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2: 1-47】【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在使徒行專第二章中記載了,因主耶穌應許門徒:「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現在【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五旬節到了」,「五旬節」,意思就是五十天的節期,由逾越節那周安息日的次日算起,一共過七個安息日,在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就是第五十天(利23:15-16)。「門徒都聚集在一處」,至少約有一百二十名的門徒(徒1:13-15),當然包括「彼得和十一使徒」在內。「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表示事情的發生,乃出乎人意料之外。「從天上」表示其源頭乃出於神。「響聲」是震撼人心的聲音。「好像一陣大風吹過」,表明聖靈的出現其勢之威猛強烈,有如一陣大風。「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這代表「他們各人」,都得著了一種方言的恩賜。「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門徒被聖靈充滿以後,就「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也就是說方言。但不是每一次聖靈充滿都有出現說方言的現象(10:46),而是聖靈按著自己的意思,賜下見證基督所需要的恩賜和能力。「說起別國的話來」,這是指人間的語言,絕不是一種空洞無意義的聲音。對這些門徒而言,他們當時所說的「別國的話」,都是他們從未學過的。【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什麼意思呢?』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當時有許多猶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五旬節為猶太人每年必守的三大節期之一(出23:16~17),並且時值陽曆六月初,天氣最適宜於旅行,因此每逢這節期來臨時,便有許多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到耶路撒冷守節。 「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眾人的鄉談」,是指自己出身地方所用的語言,這表明五旬節的方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舌音,而是當時的聽眾能聽懂的家鄉話。「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他們這樣問,多少顯出他們對加利利人的輕看,在他們看來,加利利人的知識水平較低(徒4:13),似乎不可能說各國的語言。這裡列出的地方覆蓋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從東方波斯的帕提亞、瑪代、以攔,到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地,接著是北方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各省份,然後是南方的埃及和利比亞,最後用帝國的中心羅馬、西方海島的克里特和東方曠野的阿拉伯來代表所有的地方。從這些地方都來了不少散居的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就是「進猶太教的人」。「講說神的大作為」,聖靈賞賜給他們說方言的目的,就是「講說」神的大作為。「眾人就都驚訝猜疑」,「驚訝」是表示他們不明白,「猜疑」是表示他們想要知道自己所不明白的。各地的方言未必人人都聽得懂,如果有人聽見別人興奮地發出自己聽不懂的聲音,很可能會以為「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
【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也當側耳聽我的話。你們想這些人是醉了;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神說: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預言。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跡;有血,有火,有煙霧。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時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五旬節的耶路撒冷聚集了「天下各國」的人,神敞開了福音之門。所以彼得第一篇講道的主題,就是福音最基本的內容:借著見證耶穌的死而復活、證明祂的身份是基督。「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表明雖然只有彼得主講,但卻是十二使徒共同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補選使徒(1:15-24)的意義,在此就全然顯明了。猶太人在節期中,通常早禱之前不吃飯、更不用說喝酒了,所以說他們「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巳初」,就是上午九點鐘。「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是引自約珥書2:28-32,聖靈在五旬節降臨的事,是神在幾百年前便已借先知約珥說過了,現在成為應驗的事實。彼得把珥2:28的「以後」,改為「末后的日子」,是宣告現在已經處於「末后的日子」,神最後的拯救計劃已經開始了,祂要把聖靈澆灌在「凡有血氣的」,就是所有的人。「說預言」,是指預告將要發生的事。「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異象」和「異夢」,都是指同一件事,就是看見屬靈的景象,或在禱告中看見(徒9:11-12),或在魂游象外時看見(徒10:10-11),其目的是要叫人明白神的旨意。「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預言」,這裡的「說豫言」,是指解明真理。彼得把珥2:30的「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改為「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跡」,這是世界末日之前的徵兆,五旬節的神跡奇事只是起頭。「有血,有火,有煙霧。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些都是審判之日的預兆。「主大而明顯的日子」,就是「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珥2:31)。「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就是「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珥2:32)。
【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借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跡,將祂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彼得在此向以色列人證明,「拿撒勒人耶穌」就是神所立的基督。「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跡」,「在你們中間」,就是在以色列人中間。主耶穌在地上所行的一切「異能、奇事、神跡」,都是為了將祂的彌賽亞身分「證明出來」。【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借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祂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大衛指著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裡歡喜,我的靈(原文是舌)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因禰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禰的聖者見朽壞。禰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禰的面(或譯:叫我在禰面前),得著滿足的快樂。『弟兄們!先祖大衛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對你們說:他死了,也葬埋了,並且他的墳墓直到今日還在我們這裡。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就預先看明這事,講論基督復活說:祂的靈魂不撇在陰間;祂的肉身也不見朽壞。這耶穌,神已經叫祂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 「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非偶然發生的事,而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見」。「你們就借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無法之人」,是指以羅馬人,因為他們是【沒有律法的外邦人。】(羅2:14)按人看,主耶穌是被羅馬政府處死的,但實際是猶太人在背後主其事,這裡突顯了猶太人對耶穌之死的責任。「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就是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除,「叫祂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祂雖被交給死,死卻無法拘禁祂,因祂復活了。「大衛指著祂說」,是引自大衛預言復活的詩篇16:8-11,「大衛指著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右邊」代表尊貴的位置,基督升天之後坐在神的右邊,但這裡卻說「祂在我右邊」,表明這是預言在十字架上,神在基督的右邊攙扶著祂(賽41:13),叫祂「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裡歡喜,我的靈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表明基督因著信靠神,祂的靈快樂,又因著信靠神而安息在復活的指望中。「祂的靈魂不撇在陰間;祂的肉身也不見朽壞」,並不是預言大衛自己的復活,而是「講論基督復活」,因為大衛自己還沒有復活,當時在耶路撒冷仍可看到大衛的墳墓。「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就是出死而進入復活里的道路。「必叫我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指基督在復活里,必將進到神的面前,並且得著神所賜的快樂。「大衛既是先知」,大衛不僅是君王,他也是為神說話、預言基督的「先知」。「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這「一位」就是基督。彼得的論證,就是表明耶穌的復活證明祂是基督,所以被聖靈充滿的使徒「都為這事作見證」。
【祂既被神的右手高舉(或譯:祂既高舉在神的右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這裡清楚地指出,聖靈澆灌乃是證明拿撒勒人耶穌已被高舉,已經得勝。「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表明這就是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澆灌。升上高天的主耶穌所「澆灌下來」,就是聖靈。
【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說:『主對我主說,禰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禰仇敵作禰的腳凳。』】「主對我主說」,引自詩篇110:1。第一個「主」是指神,第二個「我主」是指彌賽亞基督。因「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所以是預言基督。「禰坐在我的右邊」,指基督得著榮耀、尊貴、權能的地位(來1:3)。「等我使禰仇敵作禰的腳凳」,是指神必要徹底擊敗仇敵撒但,使基督在神的國度里坐在寶座上掌權作王(啟11:15)。【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彼得經過嚴謹的論證,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那位被他們釘十字架的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在這些「眾人」中,有不少人可能在逾越節時就已經來到耶路撒冷,也高喊過「釘祂十字架!釘他十字架」(路23:21)。現在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他們怎麼能不「覺得扎心」呢?所以他們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彼得告訴他們,「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20:21)。「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這是悔改的外在表現,內心的悔改,必然會帶出外面的行動。「叫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便可得著救主的赦罪之恩。「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是指人在得救時得著聖靈內住的經歷。「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表明這些人之所以會「扎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這是神向全人類所發出的恩召。
【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表明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人並不能自救,只有「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跡。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那些還沒信主的猶太人「都懼怕」,因為他們很快就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基督的「仇敵」,所以他們必須在神恩召面前作出選擇。「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跡」,是為了向不信的人證明神的同在。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而門徒先要「賣了田產家業」,才能有東西「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里」,表明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所以信徒每天還在聖殿里聚集。另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這表明,初期教會並不是「教堂里的教會」,而是「家裡的教會」(林前16:19)。高舉主的耶路撒冷教會在生活中彰顯主,就「得眾民的喜愛」,叫眾人被主吸引,主就負責把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教會。為此,願我們今天也都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見證基督,並要在教會、團契中活出彼此相愛的實際,主就會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祂的教會!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