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28: 1-31】【我們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島名叫馬爾他……。】在使徒行傳第二十八章,也是最後一章中,路加說:【我們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島名叫馬爾他。土人看待我們,有非常的情分;因為當時下雨,天氣又冷,就生火接待我們眾人…。】「我們既已得救」,就是保羅和船上的人都從海難中「得救」,即性命得以保全。「才知道那島名叫馬爾他」,「馬爾他」是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南方約90公里的一個島嶼,當時隸屬於羅馬帝國的西西里省。這裡的「土人」,是指不懂說希臘語或拉丁語的人,島上這些居民是腓尼基人的後裔,說的是一種腓尼基方言,並非不開化的蠻族。古希臘人認為他們對陌生人並不友好,但神卻讓他們對這些落難者「有非常的情分」,生火接待他們。十月底的馬爾他正值冬天寒冷季節,又適逢暴風雨剛過。【那時,保羅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條毒蛇,因為熱了出來,咬住他的手。土人看見那毒蛇懸在他手上,就彼此說:『這人必是個兇手,雖然從海里救上來,天理還不容他活著。』保羅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並沒有受傷。土人想他必要腫起來,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時,見他無害,就轉念,說:『他是個神。』】這條蛇可能正在樹枝里睡覺,被火焰趕了出來,條件反射地「咬住他的手」。表面上,這是保羅在劫難逃,實際上,是主叫保羅在踏上米利大島上的第一個時刻,引起所有島人的注意。「懸在他手上」,意即不僅咬了一口,還狠狠地連咬帶纏。「這人必是個兇手」,土人因看見保羅被兵丁看管,故知道他是囚犯之一,所以有此推測。「天理」,是希臘神話中掌管公理報應的女神,土人認為保羅被蛇咬是遭受天理報應。但「保羅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並沒有受傷」,也沒有「腫起來」,結果他們又從一個極端轉為另一個極端,認為保羅「是個神」,這也顯示人心的善變。【離那地方不遠,有田產是島長部百流的;他接納我們,盡情款待三日。當時,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躺著。保羅進去,為他禱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從此,島上其餘的病人也來,得了醫治。他們又多方地尊敬我們;到了開船的時候,也把我們所需用的送到船上。】「部百流」是個羅馬名字,他可能是羅馬帝國派駐該島的行政長官。「他接納我們」,在此不僅包括保羅和路加,也指全船的人。「熱病」,是該島流行的一種腸胃炎病症,由島上所產山羊奶內的微生物引起。保羅不但沒有被毒蛇傷害,反而被神使用,醫治了島上的病人,「從此,島上其餘的病人也來,得了醫治」。這樣保羅不僅贏得了島民「多方地尊敬」,以致三個月後他們要離開的時候,島民供應了他們「所需用的」。但這一切都在主的掌管之下,祂要在自己僕人的身上顯出作為、供應他們。保羅在船上成了全船人的祝福(27:24),在馬爾他島上又成了全島人的祝福。當我們與神同工、有主同在的時候,無論在何處,都能給四圍的人帶來祝福。
【過了三個月,我們上了亞歷山大的船往前行;這船以『宙斯雙子』為記,是在那海島過了冬的。到了敘拉古,我們停泊三日;又從那裡繞行,來到利基翁。過了一天,起了南風,第二天就來到部丟利。在那裡遇見弟兄們,請我們與他們同住了七天。這樣,我們來到羅馬。】冬季的地中海完全停航,須等到二月下旬或三月初才開始航行,所以他們被迫在島上停留「三個月」。這隻「亞力山太的船」,可能是一艘過冬的運糧船。「宙斯雙子」是希臘神話中的航海守護神卡斯托爾和波魯克斯。「敘拉古」,是西西里島的首要城市,位於該島的東海岸,有兩個海港。「利基翁」,位於義大利半島地圖那隻「長靴的腳尖」,與西西里島的東北角相隔狹窄的海峽。「部丟利」,是那不勒斯灣北部海港。由於「起了南風」,所以一天就到了,非常順利。「部丟利」,是個大都巿,當時是亞歷山大糧船的主要卸貨港,進出口航運繁忙,福音已經從羅馬城傳到了這裡。從部丟利向西北到羅馬城的215公里都是陸路,不再有海途之險。「在那裡遇見弟兄們」,「弟兄們」是指在主里的信徒。「這樣,我們來到羅馬」,「這樣」,是在描述他們一路經歷過的風浪、飢餓、黑暗、沈船、蛇咬事件等許多的艱險,就在「這樣」困難重重、險象叢生的行程中,終於到達羅馬。主耶穌親自應許保羅,他必在羅馬為主作見證(徒23:11),祂怎樣對保羅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這樣」保羅就來到羅馬。今天主也給我們指明了目的地,縱使我們中途歷經各樣的危險,我們終必會抵達,因此我們就要專心仰望主,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2)。【那裡的弟兄們一聽見我們的信息就出來,到亞比烏巿和三館地方迎接我們。保羅見了他們,就感謝神,放心壯膽。進了羅馬城,(有古卷加:百夫長把眾囚犯交給御營的統領,惟有)保羅蒙准和一個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處。】保羅一行等人在部丟利住了七天,這期間,有部丟利的弟兄們將保羅到來的消息,傳給在羅馬的弟兄們。他們就「到亞比烏巿和三館地方迎接我們」,「亞比烏」,是一個商業市鎮,離羅馬約六十多公里。「三館」是一個交通要站,離羅馬約五十多公里,這兩地都是從義大利南端經部丟利到羅馬大道上必經要站。這些羅馬教會的弟兄雖然與保羅素不相識,卻能在靈里彼此相知相交,因為保羅在四年前已經給他們寫了《羅馬書》。現在他們如此隆重地遠道來迎接「被囚的保羅」,實在是主所賜的莫大安慰,要讓保羅明白,無論他去哪裡,神都與他同在。一個人的靈命無論怎樣老練成熟,聖靈都會差遣弟兄前來激勵安慰,因為屬靈的生命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與相同的生命彼此相交,所以「保羅見了他們,就感謝神,放心壯膽」。「保羅蒙准和一個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處」,可能是因為巡撫非斯都在解送保羅的奏書上,陳明他並沒有犯下什麼該死的罪(26:31-32),因此得到特別的優待,不必與其他的囚犯一同關在監獄里,只須兵丁看守,以防脫逃。主在環境中如此眷顧保羅,是要讓他可以自由傳講神國的道。
【過了三天,保羅請猶太人的首領來。他們來了,就對他們說:『弟兄們,我雖沒有什麼事干犯本國的百姓和我們祖宗的規條,卻被鎖綁,從耶路撒冷解在羅馬人的手裡。他們審問了我,就願意釋放我;因為在我身上,並沒有該死的罪。無奈猶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於凱撒,並非有什麼事要控告我本國的百姓。因此,我請你們來見面說話,我原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這鏈子捆鎖。』他們說:『我們並沒有接著從猶太來論你的信,也沒有弟兄到這裡來報給我們說你有什麼不好處。但我們願意聽你的意見如何;因為這教門,我們曉得是到處被毀謗的。』】「保羅請猶太人的首領來」,羅馬皇帝驅逐猶太人離開羅馬的命令(18:2),在此之前已經取消,所以有許多猶太人又回到羅馬居住。「猶太人的首領」,指猶太公會和民間的領袖人物,保羅每到一處地方,往往先向猶太人作見證。保羅堅持「上告於凱撒」,可能會被猶太人誤解,所以保羅必須解釋其原由,他「並非有什麼事要控告我本國的百姓」。「以色列人所指望的」,就是彌賽亞和復活的應許(26:6-8),保羅是為此被控告。一方面,羅馬的猶太人遵守法利賽信條,並不是熱心控告保羅的撒都該人,對復活的信仰並沒有異議。另一方面,他們剛剛經過克勞第對猶太人的逼迫,不想惹是生非,也沒有興趣參與指控保羅。所以他們說:「我們並沒有接著從猶太來論你的信,也沒有弟兄到這裡來報給我們說你有什麼不好處」。
【他們和保羅約定了日子,就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從早到晚,對他們講論這事,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他所說的話,有信的,有不信的。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羅說了一句話,說:『聖靈借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是不錯的。祂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沈,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迴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有古卷加本節:)保羅說了這話,猶太人議論紛紛地就走了。】保羅雖然被軟禁了,但他仍然利用每一個環境和機會向猶太人傳福音,「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即使是使徒保羅親自講道,人們對他所傳的福音也是「有信的,有不信的」,甚至「彼此不合」。因此信徒的責任是儘力傳福音,至於效果如何,則應當交託給主。「聖靈借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下面的話是神對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預言(賽6:9-10),主耶穌也引用了這句話(太13:14-15),來告誡那些不信的人。「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不是說猶太人已經不可能聽到福音,而是說保羅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在羅馬基本上是向外邦人傳福音。此時保羅早已寫完《羅馬書》,對猶太人和外邦人在救恩上的次序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了。【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表示他自己出錢付房子的租金。保羅此時手被鏈子捆鎖,不可能織帳棚賺取生活所需,只能倚靠各地教會的供應維持生活(腓2:25)。在這兩年中,保羅不但繼續接待訪客、「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而且保羅的屬靈生命在這兩年期間進入高峰,神使用他寫了四本監獄書信:《以弗所書》(弗3:1)、《腓立比書》(腓1:7)、《歌羅西書》(西4:3)、《腓利門書》(門1:9)。使徒保羅雖以囚犯的身份被解到羅馬,但他卻「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使徒行傳》就在此結束了,而使徒保羅還繼續在傳道,最後他為主殉道。但《使徒行傳》是一卷沒有結束的書,因為復活的主借著聖靈在地上的工作還沒有結束。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因聖靈的工作一個又一個福音的使者,他們都在繼續寫使徒行傳。為此,願我們今天也要因聖靈的工作,忠心儘力去完成福音的大使命,這樣我們就在寫使徒行傳的續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