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雅1: 13-27>

作者:霞步思  於 2021-5-11 06: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聖經分享系列|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雅1: 13-27」「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在雅各書第一章的這段經文中,雅各講到基督徒生命中必須面對的另一樣事情,就是「試探」。他首先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雅各之前已經講了,試煉是神允許外在環境中的患難困苦等臨到信徒身上,為要叫信徒學習忍耐、等候、信靠,從而使神得榮耀,信徒生命成長成熟。而試探是魔鬼透過人內在的私慾誘惑人犯罪、跌倒、失敗,從而讓神的名和自己的生命受虧損。故此人落在試探中,「不可說」,就是不可把自己在「試探」中失敗、犯罪的責任推給神。「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因為神自己既不能被人的任何「惡」所試探,當然也就不會用「惡」試探人。所以我們絕不可因自己在試探中失敗或受苦而諉過於神,以為神既然允許我們受這樣的試探,就必須要為我們的罪過或失敗負一部分的責任。「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但各人被試探」,表明人遭遇試探,是不可避免的。「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指人裡面的慾望或慾念,並非完全邪惡,就如正常的食慾和性慾等,乃是天賦的慾望。但若食慾或性慾不受控制,任其錯用或過度發展,就會成為貪戀和邪欲。「牽引誘惑」,意指人不知不覺上了慾念的當,而作出錯誤的選擇,這就是人被試探的由來,因此人要為自己的犯罪負責。「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私慾既懷了胎」,形容人被慾念所控制,慾念在人的決策上發揮作用。「就生出罪來」,指犯罪乃其自然的結果。「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指罪的長大是被人放任的結果,「就生出死來」,指罪的結局乃是死。慾望本身不是罪,但如果我們不肯順從聖靈管理我們的慾望,卻體貼肉體,任憑不受控制的慾望決定我們的抉擇行為,自然「就生出罪來」,就會導致死亡。

「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我親愛的弟兄們」,表明這些話是對信主的人說的。「不要看錯了」,指人對試探的看法,「看錯」,是迷惘,走入迷途的意思。因神美善的本性,試探不可能從神而來。恰恰相反,從神來的是「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神是我們眾光之父,是每一樣屬光明的福樂的唯一來源。一個人若想在神以外得著什麼好處,不理會神,一心求自己慾望的滿足,這樣的結果,常常會落在魔鬼的試探裡面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這是指神永不改變的本性,祂的信實、慈愛、大能作為…,是永不改變的。我們萬不要因自己的處境改變,落在試煉中,就懷疑神的慈愛改變了,以為祂的應許不再是信實的。所以雅各特別以神的不改變來提醒信徒。因祂是永不改變的神,我們可以憑著祂的話,堅信各樣美善的恩賜都是從祂而來的事實,並憑這句話,向祂支取各樣美善的恩賜。「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祂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真道」指福音(弗1:13)。「生了我們」指我們重生的生命乃出於神的話語。「叫我們在祂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初熟的果子」,原是指首先收割的莊稼,與頭生的動物一樣,是分別為聖、歸於耶和華的(利23:10),這裡轉指蒙恩得救的信徒,是由萬物中首先被分別出來歸與神和基督的一班人。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裡「我親愛的弟兄們」,是引進了下一個話題。「這是你們所知道的」,雅各既明知受書人已經知道,卻還是要提醒他們,「但你們各人要…」,指聽道是各人的事,必須各聽各的,不是為別人聽,是為自己聽。「快快的聽」,意指要存一種饑渴慕義的心來聽神的道,因為它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使你認識神的旨意。「慢慢的說」,意指應當在自己的話語上小心,亦即要勒住舌頭。「慢慢的動怒」,意指警惕自己的肉體,約束無節制的脾氣。「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人的怒氣」,是指不受約束、任意發泄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意思是人的怒氣,絕不能生出神所要求的義來。「神的義」指神所喜悅的公義行為。「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許多人聽道不能得益,就是因為心中的污穢和邪惡還沒有除去。「溫柔的心」,指要存著溫柔的心來聽神的話。「所栽種的道」,指神的話如種子撒在人的心田裡面。「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這是告訴我們,所應該領受的道是什麼道,因此信徒應該謹慎辨認自己所聽的道理是否純正,若是錯謬的道理,我們是絕不能用毫無保留的態度來領受它的。「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行道」,就是將所聽見的神的話實行出來。而「單單聽道」,卻不「行道」的人,自以為上教會、查經、讀經,就已經重生得救,其實只是「自己欺哄自己」,並沒有真正得著福音。「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在此雅各把「聽道而不行道的」,比喻成就像人照鏡子一樣,對「道」只有表面、暫時的印象,並沒有「詳細查看」,所以「道」並沒有進入心裡,「隨即忘了」。「惟有詳細查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詳細查看」,指下工夫考查聖經。「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意指神的道不僅它本身毫無缺陷,並且還能叫人得以自由。「並且時常如此」,即讀經必須是天天讀,不但要詳細查看,也要「時常」詳細查看,才能得神的啟示和教導。這樣「這人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

由此可知,渴慕真道的人,與聽道、行道,都是互為因果的。若我們實行所聽的真道,「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表明神的話大有功效,必要在遵神話而行的人身上成就神的美意,凡他所行的必蒙神祝福。「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若有人」,雖為假定語氣,但也指出確有這種人。「自以為虔誠」,指自以為敬畏神,嚴守信仰規條或禮儀的人。「卻不勒住他的舌頭」,意指胡亂髮言,自以為是,實則一無所知。「反欺哄自己的心」,所言違背所思,即心口不一致。「這人的虔誠是虛的」,意指僅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后3:5)。因此「虔誠」的頭一樣記號,就是勒得住自己的舌頭,不虔誠的記號卻是多言多語。「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真虔誠是活在神的面前,對神對人存著清潔無愧的良心。這樣的人絕不會欺負比自己軟弱的人,倒會體會父神憐憫的心腸,用愛心「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就是人群中最需要別人幫助的軟弱的人。「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意指從世界分別出來,不與世界同流合污,這就是真實而不是虛假的虔誠。而雅各在這裡所講的都是基督徒最常遇到的問題。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認識到這篇信息的重要性,並要明白聽道並要行道的真理,更要勒住自己的舌頭,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3: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