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18: 1-28】【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在使徒行傳第十八章中講到:【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克勞第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里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這事以後」,指保羅在雅典所遭遇的事之後。「來到哥林多」,「哥林多」是一個很大的商業城市,城內廟宇林立,著名的愛神廟號稱擁有廟妓千人,吸引各地遊客。所以哥林多既是一個經濟繁榮、道德敗壞,也是一個有利於福音廣傳的中心城市。保羅在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本都」是小亞細亞北部黑海沿岸的羅馬藩屬國。「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革老丟」為羅馬皇帝,他曾因在羅馬的猶太人經常發生騷亂,下旨將幾萬猶太人逐出羅馬城,克勞第死後猶太人才逐漸回遷(28:17)。亞居拉是「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這表明亞居拉和百基拉已經是基督徒了。保羅發現他們不但已經信主,也是同行,就和他們一起「同住做工」。保羅自幼便學習以羊毛織造帳棚的手藝,此時為主出外傳道,在缺乏供給之際,仍舊靠此手藝自食其力(徒20:34)。在安息日他們一起去會堂「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這表示有些「希臘人」,也去猶太會堂聽神的話。【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他們既抗拒、毀謗,保羅就抖著衣裳,說:『你們的罪(原文是血)歸到你們自己頭上,與我無干(原文是我卻乾淨)。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可能帶來了腓立比教會的第二次供應(腓4:16),使保羅不必再織帳棚,而是專心傳道。「保羅為道迫切」,指他裡面滿有負擔,「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因猶太人「抗拒、毀謗,保羅就抖著衣裳」。「抖著衣裳」,是猶太人象徵與外邦人斷絕往來的動作(尼5:13),保羅藉此向那些不信的猶太人表示,他們如此頑梗不信,必須自己承擔其後果,就是「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頭上」。「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並不是說保羅從此不再向猶太人傳福音,而是說他不再進入這個會堂。
【於是離開那裡,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會堂。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提多猶士都」,是個羅馬名字。他「是敬拜神的」,也就是一位參與猶太會堂的敬拜、但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他的家「靠近會堂」,有利於在會堂外給進出會堂的猶太人傳福音。「基利司布」是個羅馬名字,他是個管會堂的猶太領袖,是由保羅施洗的(林前1:14),「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必然會引起猶太教勢力更大的攻擊。因此【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保羅在那裡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將神的道教訓他們。】主在異象中鼓勵保羅:「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表明此時保羅心中的確有些懼怕。「不要怕」、「有我與你同在」,這是古今一切聖徒勇氣和能力的來源。主的應許一一應驗,保羅在逼迫中蒙保守,使福音大大興旺。主耶穌說:「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但保羅並不知道他們是誰,在他們尚未聽到福音的時候,神就已經預定他們必要得救了,因此保羅可以放膽傳道,不必擔心暫時的逼迫。而在哥林多這樣道德淪喪、金錢至上的商業城市裡,竟然有許多預定得救的百姓,同樣在任何一個黑暗的角落,都可能有被揀選的人等候我們去傳福音。「保羅在那裡住了一年零六個月」,這是保羅三次傳道旅程中,除以弗所之外逗留最長的地方。哥林多和以弗所分別是歐洲和亞洲的商業中心,聖靈帶領保羅在這兩個城市長期堅固教會,把福音擴散到鄰近地域。
【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說:『這個人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就把他們攆出公堂。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迦流」是羅馬皇帝尼羅私人教師,對於宗教採取放任自由的態度,只要宗教不妨礙政治,就不予過問。「方伯」羅馬帝國元老院直轄行省的首長,其地位相當於巡撫或總督。「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公堂」指方伯主持下的法庭。以前猶太人逼迫使徒們,是藉助群眾的擾亂或訴諸地方官,現在更進一步投訴到一省的首長那裡。猶太人指控保羅「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神」,迦流卻看出他們所爭論的只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因此保羅剛要答辯,就被迦流打斷了。迦流認為猶太人控告保羅的罪名只是宗教上的爭執,不是為了「冤枉或奸惡的事」,也就是民事或刑事的問題,所以與羅馬法律無關,根本不予立案。這正應驗了主的應許:「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管會堂的所提尼」,因他站在保羅一方(林前1:1),猶太人抓住所提尼,是按照猶太教的規條「在堂前打他」,所以「這些事迦流都不管」。【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剪了頭髮。】「保羅又住了多日」,保羅在哥林多一共住了十八個月。「坐船往敘利亞去」,就是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這裡將妻子百基拉的名字放在前面,可能因為她在教會中的事奉比較多。保羅「許過願」,可能是在出發之前或途中遇到難處時,許下了拿細耳人的一種暫時性的願(民6:1-21),在完成宣教旅程之前禁止剪髮。「就在堅革哩剪了頭髮」,表示所許的願已經滿期,把許願期間所長起的頭髮剪下。【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卻不允,就辭別他們,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以弗所」,是亞細亞省最大的城市。保羅到以弗所,因他與百基拉和亞居拉同行,「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而「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卻不允」,保羅大概是為著要趕在逾越節來臨之前回到耶路撒冷,所以不允多留些日子。保羅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第二年春天,保羅果然履行了諾言,重返以弗所,並在那裡住了將近三年多。信徒凡事都當順從神的安排,我們只當說:【主若願意,就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4:15)
【在凱撒利亞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問教會安,隨後下安提阿去。住了些日子,又離開那裡,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堅固眾門徒。】保羅的目的地是敘利亞的安提阿,歸程卻到凱撒利亞,是為了「上耶路撒冷去問教會安」。「隨後下安提阿去」,這就結束了保羅第二次出外佈道旅程。「又離開那裡」,從這裡起,保羅開始他第三次出外佈道的行程,結束於21:17,保羅三次出外傳道,都以安提阿為起點,而這將是保羅最後一次離開安提阿,他再也沒有回去。「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保羅在他第二次出外傳道旅程中,也曾經過這些地方(16:6)。【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歷山大,是有學問(或譯:口才)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里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亞歷山大」位於埃及三角洲,是羅馬帝國的第二大城市,該處猶太人甚多。「最能講解聖經」,指舊約「聖經」,那時新約「聖經」尚未寫成。亞波羅「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而他只是「單曉得約翰的洗禮」,「約翰的洗禮」象徵人悔改歸向神,所以又稱「悔改的洗」。【奉主耶穌的名受洗】(19:5)是「受聖靈的洗」(1:5),象徵與基督同死、又與基督同活(羅6:3-5)。亞波羅雖然「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但他還不知道「聖靈的洗」。百基拉和亞居拉都是生命成熟的門徒,所以並沒有公開糾正他,而是私下「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 百基拉和亞居拉此時對「神的道」的認識,可能由於在與保羅同住的一年半期間,深得保羅的教導,所以他們在屬靈的事上可以幫助亞波羅。【他想要往亞該亞去,弟兄們就勉勵他,並寫信請門徒接待他(或譯:弟兄們就寫信勸門徒接待他)。他到了那裡,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弟兄們」指以弗所的信徒,他們是保羅工作的果子,也是百基拉和亞居拉工作的果效(林前16:19)。亞波羅帶著更加準確的真理,從以弗所來到亞該亞,他的恩賜是熟悉聖經、口才很好,所以「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特別適合向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傳道,對哥林多門徒的幫助很大(林前1:12),成了保羅的好同工(林前16:12)。聖靈發起的宣教,不但會預備栽種的人,也會預備澆灌的人,並且由祂自己來負責生命的生長,所以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但願我們今天也都要明白真理,心裡火熱去傳講真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