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42: 1-17」「約伯回答耶和華說:我知道,禰萬事都能做;禰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禰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在約伯記第四十二章,也是約伯記的最後一章中記載了,當約伯聽到神兩次回答他的話后,雖然他的身體的痛苦沒有減輕,他也不知道受苦的真相,但他因遇見神就回答耶和華神說:「我知道,禰萬事都能做;禰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禰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神始終沒有告訴約伯天上發生的事情,因為人的眼睛無論從地上看、還是從天上看,都無法看清全部的真相。只有當神讓約伯注意觀看河馬和鱷魚的時候,他才能看到:原來自己的肉體,就是神借著苦難所要攻擊的「仇敵」(13:24)!因此,此時約伯稱頌「禰萬事都能做;禰的旨意不能攔阻」,不但是強調神的全能,也是承認神借著苦難在自己身上的旨意「不能攔阻」,「祂向我所定的,就必做成」(23:14)。只有神才能制伏鱷魚、使河馬降卑,也只有神才能破碎、對付人的肉體。「誰用無知的言語使禰的旨意隱藏呢?」神在開始第一次對話時曾問:「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38:2)起初約伯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是對他而言的,因為約伯自負自己無愧於神,且相信朋友們理當受到神的譴責。然而在他兩次直接聆聽神的聲音之後,現在他要回答,他承認那個讓神的旨意「暗昧不明」的人就是自己,而不是別人。約伯又承認自己的無知:「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約伯在抱怨的時候,覺得自己的理由是無懈可擊的。他認為自己的態度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當他對神有更加充分的認識時,他承認自己過去的言論是因為無知。真正的謙卑,是承認自己的「無知」,從「我知道」變成「我不知道」,然後才能進入「我厭惡自己」。
「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這裡約伯引用耶和華已說的兩次話:「你要如勇士束腰;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38:3;40:7)是他自己曾經在第三篇講論末了拒絕回答的。現在他要回答了,他也知道自己應該說什麼:「我從前風聞有禰,現在親眼看見禰。」約伯承認他以前對神的認識是聽來的:「風聞有禰」,現在他有了第一手的認識:「親眼看見禰」,這句話表達了深刻的認識。約伯看見神,使他對神的旨意心悅誠服。他對神的信靠再不受環境所影響,也不再指望暫時的福氣,來證明神的悅納。他與神關係現在有了更堅實可靠的基礎,所以神雖然沒有向他解釋受苦的原因,但是他相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他都不必疑慮。「因此我厭惡自己(「自己」或作「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為何要厭惡自己的言語?因為他從前所說是出於無知言語,而且說得太多了,所以為罪自責。而「在塵土和爐灰中」,是表示悔改、悲傷等。也就是說,約伯悔改了。約伯可能依然坐在他當初受疾病打擊時所坐的爐灰上(伯2:8),他的朋友們勸他悔改,但他們的勸告是因為他們認定他犯有他根本沒有犯的罪,而約伯最後懊悔的是他對神的錯誤態度。在此約伯面對神的質問,終於降服在神的面前,他知道自己為不明白的事妄自批判神,實在愚昧不堪。在與神對話中,約伯親自體驗神的同在,神並沒有在他受苦的時候撇棄他,於是他為著自己的魯莽而懊悔。
「耶和華對約伯說話以後,就對提幔人以利法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現在你們要取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到我僕人約伯那裡去,為自己獻上燔祭,我的僕人約伯就為你們祈禱。我因悅納他,就不按你們的愚妄辦你們。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當耶和華神對約伯說話之後,神就對三位朋友中為首的以利法說話。神只是責備約伯,但祂對那些朋友卻是發怒,而且神兩次宣告:「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表明約伯對神的認識遠遠超過三位朋友,他之前有關神的議論都是正確的,只是還不明白神允許苦難臨到自己身上的旨意(38:2)。而三位朋友都以替神說話的公義衛士自居,認為約伯一定是因為犯罪而招致災禍,因此不斷的讓約伯認罪悔改。約伯雖然發表了許多違背傳統的言論,但神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耶17:10),祂所悅納的不是「屬靈正確」的空話套話,更不是牽強做作的「詭詐的言語」(13:4),而是「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3)。約伯在苦難之中雖然有軟弱、有困惑、有怨言,但他始終敬畏神,誠實地把自己袒露在神面前,所以神四次稱呼約伯是祂的「僕人」,並且讓他作為朋友的中保來獻祭、代禱。「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可能是當時最貴重的燔祭(民23:1-30)。「於是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照著耶和華所吩咐的去行;耶和華就悅納約伯。」以利戶沒有包括在這裡,這可能因為他的言論較接近真理。「耶和華就悅納約伯」,就是神接受了約伯為他的朋友代求。
「約伯為他的朋友祈禱。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原文是擄掠)轉回,並且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約伯的弟兄、姐妹,和以先所認識的人都來見他,在他家裡一同吃飯;又論到耶和華所降與他的一切災禍,都為他悲傷安慰他,每人也送他一塊銀子和一個金環。」當約伯為三位朋友禱告的時候,「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轉回」,成為約伯苦難轉機的開始。因為約伯已是一個真正「厭惡自己」,也體諒別人的軟弱,「為他的朋友祈禱」,「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這證明約伯並非因罪受罰。而這時人間的世態炎涼已經不再能摸著約伯,他不但能為三位朋友禱告,而且也接納了過去離棄他的親戚朋友們。
「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他有一萬四千羊,六千駱駝,一千對牛,一千母驢。他也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給長女起名叫耶米瑪,次女叫基洗亞,三女叫基連·哈朴。在那全地的婦女中找不著像約伯的女兒那樣美貌。她們的父親使她們在弟兄中得產業。此後,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見他的兒孫,直到四代。這樣,約伯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這就是約伯的結局,是「主給他的結局」(雅5:11)。約伯的問題不是來自撒但或朋友,而是來自他自己,當約伯裡面的「我」被否定了,他的問題就解決了,不但病得醫治,而且重新生兒育女,又得到的牲畜,比原來增加了一倍(1:3)。但重新得到的兒女,卻和原來的數目相同(1:2),因為這是用新的生命代替了舊的生命,死去的十個兒女已經去了樂園。
約伯的妻子雖然曾經發過怨言(2:9),但現在與約伯一起再生十個兒女,表明她的生命也得著了更新。這裡特地提到三個女兒的名字,並且強調「在那全地的婦女中找不著像約伯的女兒那樣美貌。她們的父親使她們在弟兄中得產業」,表明約伯的新生命並不是舊生命的重複,而是更加榮耀、更加豐盛,這是出人意外的恩典。「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可能遭災時七十歲,一共活了二百一十歲,最後約伯「日子滿足而死」。神首先為約伯預備了一個結局,然後才讓他進入苦難之中:利用撒但攻擊他,用三位朋友對付他,再用以利戶引導他。最後神親自顯現,使約伯「厭惡自己」,得著了「主給他的結局」,成為「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雅5:10)。這個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雅5:11),完全是恩典,而不是補償或獎賞。這個結局不是賞善罰惡,而是生命得著榮耀、豐盛、寬闊的更新。因此苦難只是《約伯記》的背景,生命才是《約伯記》的主題。因此《約伯記》千百年來激勵了歷世歷代的聖徒,無數受苦的人們得著安慰。為此,願我們今天無論在任何困境中都要堅信,神是我們在困境里唯一的依靠和盼望,神是我們在困境里唯一的引領者,並要有約伯那樣的忍耐,這樣我們也就得著了美好的結局!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