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3: 1-26】【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在使徒行傳第三章中,路加首先說到:【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要求進殿的人周濟。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周濟。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申初禱告的時候」,這裡的「申初」即下午三點。當時猶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巳初」是上午九點、「午正」是中午十二點、「申初」是下午三點。 「彼得、約翰」在《使徒行傳》里,他們二人常常結伴事奉神。「上聖殿去」,初期教會的猶太信徒仍然到聖殿禱告、聚會、傳福音(2:46)。後來神興起環境,帶領教會離開耶路撒冷、離開聖殿、離開猶太會堂,不再受到猶太教的影響。「生來是瘸腿的」,意指這人的瘸腿是先天的缺陷。「放在殿的一個門口」,指例行公事地再次「放」在那裡。「那門名叫美門」,這「美門」靠近「所羅門廊」,位於聖殿的入口處,特別是靠近捐獻箱的地方,這裡被認為是乞討最好的位置,因為當人們去敬拜神、對神有所奉獻時,往往也更易對人慷慨。雖然如此,但這並不能解決瘸腿人的根本需要,所以他還是要「天天被人抬來」。這位生來是瘸腿的「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周濟」,但彼得、約翰卻「定睛看他」,這不是憐憫或同情,而是他們知道聖靈把自己領到這人面前,主耶穌要親自醫病他。「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這人以為可以得到金錢,就留意看他們。
【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神。百姓都看見他行走,讚美神;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周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彼得在此首先說:「金銀我都沒有」,就是叫對方放下錯誤的指望,轉而注意他所能提供的。彼得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他【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路18:28)跟從主,得到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基督。「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這是福音的呼召,要喚起這位殘疾人對耶穌的信心,要相信已經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活著的「基督」。這也是彼得信仰的宣言,宣告自己是根據主耶穌的旨意、倚靠祂的權能、讓祂自己來行事。當時這位殘疾人可能伸出右手,「指望得著什麼」,但彼得卻「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當彼得回答「金銀我都沒有」的時候,立刻把殘疾人燃起的希望熄滅了,但是,當彼得發出「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的命令,這位四十多年沒有走過路的殘疾人(4:22)卻順服地站起來了。這個行動,正是表明了他對「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的信心,結果「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這表示不需要一段復健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而是立時痊癒。這「跳起來,站著,又行走」,表明主的醫治是完全的。「同他們進了殿」,按照舊約律法,有殘疾的人不能進入聖殿(利21:17),這位殘疾人若不痊癒,就不能被允許進殿。「走著,跳著,讚美神」,這是生動地描述久病初愈后歡欣不已的光景。百姓「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周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在這些人的眼中看來,那個瘸腿的得醫治簡直是不能置信的。
【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著彼得、約翰;眾百姓一齊跑到他們那裡,很覺希奇。彼得看見,就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為什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什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或譯:兒子)耶穌;你們卻把祂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祂,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著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祂從死里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著彼得、約翰」,「那人」就是那個瘸腿得醫治的人。「所羅門廊」是聖殿區的外圍兩個長的開放式柱廊之一,表明他們已經從聖殿出來。眾百姓以為使徒們本身有特別的能力,或者非常虔誠,以致神垂聽他們的禱告施行神跡。但「彼得看見,就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為什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什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彼得就是要把他們的注意力從殘疾人和自己轉移到神跡的源頭,見證復活的基督。彼得又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或譯:兒子)耶穌…」。這是彼得的第二篇講道。「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個稱呼是指明這一位神就是那【自有永有的耶和華。】(出3:14~15),主耶穌曾引用這名來證明神並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22:31-32),因此這名乃在指明祂是復活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指主耶穌就是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那位受苦的僕人(賽42:1-4),經過死而復活、升天,被顯明是神的兒子(約12:23)。彼得又指控百姓的罪:「你們卻把祂交付彼拉多」、「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彼得真是有神聖的膽量,他嚴厲的指責他們的罪。「彼拉多定意要釋放祂」,記載在約翰福音19:12。 「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就是為「主從死里復活」作見證。「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彼得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施行醫治,這也是高舉生命之主。「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這「信心」既包括彼得的信心,也包括這位殘疾人的信心,因為他願意被彼得扶起來,表明了他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主耶穌決定醫治這位生來瘸腿的人,是為了向另外五千人打開恩典之門(4:4)。
【弟兄們,我曉得你們做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但神曾借眾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借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弟兄們,我曉得你們做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彼得一面嚴厲地譴責百姓的罪惡,一面滿有恩慈地體恤他們的軟弱,又地給他們指明了出路,這樣才能把人挽回。百姓「做這事是出於不知」,不但不知耶穌是基督、反而把釘死祂當作事奉神。而當時許多猶太人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申21:23),所以祂不是彌賽亞。因此彼得向他們澄清,「但神曾借眾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這是指出彌賽亞也有受苦的一面。「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歸正」,就是「迴轉」,也就是「歸向神」,心思的「悔改」一定會伴隨著行動的「歸正」。雖然猶太人是因無知而釘死了自己的彌賽亞,也「應驗了」神的計劃,但他們必須在知道后立刻悔改,這是神的恩典呼召、更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就是使你們罪得以赦罪,這對罪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大好的消息!「安舒的日子」,指基督再來。「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是指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要等到神預定的時候才會再來建立國度,使萬物恢復神起初創造的光景。因此主耶穌不會立即再來,必須等到眾先知的預言完全應驗,祂才會再來建立國度。【摩西曾說:『主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祂向你們所說的,你們都要聽從。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要從民中全然滅絕。『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神既興起祂的僕人(或譯:兒子),就先差祂到你們這裡來,賜福給你們,叫你們各人迴轉,離開罪惡。『】「摩西曾說:『主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祂向你們所說的,你們都要聽從」。這是引自申命記18:15。「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要從民中全然滅絕」。這是引自申命記18:19,這都表明主耶穌就是那一位像摩西的先知,所以摩西吩咐百姓「都要聽從」。「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撒母耳」是摩西之後的第一位先知(撒上3:19-21)。「這些日子」,指彌賽亞的時代。「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地上萬族」,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你的後裔」,這裡特指基督。猶太人是「先知的子孫」,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理當先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先差祂到你們這裡來,賜福給你們」,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指出福音要「先」傳給猶太人。最後彼得再次叫他們「各人迴轉,離開罪惡」,好領受從主而來的福氣。這不僅是對猶太人講,今天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都非常適用。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迴轉,離開罪惡,重新與神和好,這樣我們就能領受神所賜的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