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1: 1-12」「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從今天開始要分享《雅各書》,本書信的作者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雅各,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他並不相信祂是神的兒子(可3:20-21),但在主復活以後,因主曾特別向他顯現(林前157),他才信了主。但雅各在信主后就過著敬虔和聖潔的生活,被人尊稱為「公義的雅各」。使徒保羅稱他為教會的柱石(加2:9),在教會中甚具影響力,所以他具備足夠的權威勸勉「散住十二個支派的人」。雅各很注重禱告,常在聖殿中俯伏跪拜,以致雙膝磨得有如駱駝皮一般粗厚。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在主后62年,他因拒絕否認主耶穌,被公會的人從聖殿的殿頂推下,又用石頭擊打他成重傷,他仍跪地求神赦免迫害者,最終被木棍打死。而《雅各書》的中心信息是:「信心」與「行為」,這是給古今信徒務實的警戒,因有許多信徒以為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所以只要有信心就夠了,不必有好的行為。以致有些人宣稱他們相信主耶穌,而他們的行事為人卻與基督的福音不相稱,他們的生活行為卻與不信的人沒有兩樣。因此雅各指出那些以為有了信心可以不必有行為之人的錯誤,並為他們講明真信心必有好行為,這正是神要雅各寫下這書信的原因。因此本書信關於「因行為稱義」(2:14-26)的教導,與保羅「因信稱義」(加3:8)的教導相輔相成:一個是強調得救以後的行為,另一個是強調得救以前的信心;一個是說真信心必然會帶出行為,另一個是說沒有信心的行為不能使人得救。保羅強調「因信稱義」,但這信心是「使人生髮仁愛的信心」(加5:6),和雅各的教導完全一致。所以我們今天讀本書信,就要持著神也藉此書信向我們說話的態度,來加以領受。
在本章的這段經文中,雅各首先自稱是「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雅各雖然是主的兄弟,但在他書信的開端,並不自稱是主的兄弟,而以「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謙稱,表示他並不靠屬世親情的關係,在聖工上取得人的尊敬。所以他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實在不是因為他在肉身方面跟主的兄弟關係,而是由於他本身悔改信主以後,在其靈性上的追求和敬虔生活的結果。這裡「神和主耶穌基督」表明,主耶穌基督與神同等(腓2:6),兩者可以相提並論。「作神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可見雅各知道自己是神的奴僕,以服事主和聖徒為職志。「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這充份表現出雅各的謙卑和愛心。「散住」,是指當時因逼迫而逃到猶太各地的信徒。按使徒行傳8:1,從司提反被害以後,耶路撒冷教會大受逼迫,門徒都分散猶太各地。他們不但在信心上受到試煉,同時在生活上也受到世俗的試探,缺乏真理上的認識,以致於有信心與行為脫節的情形,所以雅各寫信勸慰他們。「十二支派」,指以色列的眾支派,轉指猶太信徒,故本書的勸勉,也可適用於所有的信徒。「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我的弟兄們」,指主內的弟兄姐妹們,本書一再地以「弟兄們」稱呼受書者,表示彼此之間親密的關係。「百般的試煉」,是指神給信徒的試煉是各方面的,或是在肉身、在靈性、在物質、在生活、在工作。神這樣用百般的試煉來對待祂的兒女,為要叫他們能成為有百般「喜樂」的人,好成就神對他們的美好計劃。「都要以為大喜樂」,「以為」意思是經過酌量之後得出的結論。「大喜樂」意思是全然喜樂或極大的喜樂。
「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因為」指明,在試煉中仍能有「大喜樂」的原因。這「知道」,不是客觀道理上的知道,而是由生活經歷所產生的主觀認識。「你們的信心」,指基督徒在基督里所得的信心(彼后1:1),這信心乃是向著主耶穌基督的。「試驗」,是指金屬用火熬煉的過程,主要用意並非鑒定其真假,乃在煉凈其雜質。「信心經過試驗」,指信心經歷逆境的熬煉以後,雜質煉凈,更加強化。「就生忍耐」,「忍耐」並非指消極的忍受,而是指積極應付困境的能力。「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也當成功」,指信徒的忍耐必須堅忍不拔,不斷地克敵制勝,直到成就神在我們生命中所預定的目的為止。「使你們成全」,指存心要達到完全的地步。「完備」,指生命長大成熟、生活見證無可挑剔。「毫無缺欠」,是形容「成全」與「完備」的狀況,達到無瑕無疵的地步。「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若有」是假定語氣,表示並非正常狀況,但仍有可能存在。「智慧」,指屬靈的洞察力,能夠明白並遵行神的旨意。「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神不會因我們過去的失敗、愚昧、「缺乏智慧」而「斥責人」,因此「缺乏智慧的」信徒可以放膽地來到祂面前求。「主就必賜給他」,這並不表示神的賜予完全沒有條件,這裡的意思是說「求」,才能有所得,我們若不求,就不能指望神憑空「賜給」我們。「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只要」指明僅有一個條件。「憑著信心求」,意指對神有完全的信心,相信所求的必要從神得著答應。「一點不疑惑」,意指信心堅定,絲毫不動搖。「那疑惑的人」,指猶豫不決、心思飄忽不定的人。「海中的波浪」,形容一個人的心思搖擺不穩,如海浪之變化無常。「被風吹動翻騰」,形容心懷意念常隨環境的變遷而更動。「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這樣的人」指「那疑惑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意指趁早死心,不要奢望,從主那裡得什麼。因為信才能得,疑心必然無所得。「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心懷二意的人」,是指對神沒有專一的信靠,一面想跟隨神,一面又留戀世界,結果是既被神厭惡,又被世界拋棄。「在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指沒有固定的信仰和方向。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卑微的升高」是一種試煉,使我們學習怎樣處富足。「富足的降卑」也是神的試煉,使我們學習處卑賤。如此試煉的結果,更是要叫我們成為,無論卑微也好,富足也好,都能因信服神的旨意而喜樂的人。雅各又用草上的花來形容世界的財富,勸勉信徒不必過於重視今世的財物。這世界最有用、最為人所羨慕的就是「財富」,但它們卻不過像「草上的花一樣」短暫。花原本就容易凋謝,何況是草上的花,豈不更容易凋謝?「太陽出來,熱風颳起,草就枯乾,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太陽出來,熱風颳起」,比喻環境的變幻無常,在此指逆境就在眼前,隨時會來臨。「草就枯乾」,比喻生命無常。「花就凋謝」,比喻今生事物不能永存。「美容就消沒了」,比喻原來所矜誇的會消失無蹤。「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是指富足的人突然死亡,富有的財物蕩然無存。聖經並沒有說,這世界的財富絕不能給我們一些享受,而是說,這世界的財富和享受,只是「短命」的享受,像草上的花那樣。聖經也沒有說,信徒絕不可以有財富,因為富有也是蒙福的一種記號,如亞伯拉罕、約伯,都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信徒對今世的財富,必須有清楚的認識,知道它的短暫而虛空,不是我們所可以倚靠的。而「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試探」在此宜譯為「試煉」。這裡不是說,遇見試煉的人有福,而是說,忍受試煉的人有福。「忍受試探」,意指在試煉中能站立得穩,經過試驗之後,仍能保存信心。「經過試驗以後」,指通過考驗,被證明合格。「必得」指將來必要領受。「生命的冠冕」,指永不衰殘的冠冕(彼前5:4)。而這寶貴的、可得冠冕的應許,是賜給那些「愛祂」之人的。愛主的人,未必是在教會大有名聲的人,但他們既經過百般的試煉還是「愛祂」,就顯明是真愛祂了。這些人雖然不一定是人所知道的,卻一定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所以聖經裡面有許多福分都是為愛主的人所預備的。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單單愛主耶穌,這樣我們就可得到主應許給我們的:「生命的冠冕」!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