了惡必遭致神的刑罰,且是死的極刑,「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遠離這些作惡的人,並要靠著主的恩典,勝過一切的罪惡!阿們!【羅1: 1-32】【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從今天開始要分享《羅馬書》,根據本書的一章一節可以知道,本書的作者是保羅。在新約21卷書信中,保羅寫了13卷,而《羅馬書》是列在書信的最前面,這既是因為它是最長的書信,也因為《羅馬書》是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聖經》書卷,更是新約聖經中對福音最完整、最清楚的論述。《羅馬書》的主旨要義是: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神賜給人的福音。神在基督里豐滿的救恩,要臨到祂所揀選、所預定的人身上,並且神還要借著祂兒子耶穌基督,在所有蒙恩的人身上作工,使他們達致救恩完滿的結果。羅馬的教會不是保羅建立的,可能是五旬節在耶路撒冷信主的【從羅馬來的客旅】(徒2:10),將福音帶回了羅馬,百基拉和亞居拉就是來自羅馬教會(徒18:2)。保羅切切的想到羅馬去,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裡的眾聖徒,以便與他們同得堅固和安慰。在《羅馬書》完成後約4年,保羅終於來到羅馬,他是以囚徒的身份被押送到羅馬,卻得到羅馬信徒出城迎接(徒28:15),使保羅大得鼓舞。《羅馬書》完成後約8年,即主后64年,羅馬城發生了一場燒了6天的大火,這場大火是尼羅王為了依自己的喜好來重建羅馬而放的火,他卻嫁禍給基督徒,而大肆進行逼迫,保羅就是在這次逼迫中被斬首,為主殉道。使徒保羅為了追隨基督,他曾放棄一切,忍受了殘酷的人身攻擊和逼迫,最終,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成為每個世代信徒所景仰的典範。因為保羅沒有去過羅馬,所以在這裡保羅首先向羅馬信徒作自我介紹:【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僕人」原文意思是「奴隸」,這自稱表明保羅願意放下自己的主權,終身歸屬主耶穌基督,無條件順服主的心意行事為人,也相信主必負責祂僕人生活工作上的一切。「奉召為使徒」,在大馬士革的路上,主耶穌親自呼召保羅(徒26:26),使他成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保羅被神分別出來向外邦人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借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福音」不是從主耶穌死而復活以後才開始的,而是在創世以前神在已過的永遠里,就已經有的,並在舊約的時代,借著眾先知在舊約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神的福音」,不是講論如何提升道德、改善社會、造福人類,乃是專一地「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祂兒子」,是重在說到祂有神的生命和性情,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顯出。「我主」,是重在說到祂的地位,是在萬有之上,為一切屬祂之人所敬奉。「耶穌」,是重在說到祂的為人身分,是那道成肉身,降卑取了奴僕形像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是重在說到祂的事工職分,為神所膏,奉神差遣來遵行神旨,作成祂的工的「彌賽亞」。「按肉體說」,主耶穌道成肉身,降卑取了人的樣式,和我們有一模一樣的「肉體」,為要得著有「肉體」的人。主耶穌是從「大衛後裔」馬利亞所生的真實的「人子」,所以有資格代替人接受神的審判,也有資格在大衛的寶座上作王。【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里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聖靈是聖而善的,故稱為「聖善的靈」。基督是借著聖靈的能力而復活,證明祂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既是「大衛後裔」,又是「神的兒子」,證明耶穌基督是人子又是神子,故能賜人完全的救恩。【我們從祂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信服真道;】「恩惠」,就是恩典。保羅領受了「使徒的職分」,並不是由於他的長處,而是由於神的「恩惠」,他的特殊使命是「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主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們這蒙召屬耶穌基督的人。】「其中也有你們」,是指當時羅馬教會的信徒。「蒙召」人若不是蒙發憐憫的神揀選呼召,絕無可能憑著自己的理智、意志和情感來信從福音。凡蒙召的就是「屬耶穌基督的人」,人生有了新的方向、目標:「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羅14:8)。【我寫信給你們在羅馬、為神所愛、奉召作聖徒的眾人。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神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在此保羅稱受書人是「為神所愛」的,他們「奉召作聖徒」,所以要聖潔像神一樣。「恩惠」即恩典,神的恩典是信徒得平安的根據,不領受神的恩典,絕不能得著真正的平安。「從我們的父神」,表示父神是恩惠和平安的源頭。「並主耶穌基督」,保羅以同等的「並」提到父神和主耶穌,這表示主耶穌和父神是同等的。神的恩典與平安,如何能歸與我們呢?就是借著信靠耶穌基督,就可以歸與我們了。

【第一,我靠著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神,因你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信德」就是信心,羅馬教會信徒的信心傳遍羅馬帝國,但這信心並非是從他們自己裡面生髮出來的,而是神自己的工作,所以保羅要「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神」。【我在祂兒子福音上,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地提到你們;在禱告之間常常懇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裡去。】「祂兒子福音」,就是神的福音。「用心靈所事奉的神」,指保羅事奉神的憑藉乃是「用心靈」。「可以見證」,表示他有神可以為他作見證的。「不住」,不是每日二十四小時不停的禱告的意思,而是經常地代禱,從未間斷忘記的意思。保羅不是「懇求」神來配合他的計劃,而是「懇求」他的計劃能與神的旨意配合。 「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裡去」,就是能一路通順地被帶領到你們那裡去。【因為我切切地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保羅「切切地想見你們」,有強烈的負擔要去羅馬,是因為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裡的眾聖徒,以便使他們在信心上進一步得到堅固。【這樣,我在你們中間,因你與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保羅所要分享的「屬靈的恩賜」,是為了讓羅馬的信徒因著他們的信心接受主所作的,「可以同得安慰」。【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這「阻隔」並不是因為聖靈的禁止(徒16:6),而是因為神有更美好的旨意。因為有「阻隔」,保羅只能以寫信代替親自造訪,結果這卷書信所闡明的福音真理不僅造就了當時的羅馬教會,更造就了歷世歷代神的教會。【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希臘人」,是指外邦人,在此代表文明的人。「化外人」,意指一切未受希臘文化熏陶的人。「聰明人、愚拙人」,指智力上的差別,與文化水平無關。保羅傳福音是存著「欠他們的債」的心。無論是傳福音、還是造就信徒,都是每一個門徒應盡的本分,都是主所託付的工作,因此是「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馬教會的信徒不是沒有聽過「福音」,而是在福音的真理上還不夠清楚,以致在律法和恩典的問題上遇到一些攪擾。所以保羅很迫切地要去羅馬,澄清福音的真理。【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后是希臘人。】「我不以福音為恥」,就是他傳福音不怕被人輕看,因為他認識「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而「神的大能」,足以成就救贖的恩典。 「要救一切相信的」,表明「相信」是接受福音惟一的先決條件。「先是猶太人」,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后是希臘人」,就是所有的外邦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福音的內容顯明了「神的義」。「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是指這義是以信心為入門和開端,又以信心為道路和繼續,從始至終都是借著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引自哈巴谷書2:4,一面是說人是因信而被神稱義,因此得以在神面前免死而存活,另一方面是說信徒既被神稱為義人,仍須憑信心才能繼續活在神面前。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這「原來」指出,人需要神的福音的原因。「神的忿怒」,是因人悖逆祂,觸犯祂的旨意和祂聖潔的本性所導致的結果。「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不虔」,指對神不虔敬,不把神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反而將神的榮耀變為偶像。「不義」,指對神和對人均不正,無情無義,違反神聖潔和公義的性情。「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就是」說出,「不虔不義的人」,就是「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真理」,就是基督耶穌(約14:6)和神的話(約17:17)。【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神的事情」,是指神的永能和神性。在人的心靈里,自有認識神的本能,因為人裡面的靈,是神專為了使人能接觸、敬拜、感受祂而創造的。【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神的永能」是指神無限的能力,從萬物的存在就可看出「神的永能」。「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徵,從萬物的美好就可以領悟到神的本性。人雖看不見造物主,卻可從宇宙萬物認識祂的本性。【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他們雖然知道神」,這裡的「他們」是指世人。「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世人明知道神,卻偏不把神當作神而榮耀祂,也不感謝祂。 「無知的心就昏暗了」,人因為不把神當作神,所以心思就昏暗。【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人不敬畏神、不感謝神的結果,心思就變為虛妄和昏暗,他們自以為聰明,其實卻是愚拙的。【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人裡面的靈既有敬拜神的本能,如果不敬拜真神,必然會製造偶像來代替真神。以「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代替神的榮耀,就是以偶像代替了真神。【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人既然棄絕神、不要神,神就「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情慾」指追求那些滿足自己肉體的歡樂。人的情慾一不受神的管制,就會作出種種骯髒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意指人放縱情慾的結果,乃是敗壞自己的身體。【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人雖然落在「虛謊」里,不承認神、用別的來代替神,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神的真實,也不能動搖造物主的地位。因此保羅情不自禁地稱頌「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意即「的確是的」、「實在如此」或「誠心所願」。

【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人離開神、追求「自由」,結果必然是「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順性的用處」,指神所設立正常的婚姻、家庭。「逆性的用處」,指成為娼妓或同性戀行為。【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是同性間的淫亂。有人將同性戀歸罪於遺傳基因,但聖經明確指出,基因不能成為人「放縱可羞恥的情慾」的理由,「妄為」必會招致「當得的報應」,「艾滋病」的流行即其一例。【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人「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不勉強他們,而是任憑他們淪入自己所選的結局中,讓「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這成為對惡人最大的懲罰。可見被神「任憑」是一件最可悲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譯: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羅一30】「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譯: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這裡所列出的,是人在遠離神之後所行的各種罪惡:「不義」指行為上的敗壞;「邪惡」指性質上的敗壞;「貪婪」指在物質上的貪得無厭;「惡毒」是對待人的心計,包括了內心的敗壞。而「滿心」不僅是形容嫉妒,也形容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嫉妒」指因別人比自己強而心懷怨恨;「兇殺」是由憎恨的心而發出的行為,包括預謀的和在盛怒之下行出來的;「爭競」指由嫉妒的心而發出的行為;「詭詐」指用卑劣的手段以達目的的行為;「毒恨」指以最惡的意思去解釋別人的心意。「讒毀的」指公開述說別人的壞話。「背後說人的」指暗中詆毀別人;「怨恨神的」人不只在他們的心思里定意不要神,還在他們的情感里恨惡神。「侮慢人的」指惡意羞辱別人以遂己快。「狂傲的」指鄙視自己之外的人。「自誇的」指誇張地炫耀自己;「狂傲的」偏重在態度上,「自誇的」則偏重在言語上。「捏造惡事的」指不斷用新的犯罪手法來做惡事。「違背父母的」指不孝敬父母,和不負奉養父母的責任。「無知的」指愚蠢到不懂得用道德的分辨力。「背約的」指不守信用,違背諾言、契約、協議等。「無親情的」指對自己的家人沒有愛心,不履行對親人的義務和責任。「不憐憫人的」,人的心地剛硬到不知同情人。最後保羅說:【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這些作惡的人,他們知道作了惡必遭致神的刑罰,且是死的極刑,「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遠離這些作惡的人,並要靠著主的恩典,勝過一切的罪惡!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6: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