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讀經「詩23: 1-6」「(大衛的詩。)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第二十三篇是大衛的詩,也是他屬天的牧歌,其甜美和靈性內涵超越非凡,這是一首超越的頌歌。因大衛有過牧羊經歷,能體會羊群與牧者的關係,所以寫下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個千古名句。這裡的「牧者」,指的是照管羊群之人,是指牧羊人。耶和華被稱為是「以色列的牧者」(詩80:1),但唯有大衛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因大衛知道神是「我的」牧者,所以他就能確信:「我必不至缺乏。」可見大衛並不因擁有神豐富的恩惠,而是他擁有一位豐富、全智、全能的神作他的牧者,他就能以他的一生,見證神對他自始至終的眷顧,引領,保護,供應和賜福。今天在我們的人生中,有許多的需要和難處,甚至還有許多是未知的,未來的需要和難處,是我們無法解決的。但主耶穌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主,因此有主耶穌作我們的牧者,我們就必不至於缺乏!不缺乏就是滿足,世上沒有一樣東西能滿足人,錢財、學問…,都不能滿足我們,惟有主能滿足我們。因為主耶穌是「好牧人」(約10:11),祂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所以跟隨祂的羊「必不致缺乏」。我們信主的人就可以和大衛一起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而拒絕神的世人,「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自以為是活在自由的天地,其實是進入危機四伏的曠野:「他們如同羊群派定下陰間;死亡必作他們的牧者」(詩49:14)。
「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因羊沒有獨立尋找水草的能力,因此牧者要負責為群羊尋覓水草,他知道哪裡有草,哪裡沒有獅子埋伏在水邊,羊群可得「安歇」。所以這「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對羊來說,都是祝福,它們可以飽得美食,喝得暢快。大衛曾經作過牧人,當他寫這篇詩的時候,他深深知道羊能夠躺卧在青草地上,是何等的恩典。今天神也是這樣使我們一無掛慮地「躺卧在青草地上」,「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身、心、靈都得著神的供應。將來祂也必領我們到「生命水的泉源」(啟7:17),讓我們得著祂所賜永遠的安息。所以跟隨主的人,第一要學會「吃喝」,借著讀經、禱告和靈修,「躺卧」和「安歇」在主裡面。這樣才能得著聖靈的力量,可以一生之久行走天路。一個不肯好好「躺卧」和「安歇」在主面前「吃喝」的人,只能靠著一時的激情和熱心「為主做工」,是走不了多遠的。但我們若在靈里得著了飽足,就能知足、喜樂,因為「在禰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禰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又如主耶穌所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4:14)。「祂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祂使我的靈魂蘇醒」,可以指把迷路的羊領回,也可以指心靈的復甦。以賽亞書53:6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但是我們的牧者,把我們從偏行過失當中拉回來,並且洗凈我們、復興我們,為自己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所以今天當我們犯罪、軟弱的時候,不是人、也不是天使的工作讓我們迴轉,而是宇宙的創造主親自「使我的靈魂蘇醒」,並要「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這「義路」是主耶穌先走過的,所以祂不是在羊的後面驅趕,而是用愛在前面「引導」,祂「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約10:4)。因為祂愛的「引導」,我們才能甘心「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1-2)。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禰與我同在;禰的杖,禰的竿,都安慰我。」為了獲得食物,牧人常常會領著羊群從一處地方跑到另外一處地方,有的時候就會「行過死蔭的幽谷」,這個時候羊要走路,它不見得能看見什麼,但是頻頻臨到它身上的「杖」和「竿」,令它們感到安慰,因為它們知道,牧羊人就在它們的身旁,他的杖和竿會打退仇敵,使它們不至於遭害。大衛雖然有耶和華作他的牧者,並且引導他走義路,可這條義路並不是平坦大道,有時也要「行過死蔭的幽谷」。大衛的一生經歷過急難、危險,他在沒有登基之前,掃羅妒忌他,多方追殺他,四處逃亡的大衛多次險些喪命,但是他遭害了嗎?沒有,因為耶和華與他同在,耶和華的杖和竿幫助他打退仇敵、救助他。當大衛王同拔示巴犯罪的時候,他偏離了正路,這個時候耶和華的杖就臨到了他的身上,在他家興起了刀兵。他的兒子押沙龍篡奪王位,追殺父親大衛。那麼大衛遭害了嗎?沒有,因為耶和華與他同在,祂的杖、祂的竿拯救痛悔的大衛脫離諸般的兇惡,而這個管教的杖、保衛的竿都成了大衛的安慰。今天跟隨主的人也會「行過死蔭的幽谷」,但神的旨意不是讓我們停留在「死蔭的幽谷」,只是領我們「行過」,讓我們的生命在「行過死蔭的幽谷」,而得著更新。這時牧者不再是走在羊群前面「引導」,而是「與我同在」,祂帶著「杖」和「竿」一路保護我們。我們就一路緊緊跟隨牧者,與牧者的關係也得著了更新:從「祂」,變成了「禰」,那時我們將經歷與神最親密的關係:神與我同行,「禰的杖」保護我,「禰的竿」引導我,「我」的眼不看環境,不看難處,單單注目「禰」。
大衛在行過死蔭的幽谷后說:「在我敵人面前,禰為我擺設筵席;禰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這裡的「筵席」,可能形容經過「死蔭的幽谷」后,到達的另一座山上的草場。牧者所預備的新草場是群羊豐盛的「筵席」。雖然哪裡有草場,哪裡就會有猛獸,但牧者偏偏就在這些「敵人面前」為群羊「擺設筵席」。大衛一生征戰,許多敵人尋索他的命,但神親自保護他,抬舉他,尊榮他,並為他抹上上等的膏油,使他的「福杯滿溢」。「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那是尊榮與得勝。今天我們每一次經過「死蔭的幽谷」,都讓我們經歷了一次神的信實和大能,生命得著了一次更新和建造,因此就越發在「敵人面前」放膽吃喝。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在神所預備的「筵席」上,一切仇敵、難處都能成為讓我們生命成長的「食物」(民14:9)。我們雖然不配,但神卻「用油膏了我的頭」,因為祂看每一個得救的靈魂為寶貴。神以聖靈的「恩膏」膏抹在祂家中赴席的信徒(約壹2:20),讓我們有得救的憑據(林后1:21-22),也教訓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壹2:27),這「恩膏」使我們常帶著基督的香氣(林后2:14-16)。因大衛體驗到神的恩典是多麼的大,他就立定心志:「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大衛相信神的恩惠和慈愛跟著他,他有這樣的信心,就有這樣的立志,「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今天我們重生得救以後,就開始品嘗神豐盛的「筵席」,在世就嘗了屬天的滋味,因此就滿心盼望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不想只成為神「筵席」上的賓客,更想成為神家裡的人,「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的」(羅8:38-39)。而大衛的這首詩篇以耶和華為開始,以耶和華為內容,又以耶和華為結束。假如我們的一生始終與主,與我們的耶和華保持親密關係的話,那麼我們就不會缺乏。我們有青草地,有可安歇的水邊,在那裡安歇。我們又有引導可以行走義路,我們的靈魂是蘇醒的。我們也可以獲得安慰,享受保護。主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主的恩典數算不盡,祂的恩惠和慈愛隨著我們。為此,願我們都要聽我們的好牧者,主耶穌的聲音,緊緊的跟隨祂,這樣我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們,我們也必定可以住在神的殿中直到永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