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徒16: 1-40>

作者:霞步思  於 2023-2-7 06: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徒16: 1-40】【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裡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臘人……。】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中記載了,【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裡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臘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保羅要帶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臘人,就給他行了割禮。】「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這與第一次宣教旅程(14:6)正好相反。「在那裡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提摩太被稱為「門徒」,表示他可能是保羅上次在路司得傳福音所結的果子(14:6-7)。「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提摩太之所以信主,是受他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的影響(提后1:5)。「他父親是希臘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這樣的好見證,是信徒必不可少的品質,後來他成為保羅最親密的同工(17:14)。「保羅要帶他同去」,目的是要訓練他事奉主。保羅堅決反對「給外邦人行割禮」(15:1-2),此時卻給提摩太行割禮,因為他有猶太人的血統,另外行割禮可以方便帶他在猶太人中間傳福音。【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指耶路撒冷大會關於外邦門徒的守則(15:28-29)。這些「條規」不但有助於猶太門徒和外邦門徒之間的合一,而且有助於各地更多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所以「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聖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因為此時聖靈另有安排。這裡稱聖靈為「耶穌的靈」,強調是主耶穌透過聖靈引導福音的進展。「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特羅亞」是接連亞西亞、馬其頓和亞該亞的重要海港,可說是望向歐洲的門坎。保羅後來在此傳福音,建立教會(20:6-12)。【「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異象」是神指引人的方法之一(10:3)。「有一個馬其頓人」,「馬其頓」是羅馬帝國的一省。聖靈用「異象」把他們引向歐洲的「馬其頓」,開始向歐洲宣教。【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聖靈的旨意是要他們向歐洲宣教,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立即跟上。這裡的「以為」意思是認為。之前路加一直都用「他們」來稱呼保羅和他的同工,但從這裡起就改用「我們」,很可能路加此時加入保羅的傳道行列。【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坡里。從那裡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我們在這城裡住了幾天。】「一直行到撒摩特喇」,「撒摩特喇」,位於愛琴海東北角的一個島嶼,適於作船隻為避免夜航危險而暫時停泊的中途站。「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尼亞波利」是腓立比城的外港。「從那裡來到腓立比」,「腓立比」是馬其頓東部一城市,它是羅馬殖民地,所以其行政制度完全仿效羅馬城,城內公民享有如生活在羅馬城的權利。「就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頭一個城」,即重要城市。「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指羅馬帝國為著國防的目的派軍駐守,一旦有事時,立即可以復役為國效勞。

【當安息日,我們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裡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因腓立比的猶太人較少,所以沒有會堂,虔誠的猶太婦女們慣於聚集在河邊禱告。保羅「知道那裡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她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她和她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譯: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紫色布疋」是比較高貴的衣料,「賣紫色布疋」的買賣雙方都比較富有。「推雅推喇」位於亞細亞省境內的呂底亞地區,以染料業聞名,其紫色的染料特別出名。「呂底亞」和哥尼流一樣(10:2),是個沒有加入猶太教、但卻敬拜神的外邦人。當保羅他們「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時,神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之後「她和她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譯: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保羅在歐洲所結的第一個果子是一位婦女,從此福音順利地在腓立比生了根,印證了聖靈的帶領,也印證了馬其頓人的異象。呂底亞家境富裕,房子可能比較寬敞,所以受洗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留」他們,接待聖徒就是接待主,必須是真信主的人才有此資格。【後來,我們往那禱告的地方去。有一個使女迎著面來,她被巫鬼所附,用法術,叫她主人們大得財利。她跟隨保羅和我們,喊著說:『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她一連多日這樣喊叫,保羅就心中厭煩,轉身對那鬼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從她身上出來!『那鬼當時就出來了。】這位可憐的使女「被巫鬼所附」被人利用。「用法術」,指能占卜,會行出一些異能,「叫她主人們大得財利」。「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這話表面上是在幫忙傳福音,但實際上是撒但的詭計,使人神鬼混淆。見證的源頭若不是出於神,再真實也不能使榮耀歸於神。所以在邪靈認出基督的時候(路8:28),主耶穌卻拒絕接受邪靈的見證(路4:35、41)。因「她一連多日這樣喊叫,保羅就心中厭煩」,就是強烈的厭惡,於是保羅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從她身上出來」,結果「那鬼當時就出來了」。這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所行的第一個神跡,和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一樣,都是為了對付邪靈(13:10)。

【使女的主人們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便揪住保羅和西拉,拉他們到市上去見首領;又帶到官長面前說:『這些人原是猶太人,竟騷擾我們的城,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眾人就一同起來攻擊他們。官長吩咐剝了他們的衣裳,用棍打;打了許多棍,便將他們下在監里,囑咐禁卒嚴緊看守。禁卒領了這樣的命,就把他們下在內監里,兩腳上了木狗。】保羅從使女的身上趕出了巫鬼,「使女的主人們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他們就群起報復,指控保羅和西拉「原是猶太人,竟騷擾我們的城,傳我們羅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當時因羅馬殖民地的反猶情緒,就驅逐猶太人出羅馬城(18:2),所以這些人只「揪住保羅和西拉」,卻沒有揪住半個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按照羅馬懲罰犯人的規矩先經審判再執法,但這兩位執政官卻順從了群眾的反猶情緒,未經審判、當場執法「剝了他們的衣裳,用棍打」。這是保羅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后11:25;帖前2:2)。這裡的「內監」,指監牢最內部及最嚴密的地方,通常用來關押重罪犯。「木狗」是一種木製的刑具,上面有許多可以開合的孔,用來銬住囚犯的雙腳、腕部或頸項,通常用鐵鏈牢牢釘在牆上,以防囚犯逃脫。但令人覺得極不舒服,甚至非常痛苦。【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眾囚犯也側耳而聽。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鏈也都鬆開了。禁卒一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保羅大聲呼叫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保羅和西拉在歐洲第一個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傷和腳上的木狗,所以一夜難眠。但他們都確信這是聖靈的帶領,所以能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就在這時地震把監門和眾囚犯的鎖鏈震開,監房卻沒有震壞,這是神為祂的僕人所顯出的神跡!按照羅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償命,所以禁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保羅看見了就大聲呼叫:「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一個被聖靈差遣傳福音的人,不但要給親朋好友傳福音,也要給仇敵傳福音,因為他們的靈魂在主的眼中同樣寶貴。「我們都在這裡」,「我們」包括眾囚犯。【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又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於是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羅馬殖民地的禁卒通常都是久經沙場的退伍軍人,一向冷酷無情、公事公辦,但現在卻經歷了死裡逃生,所以激動不已,於是「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禁卒的問題是「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保羅的回答卻是什麼都不用行,而是「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當信主耶穌」,這是救恩之道的扼要說明。但這裡不是說只要家中的一個人相信,全家人就會自動得救,乃是說一個人信主,就能把福音帶給全家,而全家只要信主耶穌,就必得救。「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保羅並沒有等安息日到河邊舉行洗禮,而是立刻給他們施洗。而一個真正因信稱義的人,必然順服主的吩咐(太28:19),所以「立時都受了洗」。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監房的樓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並不等於釋放他們。「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而主里的「喜樂」是重生得救的印記。

【到了天亮,官長打發差役來,說:』釋放那兩個人吧。『禁卒就把這話告訴保羅說:『官長打發人來叫釋放你們,如今可以出監,平平安安地去吧。』保羅卻說:『我們是羅馬人,並沒有定罪,他們就在眾人面前打了我們,又把我們下在監里,現在要私下攆我們出去嗎?這是不行的。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吧!』
差役把這話回稟官長。官長聽見他們是羅馬人,就害怕了,於是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二人出了監,往呂底亞家裡去,見了弟兄們,勸慰他們一番,就走了。】執政官們並不想把事鬧大,可能覺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頓、關了一夜,已經可以安撫群眾了,所以說「釋放那兩個人吧」。「平平安安地去吧」,這是一句猶太人祝福的話(路8:48),現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語,表明禁卒對這個意外的結果非常滿意。但保羅卻不肯善罷甘休。保羅和西拉雖然是猶太人,但都是羅馬公民,受到羅馬法律的保障,未經審判、不可定罪,沒有定罪、不可用刑(22:25)。保羅在入獄時沒有表明身分,出獄時卻宣布自己是羅馬公民,堅持「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保羅的用意不是要討回公道,而是為了福音不被褻瀆和攔阻,能讓當地的信徒們日後受到尊重,可免被無理對待,這也說明保羅受苦乃完全是為福音的緣故,並非是自己犯了罪。之後執政官們被迫妥協,親自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此後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門徒。保羅和西拉出獄以後,不是先接受勸慰,而是先勸慰別人。「見了弟兄們」,這表示當時在腓立比已有一群基督徒,並且在呂底亞家裡已經開始有了聚會。路加可能先留在這裡,幾年後再次與保羅會合(20:5)。後來保羅回訪腓立比,沒有再受任何干擾,從《腓立比書》可以看出,保羅與腓立比教會保持了特別親密的關係。我們從使徒傳道的經歷中看到,在主里的人,所有的路都是神的安排。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順服神的帶領!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