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前1: 13-25」「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原文是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在彼得前書第一章的這段經文中,因使徒彼得在之前的經文中已講了神借基督復活重生了我們,所給我們的恩典與盼望是何等的大。我們既蒙受這麼大的救恩,應當過怎樣的生活與所蒙的恩相稱?本段的信息就是指導信徒如何過聖潔的生活,與那召我們的神相配。彼得在此就說:「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或者說是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這「所以」將上文信徒所蒙的恩典,與本節信徒應有的責任連繫起來。為什麼我們要謹慎自守,專心盼望主來?因我們所蒙的救恩,既如上述之偉大,我們就當專心盼望這救恩的全部實現!這樣就「要約束你們的心」,「約束」是限制的意思,我們對自己的心意應有所限制,有所束縛,不能聽憑自己的心意自由放縱。我們若任隨屬肉體的喜好而行事,其結果必然與神的旨意相背。「謹慎自守」,意指謹慎而機警地提防敵人,這是屬靈爭戰的防守之道。因我們所處的世代,有許多迷惑:金錢、世俗、罪惡、異端…,都會使我們的心思混淆、無所適從。「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專心盼望」,指一心一意毫無保留地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指主再來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指全備的救恩。「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順命的兒女」,即屬神的兒女,已有神兒女的生命。一切重生得救的人都是順命的兒女,過著順服天父的生活。「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效法」表明信徒得救后仍可能隨從我們裡面的肉體情慾,被我們身上殘餘的罪引誘。信徒在未信主之前乃是「矇昧無知的」,因為那時不認識神,對罪惡的危險,對自己內心的污穢與神公義的審判亳不知情,所以隨時「放縱私慾」,即隨肉體的情慾行事。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那召你們的」就是神,是聖潔的,所以我們被祂所召的人,「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在一切所行的事上」,是指在日常生活上。「也要聖潔」,是指聖潔的生活。彼得在勸勉信徒要過聖潔生活,是以神是聖潔的,作為信徒應當追求聖潔的理由。神既是聖潔的,信徒就有責任在一切事上聖潔。「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本節引自利未記11:44 等處,證明使徒彼得所講,與舊約聖經所講的相同。「你們要聖潔」,這是神對屬祂之人的要求,信徒在地位上已經成為聖潔,但仍須在生活經歷上追求聖潔(來12:14)。「因為我是聖潔的」,「因為」表示其理由,「我是聖潔的」,指聖潔乃是祂的性情,祂喜悅一切屬祂的人也都聖潔。我們若照神所賜「聖潔」的生命而活,就能流露出「聖潔」的生活。「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這裡指出審判人的主與被審判的人之關係,以及父與子的關係。這位神是「審判人的主」,「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現在卻成為我們的父。我們既然認這位原本是公義審判我們的神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在世度寄居的日子」。「存敬畏的心」,重在指敬畏父神,怕得罪祂。我們若不「存敬畏的心」,按「父」所賜的聖潔生命「在世度日」,將來必要按「主」公義的法則受嚴厲的審判。神是「不偏待人」的,祂不但會為我們伸冤,也會「按各人行為審判」我們。「在世寄居」,說明信徒在這世上生活應有的態度,當看自己是一個寄居者,對這世界的一切物質需要,不必過於認真。「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得贖」指在付出代價的情況下,得以脫離轄制。主耶穌的救贖,不僅是把我們從罪惡的捆綁底下贖出來,並且也「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就是祖傳拜偶像等敗壞的行為。這「虛妄的行為」,就是各種犯罪的行為(羅1:21),就是不顧神的旨意,只憑自己的喜歡妄行。「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金銀等物」,雖然是現今世界有用的東西,但對拯救我們脫離罪和神的審判,是亳無作用的。「金銀」代表世人所用的最有效方法。世人縱然用他們所以為最有用的「法寶」,也不能救他們脫離永遠的滅亡。
「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基督的寶血」,是指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是無價的,是寶貴的。「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說明基督之流血受死,就是舊約那些無瑕疪的羔羊被用來獻祭贖罪所預表的「神的羔羊」(約1:29),祂才是真正能背負世人罪孽的贖罪羔羊。在此基督的寶血與世上的金銀成為明顯的對比。因基督的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就成為贖買我們的代價。這血也能洗凈我們的良心(來9:14),洗凈我們一切的罪(約壹1:7),使我們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直接親近神(來10:19)。
「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神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創世以前」,指在亘古的永恆里,遠在尚未有人類歷史之前。「預先被神知道」,指基督不僅預先存在,並且已經預先被神計劃好所要執行的任務。因此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人受死,並非神臨時起意,也不是補救措施,而是照著神在永世里的計劃,在「末世」為我們的罪、為我們的得救「顯現」的。從基督道成肉身開始,「末世」就開始了。「你們也因著祂,信那叫祂從死里復活、又給祂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基督為我們死而復活的結果,使我們的信心有了可靠的根據,我們的盼望也不會落空,這樣便叫我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意思就是我們「信心和盼望」的對象「都在於神」,就是我們所當「敬畏」的「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神,也是我們永遠可以信靠、可以盼望的神。既然這樣,就當存敬畏的心,在世度寄居的日子了。「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凈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從心裡:有古卷是從清潔的心)彼此切實相愛」。「順從真理,潔凈了自己的心」,這是講到信徒得救的經歷,得救是順從真理的最初步結果(徒5:31-32)。得救的人便已經「潔凈了自己的心」,而這潔凈的心,是我們能以與弟兄坦誠相愛的基本要素。世人的心未得真理的潔凈,他們的愛常是虛情假意的,談不上切實相愛。但信徒既已認識基督,嘗過真實的愛,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從心裡」,指從清潔的心裡。「切實的相愛」,應包括肉身與靈性方面的實際益處,例如物質上的幫助或愛心的勸告。
「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借著神活潑常存的道」。「蒙了重生」,指重生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神的能力,而這能力是借耶穌基督從死里復活,也「借著神活潑常存的道」。「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能壞的種子」,指一切地上之生命的種子,它們都會朽壞。「不能壞的種子」,指神活潑常存的道,即神的話。「神活潑常存的道」是賜生命的「種子」,不但使我們「重生」,也維持我們的屬靈生命。「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因為」是要引用以賽亞書40:6-8的話來對照:「神活潑常存的道」與「能壞的種子」。「凡有血氣的」,指人的肉身生命,「盡都如草」,比喻人生如草,脆弱且短暫。「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美榮」指今生值得矜誇的事,如美容、美名、財富、成就等,「都像草上的花」,比喻外表好看,實則不能永存。「草必枯乾,花必凋謝」,「草必枯乾」喻生命無常,「花必凋謝」喻今生的事物都不能持久。「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主的道」指神的話,「是永存的」,神的話永遠立定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表明使徒所傳的「福音」,就是神的話。由此也讓我們看見,「神的道」是「不能壞的種子」,是「活潑常存的」,是「永存的」,是「所傳的福音」。今天我們蒙恩重生,就是因著神活潑常存的道。為此,願我們每一個蒙了重生的人,都要感謝神,因祂用活潑常存的道重生了我們,我們就要讓重生的新生命多結果子,來榮耀神,並要為祂作見證、傳福音!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