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徒19: 1-41>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2-15 06: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徒19: 1-41】【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在使徒行傳第十九章中講到:【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又說預言(或譯:又講道)。一共約有十二個人。】「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亞波羅是在保羅回到以弗所之前,去了哥林多(18:27)。「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是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16:6;18:23)。「就來到以弗所」,「以弗所」是亞西亞省的省會,為羅馬帝國的駐防城,也是小亞細亞一帶之商業重鎮。以弗所城又稱為守廟之城,拜偶像與行邪術之風非常興盛。由於有許多外地人到以弗所來朝拜亞底米,因此不少人靠亞底米廟維生,尤其是製造女神銀龕的生意十分發達。「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保羅很可能看出這幾位門徒有點不同,所以才問他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約翰給人施洗,是強調人有罪,乃因他們的心思遠離神、背向神,所以必須「悔改」,意即將心思轉回歸向神。約翰是要領人相信那在他以後來的耶穌基督(太3:11),人惟有相信祂在十字架上流血救贖的死,罪才能得著赦免。他們「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十二個門徒因「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講方言,正像在五旬節(2:4)一樣。【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後來,有些人心裡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保羅一連三個月在會堂里講道、辯論。但「後來,有些人心裡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聖靈帶領的宣教,必然是知所進退,不會沈溺於無謂的辯論。「推喇奴的學房」,可能是一個講學的場所,推喇奴可能是房主或教師。聖靈讓保羅常駐以弗所,到學房來講道並辯論真理,是要「叫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的猶太人和希臘人「都聽見主的道」。《啟示錄》中所提的亞西亞七個教會(啟1:4,11),很可能都是在這兩年多期間內建立的(林前16:19)。

【神借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惡鬼也出去了。】當時以弗所人流行拜偶像和行邪術,所以「神借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用神跡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羅15:18)神也允許「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惡鬼也出去了」,目的是【借著神跡、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林后12:12)「手巾」可能是保羅做工時擦汗用的布,平時系在手腕上。「圍裙」可能是織帳棚時所系的皮質工作裙。【那時,有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向那被惡鬼附的人擅自稱主耶穌的名,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敕令你們出來!』做這事的,有猶太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惡鬼回答他們說:『耶穌我認識,保羅我也知道。你們卻是誰呢?』惡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們身上,勝了其中二人,制伏他們,叫他們赤著身子受了傷,從那房子里逃出去了。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知道這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平素行邪術的,也有許多人把書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他們算計書價,便知道共合五萬塊錢。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有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是指到處旅行,靠邪術賺取金錢的猶太人。「猶太祭司長士基瓦」,士基瓦並非當時猶太教的祭司長,他是自封的頭銜,用以抬高身價、招搖撞騙。士基瓦的七個兒子見保羅奉耶穌的名趕惡鬼有能力,就模仿說:「奉保羅所傳的耶穌」命令惡鬼出來,豈料惡鬼認識耶穌和真正屬主耶穌的人,結果惡鬼不但不出來,反而攻擊他們,制伏他們,羞辱他們。「勝了其中二人」,可能是主持趕鬼儀式的兩個人。「制伏他們」,指制伏了所有趕鬼的猶太人。結果「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知道這事,也都懼怕」,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妄稱主耶穌的名當作咒語,「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他們不但認罪,而且付上代價,這才是真正的悔改。「書」是指寫有咒語、符錄的蒲草紙或羊皮卷。這些原來行邪術的人燒掉了這些魔法書,意味著砸掉了自己的飯碗。這些寫有咒語被焚燒的書價是「五萬塊錢」,在當時是一個相當高的價值。這些人一旦真心信了主,就願意付出真實代價,掙脫邪術和利益的捆綁。「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信徒對付罪就必須要徹底、公開和完全,這樣主的道才能「大大興旺」。被聖靈潔凈的教會,就成了滿有能力和得勝的教會。

【這些事完了,保羅心裡定意經過了馬其頓、亞該亞,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說:『我到了那裡以後,也必須往羅馬去看看。』於是從幫助他的人中打發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等在亞細亞。】「保羅心裡定意經過了馬其頓、亞該亞,就往耶路撒冷去」,是為了把馬其頓和亞該亞外邦教會的愛心奉獻帶到耶路撒冷(24:17),幫助【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15:26)「我到了那裡以後,也必須往羅馬去看看」。「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時已經有了信徒 (28:14-15),保羅早就有意去那裡探訪他們(羅1:11-13)。保羅「暫時等在亞細亞」,他可能在這段期間寫了《哥林多前書》(林前16:8-10)。【那時,因為這道起的擾亂不小。有一個銀匠,名叫底米丟,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他使這樣手藝人生意發達。他聚集他們和同行的工人,說:『眾位,你們知道我們是倚靠這生意發財。這保羅不但在以弗所,也幾乎在亞細亞全地,引誘迷惑許多人,說:』人手所做的,不是神。『這是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這樣,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忽,連亞細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榮也要消滅了。』】「那時」就是保羅即將離開以弗所之時。當「主的道大大興旺」的時候,仇敵的反對與擾亂也是「不小」的。有一個銀匠「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亞底米」是流行在小亞細亞一帶的假神,象徵多產,迷信者向她祈求賞賜子嗣。「銀龕」是指放置偶像的匣子,各地的人到以弗所去膜拜偶像時,順便買個複製品放在偶像的匣子回去敬拜。「他使這樣手藝人生意發達」,表明這個生意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許多人「倚靠這生意發財」。表面上他們是靠手藝吃飯,實際上他們是用偶像捆綁人心。「這保羅不但在以弗所,也幾乎在亞細亞全地,引誘迷惑許多人,說:』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聖靈借著外邦人的口見證了保羅傳道的果效。保羅在以弗所兩年多的時間,幾乎破除了當地和四周一帶地方長久以來人們對偶像假神的迷信。這也打擊了以弗所的偶像生意、影響了本地的經濟,因為亞細亞省信主的人越多,來拜偶像的人就越少。「人手所作的,不是神」,這是對一切有形的偶像所下的最佳定義。凡是人手所雕、所塑、所鑄、所畫、所造的任何形像,都不是神,都不可敬拜。「這樣,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忽,連亞細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榮也要消滅了」。仇敵的口見證了聖靈的工作,表明以弗所和亞細亞省已有許多原來敬拜亞底米的人信主了,不再相信人手所造的偶像。【眾人聽見,就怒氣填胸,喊著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裡去。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裡,門徒卻不許他去。還有亞細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裡去。】眾人一旦感到他們的生意受影響,立刻怒火中燒,他們就喊叫:「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於是「滿城都轟動起來」,這些人如此失去理性,簡直就像野獸一般,正像保羅所說的,他是【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林前15:32)。「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該猶」可能就是「特庇人該猶」(20:4),他是馬其頓人,後來住在小亞細亞的特庇。「亞里達古」來自帖撒羅尼迦(20:4)。「齊心擁進戲園裡去」,「戲園」是以弗所人觀看重大事件的露天大劇場,約可容納二萬五千人。在這樣危險的時刻,保羅竟然「想要進去」,保羅雖有為主奮不顧身的心志,但神卻借著「門徒」和「亞細亞幾位首」領攔阻了他,因為保羅還沒有到為主殉道的時候。「亞細亞幾位首領」是本地的貴族、省里的官員,他們已經成了保羅的朋友,在此大概是指他們對保羅友善,素來樂意聽他講道,因此他們對此次的聚集暴亂並不贊同。

【聚集的人紛紛亂亂,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大半不知道是為什麼聚集。有人把亞歷山大從眾人中帶出來,猶太人推他往前,亞歷山大就擺手,要向百姓分訴;只因他們認出他是猶太人,就大家同聲喊著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如此約有兩小時。】「聚集的人紛紛亂亂」,而群眾「大半不知道是為什麼聚集」,世人往往就是這樣「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所做、所高舉的到底是什麼。「亞歷山大」可能就是「銅匠亞歷山大」(提后4:14),是以弗所城中猶太人的領袖。「猶太人推他往前」,是想聲明猶太人與基督徒無關,以免被騷亂波及。但是群眾不但不聽解釋,反而「同聲喊著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如此約有兩小時」。當時群情鼎沸,根本聽不了一個猶太人說什麼話,他們竟然大喊了兩個小時。【那城裡的書記安撫了眾人,就說:『以弗所人哪,誰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亞底米的廟和從宙斯那裡落下來的像呢?這事既是駁不倒的,你們就當安靜,不可造次。你們把這些人帶來,他們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謗讟我們的女神。若是底米丟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或譯: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對告。你們若問別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斷定。今日的擾亂本是無緣無故,我們難免被查問。論到這樣聚眾,我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說了這話,便叫眾人散去。】「那城裡的書記」,是以弗所和一些亞細亞城市裡最高的民選官員,是城市與羅馬當局之間的聯繫人。「從丟斯那裡落下來的像」,根據當地的迷信傳說,有一個重迭多乳房的女神像自天上掉落下來,乃出自天神之手所塑造,其實它可能是一塊隕石,狀似胸前具有多乳的女人。書記首先安撫焦躁不安的百姓,指出「以弗所人的城」威名依舊、不可動搖,「這事既是駁不倒的」,何必介意保羅說些什麼呢?他又聲明,亞底米是「從宙斯那裡落下來的像」,並非保羅所說「人手所做的」。他最關心的是社會穩定,所以說「你們就當安靜,不可造次」,「造次」指行動魯莽,觸犯法律。「他們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謗讟我們的女神」(37節),表明保羅只是傳講耶穌基督。亞細亞省是羅馬的元老院行省,所以省長被稱為「方伯」。羅馬是法治社會,訴訟案件應由當事人在法庭上「彼此對告」,而不是搞暴民運動。羅馬法律允許經過批准的民眾聚會,但卻嚴厲懲罰非法「聚眾」。書記非常了解群眾的心理,知道只有利益才能讓眾人冷靜下來,所以他所說的話切中了要害,「便叫眾人散去」了。這也表明,若沒有神的允許,神的工人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但願我們今天也要像保羅那樣放膽傳道,對拜偶像的人,憑神所賜的信心,向他們傳講真理!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