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彼前5: 7-14>

作者:霞步思  於 2021-7-16 06: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系列|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彼前5: 7-14」「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在彼得前書第五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彼得在講了信徒要「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和「你們要自卑」后,在此就勸勉信徒:「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這「憂慮」就是擔憂或掛慮,「一切的憂慮」是指所有造成信徒心裡擔憂或掛慮的重擔。「卸給神」,是指將自己的憂慮如卸貨一般卸給神。在我們每日人生的經歷中,會有許多的事使我們憂慮,都會像貨物一樣,積聚在我們「人生的船」上,我們必須把它卸給神。而「卸給」也是交託的意思,交託自然包括禱告。因此彼得的教訓與保羅的相似:「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 6-7)「因為祂顧念你們」,這話解明我們應當將一切憂慮卸給神的理由,祂既是顧念我們的,則對於我們所「卸」給祂的一切「憂慮」,不會輕忽不顧。我們若不將一切憂慮卸給祂,乃是表示我們對祂的「顧念」有所懷疑。所以我們憂慮不但是不信的表現,且有輕視神的能力,認為祂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或是疑惑神的信實,否定神的愛,認為祂不會顧念我們,因此「憂慮」也是一種罪。而基督徒的特權,就是能夠將我們的一切憂慮卸給神,深信祂必顧念。天上的飛鳥、野地里的百合花,神尚且顧念,祂豈不更顧念我們嗎?(太6:26-30)
接著彼得說:「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務要」意指我們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之後,並不就表示說可以鬆懈自己,仍有該負的責任,就是「謹守,警醒」。「謹守」意指保守心中的警備,「警醒」是指不沉睡,對仇敵的詭計應付得很迅速敏捷。「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仇敵」是指撒但,「魔鬼」是撒但的別名,意指「誹謗者」,因牠誹謗神(創3:5),也躲在世人背後誹謗教會(2:12)。「如同吼叫的獅子」,形容魔鬼張牙舞爪,像飢餓的獅子,兇猛可怕。「遍地遊行」,形容牠到處巡行,多方尋找機會。這顯示信徒是生活在充滿危險的環境中,有吼叫獅子遊行的環境,這樣就要謹守警醒以防備魔鬼的計謀。「尋找可吞吃的人」,表明魔鬼並不能吞吃所有信徒,牠吞吃的對象是那些不「謹守、警醒」,靈性昏睡、靠近試探的人。「憂慮」會使我們為今世的事掛心,以致靈性打盹、沉睡,而「謹守、警醒」卻使我們能夠抵擋魔鬼。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這「堅固的信心」,也就是剛強的信心。我們只要顯出「堅固的信心」,魔鬼就不能「吞吃」我們。這「堅固的信心」,也能使我們有一種堅定的態度,來拒絕魔鬼的試探。所以我們切不可在試探之前存著觀望和猶豫不決的心意,乃應以堅定不肯妥協的態度來抵擋它。雖然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但神限制了魔鬼的能力,只有不謹守、警醒,沒有堅固信心基督徒才會被魔鬼吞噬,只要「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就一定能脫離魔鬼。「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這表明當時信徒正在經歷苦難,所以彼得提醒那些信徒,並非只有他們才遭受這樣的苦難,事實上一切和他們同樣有信心的弟兄,也要同樣遭受苦難。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所受的苦難是別人所沒有的,以致我們感到孤單、自憐、灰心。若我們知道「在世上的眾弟兄」都要照神旨意為主受苦(3:17),就不再孤單,能重新振作起來仰望神的保守,「用堅固的信心」靠著基督來抵擋魔鬼。今天我們不可忽略魔鬼的存在,但也不必在魔鬼面前膽怯退縮,因為基督已經勝過了牠(來2:14),我們只要有順服主、「抵擋牠」的心志,魔鬼就會害怕我們所順服的基督:「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4:7)。

「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這裡彼得先提及我們所信的神是「賜諸般恩典的神」。而神賜下諸般的恩典足以使我們應付諸般的患難,使我們能在不同的試探中得勝(林前10:13)。「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可見神召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受苦,乃是要我們在基督里「得享祂永遠的榮耀」。既然這樣,祂就必賜下諸般的恩典,使我們不致因所遭受的苦難失敗,反倒因所受的患難而得享祂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這「等」字表示,信徒先「暫受苦難」而享榮耀,這是一種必然的先後次序。在我們未享祂榮耀之前,神必須使我們在患難和各種試煉中,經歷祂所賜的「力量」,得著祂的「堅固」和「親自成全」,然後與祂同享榮耀。所以「苦難」不是神的目的,而是神的手段,為使我們的屬靈生命被神逐漸「成全」到可以「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的地步。苦難是「暫受」的,而得享祂榮耀乃是「永遠」的。「願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這裡彼得特別稱頌神的「權能」,這是因為前面提到聖徒所遭受的苦難,是神的旨意所容許(3:17),為要借著祂權能的作為:賜恩典、成全、堅固、加力量等,故此彼得說:「願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我略略地寫了這信,托我所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轉交你們,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我略略地寫了這信」,表示彼得認為他所寫的信,並未將他所要講的話完全講完,只不過略略寫了而已。但回顧本書信的內容,我們不得不驚嘆他竟能用這麼短的信寫出如此豐富的信息,這是神、人同工的結果。「托我所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轉交你們」,這西拉就是使徒保羅的助手西拉。他曾在小亞細亞一帶佈道,后又與保羅在腓立比一同坐監(徒16:19),與提摩太同為保羅得力的助手。「看為忠心」意指他確是一個忠誠可信的愛主弟兄。「勸勉你們」,可見西拉不但負責為彼得帶信,亦負責勸勉受書人。「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在患難中最容易疑惑神恩典的真實可靠,西拉負責向信徒證明神恩典的真實。「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在患難中得勝的秘訣,就是繼續在神的恩典中站穩。「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彼得在寫本信時正在羅馬,所以「巴比倫」是暗指羅馬城。在舊約時代,巴比倫是世界權勢的中心,也是神的百姓仇敵的大本營。在新約時代,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樞紐,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和基督徒將羅馬視為當代的巴比倫。「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馬可」即巴拿巴的表弟馬可(西4:10),是彼得屬靈的「兒子」,正如提摩太與保羅的關係那樣。《馬可福音》是彼得口授,馬可書寫,此時正與彼得一起在羅馬。「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願平安歸與你們凡在基督里的人!」
「親嘴問安」,是當時中東人的慣用方式,有時會流於形式。所以彼得在此特意加上「愛心」,這和使徒保羅的「親嘴問安,務要聖潔」(帖前5:26)用意相近,提醒聖徒行為和存心應當一致。而彼得在《彼得前書》的結語祝福時說:「願平安歸與你們凡在基督里的人!」這裡特別註明平安是歸給「凡在基督里的人」,這是因為神所賜的平安,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得著。「凡在基督里的人」,指名副其實的基督徒。為此,願我們都是在基督里的人,這樣我們就能得著神所賜的平安!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