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41: 1-18】【七月間,王的大臣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在米斯巴一同吃飯……。】在耶利米書第四十一章中講到,在耶路撒冷巴比倫人攻破后,亡國的猶大成為巴比倫的一個省份,巴比倫王就立基大利作猶大省長,他若能一直管治下去,戰後的猶大可能仍有盼望。然而這裡說到:【七月間,王的大臣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在米斯巴一同吃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他來的那十個人起來,用刀殺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就是巴比倫王所立為全地省長的。以實瑪利又殺了在米斯巴、基大利那裡的一切猶大人和所遇見的迦勒底兵丁。】這裡的「七月」(1節)大約是陽曆10月,夏收剛剛結束(40:12)。這時「王的大臣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到米斯巴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在米斯巴一同吃飯」。基大利不但無視約哈難之前的警告,也沒有警誡以實瑪利,現在又與以實瑪利和他帶著的十個人,在米斯巴一同吃飯。結果在毫無防備下,基大利被以實瑪利和他的同夥殺了。以實瑪利手段極為殘忍,不僅殺了基大利,「又殺了在米斯巴、基大利那裡的一切猶大人和所遇見的迦勒底兵丁」。這是因他心中無神,所以目中無人、不顧後果。而以實瑪利的殺人罪行是悄悄地進行的,因此【他殺了基大利,無人知道。】
在【第二天,有八十人從示劍和示羅,並撒馬利亞來,鬍鬚剃去,衣服撕裂,身體劃破,手拿素祭和乳香,要奉到耶和華的殿。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出米斯巴迎接他們,隨走隨哭;遇見了他們,就對他們說:『你們可以來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他們到了城中,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著他的人就將他們殺了,拋在坑中。只是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大麥、小麥、油、蜜藏在田間。』於是他住了手,沒有將他們殺在弟兄中間。以實瑪利將所殺之人的屍首都拋在坑裡基大利的旁邊;這坑是從前亞撒王因怕以色列王巴沙所挖的。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將那些被殺的人填滿了坑。以實瑪利將米斯巴剩下的人,就是眾公主和仍住在米斯巴所有的百姓,原是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交給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的,都擄去了。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擄了他們,要往亞捫人那裡去。】「有八十人從示劍和示羅,並撒馬利亞來」,而「示劍和示羅」,以及「撒馬利亞」,都是北國的重要城市,原來居住的以色列人早已被擄到亞述(王下17:6),遷入的外邦民族與當地人混居,成了屬靈摻雜的撒馬利亞人,【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他們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風俗去行,不專心敬畏耶和華,不全守自己的規矩、典章,也不遵守耶和華吩咐雅各後裔的律法、誡命。】(王下17:33-34)所以這些人雖然「鬍鬚剃去,衣服撕裂」,表示悲痛,但他們也將「身體劃破」,這是被律法禁止的異教哀悼行為(利19:28),此時卻流行於北方的撒馬利亞。「手拿素祭和乳香,要奉到耶和華的殿」,可能是到聖殿的廢墟舉行哀悼的儀式。這八十人哀哭耶路撒冷和聖殿的失陷,表明他們對聖殿是有感情的,但他們卻採取了律法禁止的異教形式,表明他們對真理是糊塗的。這正是被擄之前猶大百姓的矛盾光景,也是今天許多信徒的真實光景:【如今這些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他們的偶像。】(王下17:41)。而那時「以實瑪利出米斯巴迎接他們,隨走隨哭」,這是他假裝自己也是前往耶路撒冷哀悼的朝聖者。然後對他們說:「你們可以來見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然而等他們到了城中時,「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同著他的人就將他們殺了,拋在坑中」。以實瑪利沒有殺害其中十人,是因貪愛他們的錢財,由此顯出他的殘暴、貪婪、亳無憐憫。以實瑪利所殺的人甚多,屍首都拋在從前亞撒王所挖的坑中,並將所剩下的猶大百姓擄走帶往亞捫,這表明他並非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後果。
之後當【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聽見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所行的一切惡,就帶領眾人前往,要和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爭戰,在基遍的大水旁(或譯:大水池旁)遇見他。以實瑪利那裡的眾人看見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就都歡喜。這樣,以實瑪利從米斯巴所擄去的眾人都轉身歸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去了。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八個人脫離約哈難的手,逃往亞捫人那裡去了。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從米斯巴將剩下的一切百姓、兵丁、婦女、孩童、太監擄到基遍之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將他們都奪回來,帶到靠近伯利恆的金罕寓(或譯:基羅特金罕)住下,要進入埃及去;因為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殺了巴比倫王所立為省長的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約哈難懼怕迦勒底人。】當以實瑪利他們的惡行被約哈難知道后,「約哈難和同著他的眾軍長聽見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所行的一切惡,就帶領眾人前往,要和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爭戰,在基遍的大水旁(或譯:大水池旁)遇見他」。「基遍的大水」,可能就是押尼珥與約押爭戰的「基遍池」(撒下2:14)。基遍位於米斯巴的西南,並不在從米斯巴向東逃往亞捫的路上。以實瑪利可能中途遭遇追擊,向東之路被切斷,所以轉向西南的基遍。「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之前早已警告過基大利,也提出了有效的行動方案(40:15),卻沒有被基大利採納。現在基大利被殺,約哈難就放手行動,迅速奪回了百姓,「這樣,以實瑪利從米斯巴所擄去的眾人都轉身歸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去了」。結果不得人心的以實瑪利和八個同黨,只能逃命去到亞捫。約哈難就趕走了以實瑪利,並將被擄的同胞「都奪回來」,可是他卻因懼怕巴比倫人報復省長被殺,就打算重蹈耶路撒冷淪陷之前的老路:「要進入埃及去」。這樣一位有判斷力、有行動力、有正義感的愛國者,卻不能專心信靠神,所以會「懼怕迦勒底人」。巴比倫人確實可能報復省長被殺,約哈難對形勢的判斷是對的,但對神的認識卻是錯的。而神和耶利米在此時都完全靜黙,因為當人要自己作選擇,神就不再說話,任憑人走自己的道路。因此我們都要有受管教的心,洗耳恭聽神的話。倘若我們不願意聽,神就不會說話,然而我們的遭遇將會更悲慘。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有謙卑受教的心,放下己意,聽從神的話,並要行在神所帶領的道路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