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為猶大哀痛>
讀經【耶8: 18-22】【我有憂愁,願能自慰,我心在我裡面發昏!聽啊,是我百姓的哀聲從極遠之地而來……。】在耶利米書第八章的這段經文中,先知耶利米為猶大哀痛,他說:【我有憂愁,願能自慰;我心在我裡面發昏。聽啊,是我百姓的哀聲從極遠之地而來,說:『耶和華不在錫安嗎?錫安的王不在其中嗎?』耶和華說:『他們為什麼以雕刻的偶像和外邦虛無的神惹我發怒呢?』麥秋已過,夏令已完,我們還未得救!先知說:『因我百姓的損傷,我也受了損傷。我哀痛,驚惶將我抓住。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裡豈沒有醫生呢?我百姓為何不得痊癒呢?】
因耶利米知道百姓已經無可挽回,知道百姓將來的悲慘遭遇,所以為他為百姓憂愁,而他眼看百姓正踏入滅絕之路而極其哀痛。面對百姓如此的頑梗,遭遇神的管教還不知回頭,不知悔改,先知顯得極度的悲哀,所以他被稱為「哀哭的先知」。他說:「我有憂愁,願能自慰;我心在我裡面發昏」,意思是我憂愁時尋找安慰,我心卻在我裡面發昏,也就是說,耶利米一想到同胞將遭滅頂之災,他的心都碎了。「百姓的哀聲從極遠之地而來」,這是指百姓被擄以後的哀聲,他們問:「耶和華不在錫安嗎?錫安的王不在其中嗎?」這表明他們被擄之後,仍然不認識自己的罪,他們認為神揀選了耶路撒冷,揀選了錫安,耶和華就在這裡,為什麼會落到聖殿被毀、百姓被擄的地步】因此神反問百姓:「他們為什麼以雕刻的偶像和外邦虛無的神,惹我發怒呢?」百姓的苦難並不是因為神不信實,也不是因為神沒有能力,而是因他們以雕刻的偶像和外邦的虛無神惹神發怒,以至於神離開他們,以至於敵人來攻擊他們,並且使他們被擄。所以當猶大的百姓選擇侍奉外邦的神時,耶和華就把他們趕到外國去。
但是神的這些話,背道的百姓聽不進去,耶利米卻聽進去了,所以他發出很沉重的嘆息,這一嘆息,把猶大在神面前可憐的光景表達了出來,他說:「麥秋已過,夏令已完,我們還未得救!」從這裡看到先知沉重的心情,他以收割季節的結束比喻神的選民已錯失了悔改的機會,現在已經太遲了,百姓再哀哭已無用,所以這也是一個極為嚴重的警告。猶大的百姓拒絕耶和華三番五次的呼喚,拒絕神借先知所傳講悔改的信息,他們就將經歷審判臨到悔改已遲的苦痛!先知耶利米雖肩負宣告神的審判之責,卻對同胞滿懷悲情。現代的傳道者是否有此心懷?接著「先知說:『因我百姓的損傷,我也受了損傷。我哀痛,驚惶將我抓住『」。先知為神的選民的愚昧、罪惡,還有即將臨到他們的苦難而哀痛,驚惶,因這是一個非常絕望的結局。所以他說:「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裡豈沒有醫生呢?我百姓為何不得痊癒呢?」在基列有乳香也有醫生,而百姓只需要一兩天的路程,就到達約旦河東的「基列」,那麼「百姓為何不得痊癒呢?」因為百姓的病不是外面的病,而是裡面的病,他們所患的是背道的病,可是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病,也可能已經愛上了那種病,所以不聽勸誡,拒絕讓神醫治他們「背道的病」(3:22),所以這個國家上上下下都諱疾忌醫,已經病入膏肓、無法醫治,因此「不得痊癒」。但是先知卻為百姓抗拒神,在罪中邁近死亡而哀痛,他為同胞錯過良機而嘆息。那麼今天你是否想過:麥秋已過,夏令已完,你是否已得救?今天神恩典的大門依然開啟,你若以為這是小事,可有可無,那麼當恩典大門關閉之日,一切也將是太遲了,將來你就要被主「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趁著神恩典的大門還開啟時,要悔改歸向神,悔改信耶穌,並且能說:「麥秋已過,夏令已完」,我們都已得救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