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后3: 1-7」「親愛的弟兄啊,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在彼得后書第三章中,使徒彼得提醒信徒要防備那些否認主再來的假師傅,並見證基督再來是確實的,又指斥假師傅的種種行事,要信徒知道分辨,進而他勸勉信徒要追求長進,等候主來。而在這段經文中,使徒彼得首先說:「親愛的弟兄啊,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第二封信」,意指另有第一封信,即《彼得前書》。 「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提醒」意指對方曾經聽過此事,但有可能被忽略了,故需予重提,使之想起。「激發你們誠實的心」,「激發」意思是「攪動」,我們很容易因物質世界的誘惑與事務之繁忙,使我們愛主的心冷淡凝固,需要人用愛心來激發擾動,將愛火重新挑旺(提后1:6)。還有許多時候信徒的心靈會無故消沉、悲觀、灰心、懈怠、鬆弛,便不想在屬靈的事上求長進。在這種情形下很易因試探而失敗。所以我們必須常常親近主,與弟兄姐妹有屬靈的交通,使我們可以彼此受「激發」、「提醒」。「誠實的心」指純真、誠摯的心,沒有被假師傅所誘惑。傳道人有時應當不怕其煩,再三重複某些道理或話題,以「提醒」信徒,使之更加註意。基督徒對主再來之應許,應常有清醒的警覺,並且要時常留心思想,正如在本書1:12使徒已經說明:「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信徒需要不斷被「提醒」,才能不被異端擄去。
「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記念」意指不是一時的想起,而是常時的謹記在心。「聖先知」是指那些為神說話的人,特別是舊約的眾先知(路1:70)。「預先所說的話」,是指記在舊約聖經裡面的話,所以「聖先知預先所講的話」,應當是指全舊約聖經。「和主救主的命令」,「主」是重在指祂的權柄,「救主」則重在指祂的事工,「命令」指主在世時親自教訓門徒的話,也就是主耶穌在世時的一切教訓。「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使徒」指教會初期,主耶穌親自設立並差遣的十二使徒(太10:1-4),同時也包括使徒保羅。「所傳給你們的」,指眾使徒所傳的真道,特別是書信中的教訓,也就是從使徒行傳至啟示錄的新約各卷。這裡說出聖經的來源:「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現在已經成文為新舊約聖經。任何在現有的聖經之外,另有加添,或刪去一部分聖經的,都是異端邪說,都與神的生命無分無關(啟22:18~19)。「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第一要緊的」,表示主耶穌基督再來的真理,在聖經全部真理中佔十分重要的地位,若要防備異端的迷惑,「第一要緊的」是要防備那些譏誚主再來的道理。魔鬼在這方面的詭計是:一方面使人不信主的再來,另一面又使那些信主再來的人,妄自推測計算主來的日子,因而鬧出許多話柄,搖動人的信心,使主的名多受毀謗,又給那些攻擊基督教的人更多的借口。「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末世」並非指將來的世代,而是我們現在正處於的世代(林前10:11),所以是指從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來之間的新約恩典時代(來9:26),又稱為「末后的日子」(徒2:17)。「必有」表示這種人的出現,早在預料中,是免不了的。「好譏誚的人」,指不相信基督再來的假師傅(2:1-2)。「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私慾」在這裡是指對主的真理的叛逆。「私慾」不但會影響人的道德,也會影響人對於主的真道的觀點和主張,人若沒有信心或體貼肉體,順從私慾行事,這樣即使他在教會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一個傳道人,他的言論和主張仍然很容易受到自己私慾的影響,就會憑自己意思曲解聖經的道理,為自己的行事掩飾辯護,使人無法譴責他所行的事,反而覺得他也有根據。這樣地體貼私慾來講解聖經的結果,就會使那些原來屬肉體、貪愛世界的信徒,在生活行事上,以他們的道理為根據和借口,而更加放膽地放縱自己了。
「『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這就是那些譏誚主再來之人的理論和根據,他們以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這裡提到「列祖」,是因為主再來的應許乃在舊約聖經里賜給列祖的(但7:13~14等)。「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意指宇宙一如往常,星球運轉來複不變,所以不會有主的再來這回事。他們就譏誚說:「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由此看來從使徒時代開始到現在,那些譏誚主再來的人的理論,都是相似的。並且這類似的不信的表現,和挪亞洪水時代以及所多瑪、蛾摩拉的人的不信也是十分雷同,他們譏誚神的審判怎麼可能來臨呢?但就在他們自己以為平安穩妥時,神的刑罰便來臨了(創19:14;來11:7)。「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借水而成的地」。「他們故意忘記」,即故意不去思想神的作為,故意不去留意那些足以證明有一位神的事。正如使徒保羅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羅1:19-21)。人的罪惡和驕傲,使人故意不去想到神和神的權能,因而成為對神的事愚頑無知的人。那些譏誚主再來和世代將來結局的人,也是這樣。「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太古」指起初創造之時(創1:1),「神的命」指神的話,諸世界是借著神的話造成的(來11:3)。「有了天」神創造的次序是先造天(詩33:6)。「並從水而出、借水而成的地」,「從水而出」指地原來全面被水覆蓋,後來憑著神的話,叫天下的水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創1:9)。「借水而成的地」,意指水與地並立,水中有地,地中有水,相存並立。今日宇宙所能維持正常的規律運行不息,也正是出於神的命令而得以保持現狀的(來1:3)。
「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故此」意指借著神的話。「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當時的世界」是指創1:1-2那最初的世界?還是指創6:8挪亞時代的世界?倘若是指挪亞時代,意思是不但起初的時候神曾借分開水陸而造成今日的「地」,而且挪亞時代曾用水審判過這「地」。但若是指創1:1-2的世界,意思是,使徒是在追述神如何憑祂的命令分開水陸、造成今日的天地,而且曾同樣地憑祂的命令,用水審判了最初的世界,就是在現今的世界之前的世界,這與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吻合,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是曾經受過一次大審判而被水淹沒的。在創1:1-2說:「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這正是受過審判被水淹沒的情形,而不是神起初創造的天地(創1:1上)。全能而喜愛光明的神絕不會先行造出一個空虛黑暗的地,然後慢慢把它改好,除非那地曾經過破壞和審判。所以使徒在這裡所講的,正好解釋了創1:1-2的地為什麼會成了空虛混沌的,就是因為神曾經用水審判了當時世代的緣故。「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這裡的「但」表示,以下所講和上句的意思不同或相反。「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意思就是,雖然神曾用水淹沒了起初的世界,但對於現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神的審判尚未到,仍然同樣是憑著神創造世界時的那命令而存留,直到結局的日子來到。「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是指「不敬虔之人」是必要受審判的,神已經為他們定了一個「遭沉淪的日子」,那日子也就是神要毀滅這世界的日子。使徒提到這件事是要說明主怎樣審判了當時的世界,亦必然會審判現今的世界,則主耶穌再來的應許自然是真確的。因為主耶穌的再來和這世界末了之時,不敬虔的人遭沉淪,都是相繼發生的事。由「用火焚燒」,可見將來神審判這世界所用的方法不再是水淹,乃是火燒。這是因為神曾經與挪亞立約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的緣故(創9:11)。在使徒寫這書信的時候,提到神要用火焚燒這個世界,是令人無法相信的,但現今由於核子彈的發明,這世界將會由火焚燒以致毀滅的結局,乃是十分可信的了。在此再一次證明聖經的話是出於神的啟示,不是常人的智慧所能創作的。萬物的創造、毀滅和「存留」,都不是根據自然物質自己,而是「憑著那命」,但當那日,神要用火焚燒這個世界。今天我們既曉得這些真相,那麼我們應該活出什麼樣的生命呢?願我們都要活出敬虔的生命,成為敬虔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