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26: 1-24】【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登基的時候,有這話從耶和華臨到耶利米說……。】在耶利米書二十六章中講到:【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登基的時候,有這話從耶和華臨到耶利米說:『耶和華如此說:你站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對猶大眾城邑的人,就是到耶和華殿來禮拜的,說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一字不可刪減。或者他們肯聽從,各人回頭離開惡道,使我後悔不將我因他們所行的惡,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你要對他們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設立在你們面前的律法,不聽我從早起來差遣到你們那裡去我僕人眾先知的話(你們還是沒有聽從),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登基的時候」,是約西亞戰死米吉多之後三個月。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作王三個月後被擄到埃及(王下23:29-34),法老尼哥立了約哈斯的哥哥約雅敬作傀儡王(代下36:4)。約西亞敬畏神,但他繼位的兩個兒子約哈斯和約雅敬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王下23:32、37)。因此,此時神非常嚴肅地命令耶利米,要在聖殿門口「說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一字不可刪減」,就是要他絕對完整地把神的話發表出來,為要在猶大開始全面敗壞、還有少數人願意聽神話語的時候,警告「各人回頭離開惡道」,這是神給他們最後一次悔改的機會。如果他們願意聽從神的話,而轉離所行的惡,神就不將祂「因他們所行的惡,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但如果他們仍繼續拒絕聽從神的話,不遵行神設立在他們面前的律法,那麼無論是聖殿和聖城,神「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示羅」是士師時代安放會幕和約櫃的地方(士18:31),但神卻【因這百姓以色列的罪惡】(7:12),允許非利士人擄走了約櫃、摧毀了示羅(撒上5:1),這證明物質的聖殿並不能帶來平安,有名無實的敬拜也不能免除懲罰。
【耶利米在耶和華殿中說的這些話,祭司、先知與眾民都聽見了。耶利米說完了耶和華所吩咐他對眾人說的一切話,祭司、先知與眾民都來抓住他,說:『你必要死!你為何托耶和華的名預言,說這殿必如示羅,這城必變為荒場無人居住呢?』於是眾民都在耶和華的殿中聚集到耶利米那裡。】耶利米就在耶和華殿中,一字不漏地宣告神的話,等候猶大人能及時悔改。可是「祭司、先知與眾民」,聽了神的話后不僅不思悔改,反而「都來抓住他,說:『你必要死!『」可見面對神給他們最後一次悔改的機會,猶大百姓從上到下都不肯「回頭離開惡道」,根本就不接受「耶利米在耶和華殿中說的這些話」。他們自以為義到一個地步,既不相信聖殿會成為示羅,也不認為耶路撒冷會遭毀滅。猶大人向來以聖殿的存在能確保耶路撒冷的護庇,耶利米公然預言聖殿被毀,把他們的護身符給撕掉,對他們而言,他是他們安全的威脅,所以他們還責問他:「你為何托耶和華的名預言,說這殿必如示羅,這城必變為荒場無人居住呢?」可見祭司、假先知和百姓都怒火中燒,並恐嚇先知,「於是眾民都在耶和華的殿中聚集到耶利米那裡」。而【猶大的首領聽見這事,就從王宮上到耶和華的殿,坐在耶和華殿的新門口。祭司、先知對首領和眾民說:『這人是該死的;因為他說預言攻擊這城,正如你們親耳所聽見的。『耶利米就對眾首領和眾民說:『耶和華差遣我預言,攻擊這殿和這城,說你們所聽見的這一切話。現在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祂就必後悔,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你們。至於我,我在你們手中,你們眼看何為善,何為正,就那樣待我吧!但你們要確實地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無辜人的血歸到你們和這城,並其中的居民了;因為耶和華實在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將這一切話傳與你們耳中。』】由於群眾的聚集和喧嘩,「猶大的首領聽見這事,就從王宮上到耶和華的殿,坐在耶和華殿的新門口」。「耶和華殿的新門」,可能就是耶利米後來被枷的「便雅憫高門」(20:2)。「祭司、先知」應該最明白律法,但他們卻不根據律法斷案,而是說「這人是該死的;因為他說預言攻擊這城」,在他們看來,只要不合自己的心意、碰觸自己利益的,就是「該死的」假先知。而耶利米在眾人面前為自己申訴,卻不顧慮眾人的反應,他既不討好眾人、也不與人爭辯,只是宣告這些預言的來源和權柄都是出於神,「若把我治死,就使無辜人的血歸到你們和這城,並其中的居民了」,結果神卻使「首領和眾民」站在先知的一邊。
【首領和眾民就對祭司、先知說:『這人是不該死的,因為他是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向我們說話。』國中的長老就有幾個人起來,對聚會的眾民說:『當猶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彌迦對猶大眾人預言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像叢林的高處。猶大王希西家和猶大眾人豈是把他治死呢?希西家豈不是敬畏耶和華、懇求祂的恩嗎?耶和華就後悔,不把自己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若治死這人,我們就作了大惡,自害己命。』】「首領」承認耶利米「是不該死的」,因為他們相信先知是「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向我們說話」,可能此時約西亞剛剛去世,還有一些約西亞時期「國中的長老」對他們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摩利沙人彌迦」,就是《彌迦書》的作者彌迦(彌3:12),在大約一百年前希西家王時期作先知(彌1:1)。而「眾民」對先知的態度起初是「你必要死」,現在又承認耶利米「是不該死的」,因為他們並非專心跟隨神、在真理上糊裡糊塗,所以誰有理就信誰,成了一幫沒有主見、容易被煽動利用的烏合之眾,最後跟隨大流走向滅亡。
【又有一個人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是基列耶琳人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他照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攻擊這城和這地。約雅敬王和他眾勇士、眾首領聽見了烏利亞的話,王就想要把他治死。烏利亞聽見就懼怕,逃往埃及去了。約雅敬王便打發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帶領幾個人往埃及去。他們就從埃及將烏利亞帶出來,送到約雅敬王那裡;王用刀殺了他,把他的屍首拋在平民的墳地中。然而,沙番的兒子亞希甘保護耶利米,不交在百姓的手中治死他。】此時大部分百姓根本不聽從神的話,約雅敬王更是帶頭【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23:37)因此雖然少數「首領和眾民」反對處死耶利米,但並沒有使他擺脫危險。因為另一位先知烏利亞「照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攻擊這城和這地」,不但被約雅敬王追殺,而且屍首不能葬入家族的墳墓、被拋在汲倫谷「平民的墳地」。但神的報應是早晚的事,約雅敬現在囂張地把烏利亞的屍首「拋在平民的墳地中」,最後自己也【好像埋驢一樣,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門之外。】(36:30)那時因猶大是埃及的藩屬國,所以埃及會滿足約雅敬王所打發去埃及人的要求,讓他們「從埃及將烏利亞帶出來,送到約雅敬王那裡」。「然而,沙番的兒子亞希甘保護耶利米,不交在百姓的手中治死他」。「沙番」是約西亞王的書記(王下22:3),「沙番的兒子亞希甘」,曾被約西亞差遣去求問女先知戶勒大(王下22:12),現在又保護了耶利米。但無論是逃命的烏利亞被殺,還是耶利米被保護,這都是神對不同的僕人有不同的計劃。而耶利米清楚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非常危險,但他還是一字不漏地宣告神的話,因為他知道神與他同在,神是這樣應許耶利米的。為此,願我們今天也要抓緊神的這個應許,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要忠實傳講神的話語,因為神必與我們同在!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