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11: 1-30】【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在使徒行傳第十一章中,路加說:【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當使徒彼得在聖靈的引導下把福音傳給了外邦人哥尼流,他們也領受了神的道的消息傳到耶路撒冷時,這原是一件值得喜樂的大事,可是「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這裡的「使徒」,是指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奉割禮的門徒」是指耶路撒冷教會中的門徒。「割禮」,是神與祂的選民猶太人立約的記號(創17:10),他們的男嬰出生后第八天須受割禮。猶太人藉此割禮,表明在他們的身上有神賜福的證據,有別於其他外邦人。而「那些奉割禮的門徒」,他們一面做主的門徒、一面謹守律法,有些人還認為外邦信徒必須受過割禮才能得救(15:1),並且還要遵守律法的食物條例(加2:12)。現在彼得「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表示彼得觸犯了摩西的食物條例,所以「那些奉割禮的門徒」非常震驚,要「和他爭辯」。於是【彼得就開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說:『我在約帕城裡禱告的時候,魂游象外,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系著四角,從天縋下,直來到我跟前。』我定睛觀看,見內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獸、昆蟲,並天上的飛鳥。我且聽見有聲音向我說:『彼得,起來,宰了吃!』我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潔凈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第二次,有聲音從天上說:『神所潔凈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在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是從凱撒利亞差來見我的。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不要疑惑(或譯:不要分別等類)。同著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那人就告訴我們,他如何看見一位天使站在他屋裡,說:『你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彼得在這裡簡略重述10:1-47的事件。彼得加上「六位弟兄」,一共七個人,代表完全的見證,因此彼得實際上並不是在講理、爭辯,而是用七個見證人來見證聖靈自己的工作。「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表明即使哥尼流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10:2),仍然需要接受福音才能得救。「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表明這是聖靈主動的揀選,也證明這些外邦人所領受的聖靈恩賜,與猶太門徒在五旬節所領受的完全相同。因此外邦人在聖靈面前和猶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樣的。既然這些外邦人已經受了主耶穌應許的「受聖靈的洗」,聖靈的恩賜已經印證了他們的信心,當然也可以接受洗禮、當眾承認信仰。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聖靈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既不能要求他們行割禮、再受洗禮,只能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眾人「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面對聖靈的作為無話可說。「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這句話表明,不是外邦人主動要求悔改,而是神主動「賜恩給外邦人」,所以他們才能「悔改得生命」。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普勒斯,並安提阿;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但內中有塞普勒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有古卷:也向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他們都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因此很自然地就分散到猶太地以外的地區。「腓尼基」是迦密山以北、地中海沿岸的一片狹長地域,包括推羅(21:3)、西頓(27:3)、多利買(21:7)等城鎮,這些地方後來都出現了教會。「塞普勒斯」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島塞普勒斯島。「安提阿」在今日土耳其境內,位於地中海的東部,在使徒的時代人口約有五十萬,是當時世界第三大都市,僅次於羅馬和亞力山大,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在那裡。「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這些四散的信徒,直到目前為止,只向猶太人傳講福音,尚未向外邦人傳講。「但內中有塞普勒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這是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開始,也是教會佈道工作的一大突破。「主與他們同在」,表明主親自參與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工作。「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一個人如果真實的相信主,就也會從心裡歸向主。當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和猶太門徒對接納外邦人還心存疑慮的時候,主已經借著無名的門徒親自開始向外邦人宣教,因此安提阿教會並不是某個人建立的,而是聖靈親自的工作。而門徒向安提阿的外邦人傳福音,不是【傳耶穌是基督】(5:42),乃是「傳講主耶穌」,因為這些外邦人對「基督」很陌生,對「主」的概念卻很熟悉,因此這些福音的使者就向他們宣講「主耶穌」才是獨一的【救主】(5:31),因為【祂是萬有的主。】(10:36)【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的目的,是要證實腓尼基、塞普勒斯、安提阿等地教會的信仰是否真實,尤其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實,所以他向北一直「走到安提阿為止」。耶路撒冷教會差派巴拿巴,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決定,一方面,「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心胸也非常寬廣;另一方面,他是塞普勒斯人(4:36),最適合幫助從塞普勒斯來的猶太信徒。巴拿巴看見安提阿教會的增長是神親手成就的,所以「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他就「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主興起安提阿教會,就會負責預備同工。巴拿巴知道掃羅是被主揀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22:21),他就「往大數去找掃羅」。掃羅被巴拿巴帶到安提阿以後,「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在聖經的記錄中,這是保羅在一個教會裡事奉最長的一段時間。當聖靈呼召他們外出宣教以後,掃羅就超過巴拿巴、成為主所使用的主要器皿(13:16、46)。那時因門徒的生活方式與敗壞的環境格格不入,外邦人也很快看出他們高舉基督、和猶太教並不相同,所以把他們稱作「基督徒」。「基督徒」是外邦人給門徒起的稱號,但門徒因裡面有基督、外面像基督,用他們的生命把這個名字變成了一個榮耀的稱號。
【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借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飢荒。(這事到克勞第年間果然有了。)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裡。】「有幾位先知」,指有幾位為神說話的人,他們有時也在聖靈的感動之下述說預言,他們在教會中的地位僅次於使徒。「亞迦布」曾經兩次借著聖靈說預言,都完全應驗了(21:10)。他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主后39-41年,而飢荒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后46年。 「指明天下將有大飢荒」,這「天下「是指當時羅馬帝國範圍內,多處將有飢荒發生。「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克勞第」是羅馬帝國的第四任皇帝,他在位期間發生了多次飢荒。「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由此可見,當時在安提阿的信徒並沒有實行【凡物公用】(2:44),各人仍舊擁有自己的財產。而信徒在財物上的奉獻,並沒有明文規定任何作法,而是「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到眾長老那裡」,這是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的「長老」(,長老的職分主要是為著治理教會(提前3:5),又稱為「監督」(20:17、28)。這裡只提及耶路撒冷的「眾長老」,卻沒有提到使徒,可能因為教會由長老管理捐項,使徒們【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6:4)這是掃羅信主后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十四年。】(加3:1)當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在接納外邦人的問題上猶豫不定的時候,主卻借著飢荒,感動千里之外安提阿教會的猶太和外邦肢體,來關懷猶太的弟兄,顯明了門徒的彼此相愛、促進了基督身體的合一,也讓耶路撒冷的使徒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對掃羅的託付(加2:7-9)。而安提阿的門徒不但有愛心,而且有積極的行動。但願安提阿教會的門徒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也要用愛心見證基督,在愛中跟隨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