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76-77篇」「(亞薩的詩歌,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在猶大,神為人所認識;在以色列,祂的名為大……。」詩篇第七十六篇是亞薩的詩,是一篇讚美神為百姓打敗敵軍的勝利凱歌。背景記載在列王記下十九章中,當時亞述大軍進攻耶城,甚至還辱罵神的名。希西家王就撕裂衣服,披上麻布,進了耶和華的殿,向神迫切的求告,神垂聽了希西家王的祈求。結果就在當夜,神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這是出於神大能的拯救。以色列民經歷如此的拯救,亞薩就帶領百姓在聖殿的院宇中感謝頌讚神:「在猶大,神為人所認識,在以色列,他的名為大。在撒冷有祂的帳幕;在錫安有祂的居所。祂在那裡折斷弓上的火箭,並盾牌、刀劍和爭戰的兵器。(細拉)」因神毀滅了以色列的敵人,所以他們說:「在猶大,神為人所認識」,這「認識」是指在經驗中領悟,不是簡單地知道。因經歷神所行的奇事,所以他們說:「在以色列,他的名為大」。這裡將「猶大」和「以色列」並提,指全體與神立約的民。「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簡稱,也稱為「錫安」。「帳幕」、「居所」均指聖殿,神就「在那裡折斷」敵人的兵器。「火箭」可能是指「如閃電般的箭」。「禰從有野食之山而來,有光華和榮美。心中勇敢的人都被搶奪;他們睡了長覺,沒有一個英雄能措手。雅各的神啊,禰的斥責一發,坐車的、騎馬的都沉睡了。」亞薩讚美耶和華是光華榮美的神,祂的威嚴甚至超越有「野食之山」,意思是指神比敵人的堡壘更威嚴。這些仇敵都因神的斥責而毀滅。「睡了長覺」、「沉睡」,都是比喻死亡。這裡所描述的,就是神一夜之間將亞述王西拿基立的軍隊全部消滅(王下19:35)。
「惟獨禰是可畏的!禰怒氣一發,誰能在禰面前站得住呢?禰從天上使人聽判斷。神起來施行審判,要救地上一切謙卑的人;那時地就懼怕而靜默。(細拉)」這裡詩人說到惟獨神是威嚴可畏的,所以當神的忿怒攻擊惡人時,沒有人能站得住。當神的審判從天上發出要拯救「謙卑的人」之時,地也要懼怕靜默,人就會發現自己的那點成就不堪一擊。「人的忿怒要成全禰的榮美;人的余怒,禰要禁止。你們許願,當向耶和華你們的神還願;在祂四面的人都當拿貢物獻給那可畏的主。祂要挫折王子的驕氣;祂向地上的君王顯威可畏」。「人的忿怒」不但不能損害神的榮耀,反而會增添神的榮美。因為神掌管一切,就如法老心裡剛硬,拒絕讓神的百姓離去,但神卻因此大行神跡,讓百姓的子孫都能認識神(出10:1-2),也讓埃及人認識神(出14:4),並叫神的名「傳遍天下」(出9:16),因此,「人的忿怒要成全禰的榮美」。「人的余怒,禰要禁止」,因人的「余怒」是違背,背叛神的態度,神便親自下手禁止,這就顯明神的大能和榮耀。人若向神許願,神也答應了他所求,那麼就要記得向祂還願,感謝祂。不然就是輕慢神,沒有把神放在眼內,要記得神是輕慢不得的。 因地上有許多君王都是離棄神,高舉人的驕傲,所以神要「挫折王子的驕氣」,並且「向地上的君王顯威可畏」,一切抵擋神、背叛神的掌權者,都會面臨神的刑罰。
詩篇第七十七篇是:「(亞薩的詩,照耶杜頓的作法,交與伶長。)我要向神發聲呼求;我向神發聲,祂必留心聽我……。」本詩篇是亞薩在經歷了極大的痛苦后寫的,但因他數算神過去的作為而得著安慰。本篇的背景可能是百姓被擄到巴比倫或哈巴谷時代所寫的(哈3:8-15)。但亞薩在痛苦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禱告,他說:「我要向神發聲呼求。我向神發聲,他必留心聽我。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我在夜間不住地舉手禱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我想念神,就煩躁不安;我沉吟悲傷,心便發昏。(細拉)」這裡「發聲」用了兩次,說明亞薩不是默默的靜禱而是開口禱告。他終夜懇切呼求神聽他的禱告,那他這樣的禱告有什麼結果呢?亞薩說:「我的心不肯受安慰」,而且當他想念神的時候,就煩亂不安,可見他萬分沮喪。「禰叫我不能閉眼;我煩亂不安,甚至不能說話。我追想古時之日,上古之年。我想起我夜間的歌曲,捫心自問;我心裡也仔細省察。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嗎?難道祂的慈愛永遠窮盡,祂的應許世世廢棄嗎?難道神忘記開恩,因發怒就止住祂的慈悲嗎?(細拉)」詩人在煩躁失眠的時候,就「追想古時之日,上古之年」,他就想起當年夜間的歌曲。但現在他卻「捫心自問」,難道自己所面臨的難處,是因為神丟棄了他?他甚想知道神是否已經丟棄以色列,止住祂的恩、慈愛和應許,又因為忿怒收回了祂的憐憫和慈悲。在國家陷於危難之中,神沒有應允他的禱告,他就對神起了疑問。
「我便說: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我要記念禰古時的奇事。我也要思想禰的經營,默念禰的作為。神啊,禰的作為是潔凈的;有何神大如神呢?禰是行奇事的神;禰曾在列邦中彰顯禰的能力。禰曾用禰的膀臂贖了禰的民,就是雅各和約瑟的子孫。(細拉)」當亞薩回想神在過往用「右手」,即以能力所行的奇事,頓時使他開始讚美神作為救贖主是何等地聖潔和偉大。並且知道神是無與倫比的,祂行奇事並有大能的作為,他曾用「膀臂」救贖他的百姓脫離了埃及。「有何神大如神呢?」這是引用摩西之歌「眾神之中誰能像禰?」(出15:11)這裡「雅各和約瑟的子孫」,指全體以色列人。這裡是全詩的轉折點,當詩人承認自己的「懦弱」、「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的時候,他的眼目從自己轉向了神,他就從「煩亂不安」中走出來了。
「神啊,諸水見禰,一見就都驚惶;深淵也都戰抖。雲中倒出水來;天空發出響聲;禰的箭也飛行四方。禰的雷聲在旋風中;電光照亮世界;大地戰抖震動。禰的道在海中;禰的路在大水中;禰的腳蹤無人知道。禰曾借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禰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詩人又追想神領祂百姓過紅海的大能。「諸水」、「海」、「大水」都指紅海。「箭」指閃電。當以色列人經過紅海的時候,「諸水」看見神而「驚惶」,「深淵也都戰抖」。「禰的道在海中;禰的路在大水中」,是形容神在不可能之中,帶領百姓「下海中走乾地」(出14:22)。「禰的腳蹤無人知道」,是形容神平復紅海之後,任何人都不能知道祂是怎樣做成這件不可能的神跡。因神過去「借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自己的百姓,詩人認識了這一點,他就不再因思慮過渡而輾轉難眠,而是安息在神的引導之中。今天我們有時在痛苦中祈禱神,也會感到神好像沉默起來,祂好像消失了一樣,我們內心就會感到煩躁不安,而且還會對神起了疑問。但此時,願我們也要像亞薩那樣,數算神過去的作為,並要知道今天也會向我們施行慈愛和恩典,因為神是永不改變的,這樣我們就不會再對神起疑問,而是堅定的信靠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