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徒21: 1-40>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2-21 06: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徒21: 1-40】【我們離別了眾人,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羅底,從那裡到帕大喇……。】在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中記載了,保羅和其他的門徒返回耶路撒冷沿途的經過,以及保羅在耶路撒冷的遭遇。路加說:【我們離別了眾人,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羅底,從那裡到帕大喇,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望見塞普勒斯,就從南邊行過,往敘利亞去,我們就在推羅上岸,因為船要在那裡卸貨。找著了門徒,就在那裡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過了這幾天,我們就起身前行。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我們上了船,他們就回家去了。】「我們離別了眾人」,就是離別那些聖徒們。「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哥士」是位於亞西亞的西南端外的一個小島嶼。「第二天到了羅底」,「羅底」在哥士的南方,是一個比哥士大得多的海島。「從那裡到帕大喇」,「帕大喇」是一內陸良港,位於呂家省。「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由此處直接開往巴勒斯坦方面的航線,因要橫渡地中海,故需換更大的船隻。「腓尼基」是敘利亞省沿海一帶地方的總稱,推羅為其主要海港。古時的船隻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港都要裝卸貨物,因此需停留若干天。保羅的船可能需要在推羅停留七天,離五旬節的時間又足夠,所以他就尋訪當地的門徒。保羅不是碰巧遇到了門徒,也不是早就知道他們住在哪裡,而是經過努力尋找,終於「找著了門徒」。推羅的門徒「被聖靈感動」,知道保羅上耶路撒冷將有危險,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聖靈催逼保羅上耶路撒冷去的(20:22)。「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這是個動人的情景,信徒偕同家人直到城外送別,這表露他們對保羅關愛之情,雖然相識數日,但因著在主里的交通,使他們依依不捨。【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來到多利買,就問那裡的弟兄安,和他們同住了一天。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裡,來到凱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里的一個。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我們在那裡多住了幾天,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到了我們這裡,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我們和那本地的人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意思是繼續行水路。「來到多利買」,「多利買」是位於推羅南面約六十公里處的沿岸港口。「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腓利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七人之一(6:2-5),他一路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8:40),所以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都是處女」是指她們過了當婚嫁的年齡,仍守獨身,她們很可能終身不嫁事奉神。「是說豫言的」,是指為神說話、傳道。「我們在那裡多住了幾天」,這時「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先知亞迦布預言保羅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但他的預言只是預告,並非禁令,因此門徒們的苦勸乃是出於愛心而非「主的旨意」。該撒利亞的信徒們為保羅去耶路撒冷的前程擔心,甚至痛哭,但不能阻止保羅順服神的決心,以致使他的心碎。因保羅不聽勸,他們就認識到這是出於神的帶領,因此他們就說:「願主的旨意成就」。

【過了幾日,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有凱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帶我們到一個久為(久為:或譯老)門徒的家裡,叫我們與他同住;他名叫拿孫,是塞普勒斯人。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當時正值五旬節節期,耶路撒冷到處人滿為患,很難找到住處。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特意一路伴隨,要安排保羅等人住處,其愛護之情,由此可見。「帶我們到一個久為門徒的家裡,叫我們與他同住;他名叫拿孫」,這是一位老門徒。這是保羅信主后,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第一次接待他的是塞普勒斯人(9:27),最後一次接待他的也是塞普勒斯人。「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很可能就是拿孫以及與他同在的弟兄們。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在此結束,從此保羅不能再自由宣教,而是被囚兩年之後,被送往羅馬。【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裡。保羅問了他們安,便將神用他傳教,在外邦人中間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說了。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雅各」是耶穌的肉身親兄弟,此時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加2:9)。「一一地述說了」,指自從保羅上次訪問耶路撒冷(18:22)之後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同時保羅也把眾外邦教會所奉獻的救濟款項,轉交給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去分配。「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可見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對傳福音給外邦人並無成見。「並且都為律法熱心」,這表明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深受猶太教的影響,熱心遵守摩西的律法。這些門徒誤會保羅「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離棄摩西」意指不必遵行摩西所傳下來的律法。「條規」即猶太律法所規定的事項。他們可能是聽到了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所傳的謠言。而保羅有關摩西律法的教導是:人得救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3:28),外邦信徒在相信主得救之後,沒有必要再去受割禮、遵行律法(加5:2-5),至於對猶太人信徒,保羅並沒有教訓他們廢棄摩西的律法,保羅反對的是靠行律法得救,並不是反對律法本身。

【你就照著我們的話行吧!我們這裡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凈的禮,替他們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這樣,眾人就可知道,先前所聽見你的事都是虛的;並可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凈的禮,進了殿,報明潔凈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我們這裡有四個人」,這四個人都是猶太人基督徒。「都有願在身」,指拿細耳人的願。按摩西的律法中拿細耳人的願,在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不喝酒,不剃頭,避免沾染不潔;當滿了離俗的日子,須還願獻各種祭,最後要剃頭,然後將頭髮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燒掉(民6:1-21)。「與他們一同行潔凈的禮」,這是指在進入聖殿之前所作的潔凈禮儀。「替他們拿出規費」,替別人出規費是熱心於律法的明證。「叫他們得以剃頭」,許願的人從許願之日起至還願之日為止,這期間所生的頭髮須在壇前剃下獻上為祭。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建議保羅用實際行動澄清謠言,以體恤猶太信徒的軟弱,這個建議與救恩無關。這並不適用於信主的外邦人,因為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並沒有改變(15:22-29),而保羅作為一個猶太人,行律法和信耶穌並不衝突。【那七日將完,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里,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喊叫說:『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這話是因他們曾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裡,以為保羅帶他進了殿。)】這些「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他們可能是從以弗所上耶路撒冷過五旬節的。之前在以弗所發生的騷亂(19:33-34),他們或許受到了連累,所以懷恨在心。這些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認出了「以弗所人特羅非摩」,所以推斷保羅「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外邦人只被允許進入聖殿的外邦人院,猶太人若帶外邦人進入聖殿,兩者都要被處死,這項條規,也獲羅馬政府的許可。而保羅是誠心來行「潔凈的禮」,卻被指控「污穢了這聖地」,沒有比這個更「悲痛」了。

【合城都震動,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殿門立刻都關了。他們正想要殺他,有人報信給營里的千夫長說:『耶路撒冷合城都亂了。』千夫長立時帶著兵丁和幾個百夫長,跑下去到他們那裡。他們見了千夫長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羅。於是千夫長上前拿住他,吩咐用兩條鐵鏈捆鎖;又問他是什麼人,做的是什麼事。眾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千夫長因為這樣亂嚷,得不著實情,就吩咐人將保羅帶進營樓去。到了台階上,眾人擠得兇猛,兵丁只得將保羅抬起來。眾人跟在後面,喊著說:『除掉他!』】「殿門」,指連接內院與外邦人院之間的門。「殿門立刻都關了」,這是為了防止聖殿受到褻瀆。「有人報信給營里的千夫長」,在節期間因有許多猶太人從各地集中到耶路撒冷,故在聖殿外設有羅馬軍營,以防暴亂。「千夫長」統管千名士兵。「兩條鐵鏈」,可能將保羅的雙手連鎖於兩個兵丁,一邊一個,正應驗了亞迦布的預言。保羅在耶路撒冷開始受到攻擊和迫害,若不是千夫長及時帶人出來阻止,保羅就被他們殺了。而這些捍衛聖殿的猶太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卻不清楚控告的對象到底是誰。「就吩咐人將保羅帶進營樓去」,「營樓」指羅馬兵營,位於聖殿的西北角,有台階通往外邦人院。「喊著說,除掉他!」這個口號也曾用在主耶穌的身上(約19:15)。【將要帶他進營樓,保羅對千夫長說:『我對你說句話可以不可以?』他說:『你懂得希臘話嗎?你莫非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嗎?』保羅說:『我本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對百姓說話。』千夫長准了。保羅就站在台階上,向百姓擺手,他們都靜默無聲,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你懂得希臘話嗎?」說明保羅是用希臘話向千夫長請求。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曾有一個埃及人率眾反叛羅馬,他們專門暗殺羅馬人和親羅馬的猶太人,最後歸於失敗,但那為首的埃及人則未被擒拿,漏網而逃。保羅是「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基利家」是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位於亞西亞的東南部,「大數」基利家省的首府,是當時出名的大學城,這表明他「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絕不是沒有教養的暴徒。當保羅被兵丁高高舉起、抬上台階的時候,他俯瞰下面攢動的人頭,心中卻湧出了對【骨肉之親】(羅9:3)的愛,因此他請求千夫長允許自己「對百姓說話」,而千夫長居然也批准了。當保羅「站在台階上,向百姓擺手」的時候,這些咆哮的暴民奇迹般地安靜下來、「靜默無聲」,這時【基督的愛】(林后5:14)使他願意為那些誤解自己、憎恨自己的人而死。「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希伯來話」,是指當時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所通用的亞蘭話。保羅真是不顧性命地抓住機會,為主作見證。但願我們也都要像保羅這樣抓住機會,勇敢的在家人、同事及周圍的人面前,為主作見證!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2: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