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詩21-22篇>

作者:霞步思  於 2021-5-14 06: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系列|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詩21-22篇」「(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耶和華啊,王必因禰的能力歡喜;因禰的救恩,他的快樂何其大!……。」詩篇第二十一篇是二十篇的延續,兩篇詩歌互相呼應,見證了神之應許的真實。在大衛征戰前,他和以色列百姓一同祈願得著神的幫助,使他們獲得勝利。在戰爭中,神垂聽了他們的祈禱,兌現了自己的應許,所以大衛的軍隊大獲全勝,在軍隊凱旋而歸之時,受到了以色列百姓的夾道歡迎。看著歡呼雀躍的百姓,大衛就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詩,向神獻上稱謝和感恩!所以本詩以讚美神的大能開始,也以歌頌祂的大能結束。因大衛親身經歷了神與他同在,幫助他擊退敵軍,所以他說:「耶和華啊,王必因禰的能力歡喜;因禰的救恩,他的快樂何其大!」在擊潰敵軍之後,百姓清楚地知道,這樣的勝利,並非來自大衛的英明,而是源於神的拯救,所以他的「歡喜」,來自神的「能力」,他的「快樂」,來自神的「救恩」,百姓有這樣的認識,大衛更會如此。接著百姓詳述了神對大衛的拯救:「他心裡所願的,你已經賜給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嘗不應允。細拉…」。這裡的「心裡所願的」和「嘴唇所求的」,都是指大衛的祈禱。「你已經賜給他」和「你未嘗不應允」,都是指神的應允,意思是大衛的所有禱告,無論是從嘴唇發出的呼求,還是從心裡發出的默禱,神都予以成全。「你以美福迎接他,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頭上」。當眾百姓迎接凱旋而歸的大衛時,神也參與其中,祂「以美福迎接他」,並「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頭上」。對於一位凱旋而歸的元帥,沒有什麼比「精金的冠冕」更能代表他的尊貴,也讓他確定自己真是神所膏立的。「他向你求壽,你便賜給他,就是日子長久,直到永遠」。這「求壽」是求生命。「日子長久」指詩人的永生,「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2:7)。「日子長久,直到永遠」,最終應驗在基督身上(來2:9)。「他因你的救恩大有榮耀,你又將尊榮威嚴加在他身上」。神的拯救,使大衛的軍隊大獲全勝,神的「救恩」,使這位君王與祂一同分享了「榮耀」、「尊榮」、「威嚴」,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你使他有洪福,直到永遠,又使他在你面前歡喜快樂」。這裡所強調的「洪福」,是一種「直到永遠」的永恆之福,這等有福的應許,就使人在神面前歡喜快樂。「王倚靠耶和華,因至高者的慈愛必不搖動。」大衛經歷了如此之多的恩典,一方面是因「王倚靠耶和華」,另一方面是「至高者的慈愛必不搖動」,因神的慈愛不會改變,祂的拯救就永遠是可靠的。

大衛又以信心的眼光,看到了神在敵人身上所要做事,讓他對將來的勝利充滿了信心:「你的手要搜出你的一切仇敵;你的右手要搜出那些恨你的人。」面對這種藏於暗中的敵人,往往防不勝防。然而大衛相信,神必能找到他們,要把他們全部搜出,因為再狡猾的敵人,也無法逃避神的眼睛。「你發怒的時候,要使他們如在炎熱的火爐中。耶和華要在祂的震怒中吞滅他們;那火要把他們燒盡了。你必從世上滅絕他們的子孫(原文是果子),從人間滅絕他們的後裔」。「搜出」敵人之後,神的懲罰就要臨到他們,原因是敵人的行徑引發了神的怒氣。當神發怒之時,是沒有人可以承受得起的,祂要將敵人滅絕凈盡,如同被扔進「炎熱的火爐」,絕無生還的可能,只能化為灰燼。不僅敵人要受到懲罰,就是他們的後裔也要遭到同樣的懲罰。因此與神的選民為敵,不會有好的下場。「因為他們有意加害於你;他們想出計謀,卻不能做成。」大衛的仇敵是「有意加害」他,表明他們的侵略是處心積慮地「想出計謀」,然而到了戰場卻毫無用處。與大衛抗衡就是與神抗衡,如此他們怎麼可能有好的結局?「你必使他們轉背逃跑,向他們的臉搭箭在弦。」敵人的軍隊無比強勢,殺氣騰騰的氛圍會讓所有對手膽戰心驚,但神使他們落荒而逃。然而他們的逃跑,能躲得過刀槍的殺戮,但躲不過弓箭的遠射,最後只有全軍覆沒。而這一切最終應驗在基督身上,預表彌賽亞完全的得勝(帖后1:7-8),所以猶太人傳統認為這首詩是彌賽亞詩篇。本篇的結束是在信心裡的讚美:「耶和華啊,願禰因自己的能力顯為至高!這樣,我們就唱詩,歌頌禰的大能。」這是大衛與百姓發自內心的讚美,亦是他們充滿信心的祈禱。大衛清楚地知道,他們正在歡慶的勝利,以及他們正在盼望的勝利,都是來自神「能力」,所以他們說:「這樣,我們就唱詩歌頌你的大能」。

詩篇第二十二篇是「(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朝鹿。)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本詩篇是詩人大衛在極大的痛苦中,向神發出呼求的禱告詩。因為本詩所描述的不僅是詩人大衛的經歷,更是耶穌基督的經歷,所以本詩篇視為典型的彌賽亞詩篇,詩中好些話後來在主耶穌身上都應驗了。由於大衛在苦難中向神傾心吐意時,聖靈開了他的心眼,使他隱約地看見了一千多年以後,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情景。這裡標題中的「調用朝鹿」,可能是一個調子的名稱,而「朝鹿」是黎明初露,太陽剛出來之意,所以這是經歷了黑暗,有新的盼望之詩。本詩的開頭是大衛大聲的疾呼:「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詩人重複地呼叫「我的神」,表明他正在經受難以承受的痛苦,他將這一種痛苦視為神的「離棄」。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了同樣的話:「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當世人的罪都壓在主耶穌身上的那一剎那間,父神掩面不看聖子,那時祂在十字架上就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太27:46;可15:34)。而大衛在大聲疾呼之後就說:「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這裡大衛認定神的偉大和聖潔,祂用百姓的讚美為「寶座」的。所以他以信心的眼光看到,那位「解救」先祖的神,必會在不久的將來「解救」他。這時大衛又想到百姓的藐視就說:「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我是蟲」這種意識,不是由心中的自卑引起的,而是由他人的羞辱和藐視所勾起的。接著詩人就刻畫了這些人:「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這些話不僅是對詩人之遭遇的奚落,更是對詩人之信仰的挑釁。但此刻他的思緒又回到了神的慈愛:「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此時大衛想到還「在母懷裡」時,他就「有倚靠的心」,才「出母胎」,他就被「交在」神手裡,並且以神為自己的神。於是他更加迫切地呼求神:「求你不要遠離我,因為急難臨近了,沒有人幫助我。」大衛非常清楚,「急難臨近」之時,「沒有人幫助」他,唯有神,才能真正給他幫助。

在祈求神的拯救之後,詩人又想到了惡人對他的圍攻,「有許多公牛圍繞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它們向我張口,好像抓撕吼叫的獅子。」在這裡,大衛用公牛和獅子等野獸來形容敵人的兇猛與殘暴。而他的處境是:「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如蠟熔化…」。這裡詩人描繪了自己的脆弱,與敵人的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於是大衛再次描述了敵人像:「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這裡詩人描繪了敵人對他的攻擊,非常殘忍。就在無比恐懼之時,詩人突然又想到了神的拯救,所以他懇求:「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大衛清楚的知道,雖然自己的處境無比艱難,但只要神「不要遠離」,就有得蒙拯救的機會。而惡人的圍攻,也曾發生在耶穌的身上。釘十字架時,兵丁們的作為,也應驗了大衛的預言。最後大衛說:「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經歷了神的拯救,詩人被神奇妙的作為所震撼,所以要「在會中」讚美神,這是「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他就垂聽。」詩人確信信實的神,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屬他的人。所以他說:「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的;我要在敬畏耶和華的人面前還我的願。」讚美固然是人向神發出的,但真正的讚美是從神而來的。詩人又說:「謙卑的人必吃得飽足,尋求耶和華的人必讚美他。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一個懂得讚美神的人,即便是貧窮的,也「必吃得飽足」,而在「尋求」中經歷過神這種恩典的人,必然會更加真誠地讚美上帝。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神並神的作為,詩人說:「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神不獨是以色列的神,也是全人類的神。因此「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大衛以這段精妙的詩句告訴全世界和全人類應當將對神的倚靠和讚美持續下去,直到永遠。這首詩是大衛落在痛苦煎熬中寫的,但因他追想神過去的作為,認識神的真實,就從質問神轉為讚美神,也給我們留下這美好的詩篇。為此,願每一個落在痛苦中的信徒,都能有大衛這樣的經歷,從痛苦中的責問轉為讚美神!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