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永遠為祭司>
讀經「來5: 1-10」「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或作「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在希伯來書第五章的這段經文中,本書的作者先列出地上作大祭司的條件,再說明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這是作大祭司的第一條件,就是祂必須有人的性格,是屬人間的人,和人是一樣的,才能作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這裡指出祭司的工作,但需要神派定祭司來替人辦理屬神的事,就是有關敬拜神的事。因為人不能真接到神面前,必須借著站在神和人之間的大祭司才可以。亞倫乃是神所挑選的人間第一個大祭司,替以色列人辦理屬神的事。但惟有基督才是唯一合格的大祭司,奉派為全世界的人辦理屬神之事。本書2:17說:「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因此現今每一個人,都不必再倚靠人間的祭司來替自己辦理敬神的事,只要倚靠那位從人間挑選卻已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耶穌基督,就可以真接敬拜神了。「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這是包括舊約的各樣祭,因為舊約的祭可分為二類,就是馨香祭和贖罪祭,前者為感恩而獻,出於甘心自願,後者為贖罪,是必須獻的。在此「獻上禮物」實即指第一類的馨香祭,而「贖罪祭」就是第二類為贖罪而獻的祭。「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到神面前,應當常常有「禮物」獻給神,並且不可忽略自己所犯的罪,常常保持清潔的心。這裡先提「獻上禮物」后提「贖罪祭」,表示一個合乎神所要求的基督徒,乃是感恩多於求赦免,得勝多於失敗的基督徒。
「他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人間的大祭司,必須能體諒愚蒙和失迷的人,因為那些來到大祭司面前求贖罪的,都是愚蒙或失迷的人。「愚蒙」是形容人因無知而得罪神的情形,不知道神的旨意,不明白神的啟示,而作了神所不喜悅的事。「失迷」是形容人偏離神而走出真理的路之外的痛苦情形。「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這是指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會被軟弱所困,「故此,他理當為自己和百姓獻贖罪祭」,人間的大祭司,不但要為百姓獻上贖罪祭,更要先為自己獻贖罪祭,才能使自己配為別人獻祭。基督卻無須為自己獻贖罪祭,就已經配為百姓獻贖罪祭了。因「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4:15)所以祂不像普通的大祭司那樣,要為自己先獻贖罪祭,然後又為百姓獻贖罪祭,祂乃是把自己獻上,就作成贖罪的工作。因此作者又從三方面說明基督是神所召立的大祭司,比亞倫更美:「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這裡說明「大祭司」的職任不是任何人所能自取的,必須由神召立才能獲取。所以亞倫不是先有尊榮才得為大祭司,乃是蒙召為大祭司才有尊榮。當時的以色列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以為亞倫和他們不過是一樣的人,何以獨有亞倫可作大祭司?豈知這職任的取得不是在乎人自己方面的尊榮,乃在乎神的選召。「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這表示基督和亞倫一樣,是憑神的選立為大祭司。而亞倫原本就沒有尊榮可作大祭司,但基督乃是原與神同等、同榮的(腓2:6),卻降卑為人,站在人子的地位上,不自取榮耀為大祭司,而是憑神的選立為大祭司,就更顯得祂的尊榮與崇高了。
「乃在乎向祂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這句話引自詩2:7。保羅在使徒行傳13:33引用詩2:7的話時,曾解釋這句話是指基督復活而說的。所以基督作我們的大祭司,不獨在乎那對祂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神,也在乎祂從死里復活的經歷,因為祂已順服至死而復活,神就設立祂為我們的大祭司。這樣的經歷和資格絕非亞倫所能有,而超過亞倫。這樣從死里復活的大祭司,才是真正的大祭司,能無愧地站在神人之間,把神的旨意借著聖靈教導人,又在神的面前為人的軟弱祈求。「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麥基洗德最早出現在創世記14:18-20,那裡說他是「撒冷王」,是「至高神的祭司」,「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來7:3)。所以基督「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就遠超過亞倫。關於麥基洗德在第7章中有更詳細的講論,這裡只略為提及。總之麥基洗德乃是與亞倫完全不同等次的大祭司,他是為王而為祭司,其祭司的職任是永遠的,預表基督為永遠之大祭司,是長遠活著「為我們祈求」,遠超過亞倫的大祭司。
接著作者說到基督是學了順從的大祭司:「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他為大祭司。」這裡「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是指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情形。主耶穌並不害怕死亡,祂屢次預言自己將在耶路撒冷受死,並一路定意向耶路撒冷而去。因此祂不是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免祂死,而是懇求父神加添心力,使祂能順服父神的旨意(約18:11)。「蒙了應允」,不是指應允免死,而是指應允讓祂清楚知道十字架的死就是父神惟一的旨意,並且加添祂的心力。這裡的「完全」不是指祂人性或神性方面的完全,因為無論按神性或人性的各方面而論,祂本來就是完全的。所以這「完全」是特別指,祂救贖工作的完全,因祂既受死而復活,就得以成為我們完全的救主,祂既為我們的罪付了完全的代價,就成為凡順從祂的人永遠得救的根源。這「麥基洗德的等次」,是預告「作先鋒的耶穌,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6:20)。這裡的論證說明基督是照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作祭司,又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牢記,我們所信的這位永遠的大祭司,現在正坐在父的右邊為我們代求,祂是又真又活的神,祂所成就的救恩,永遠有功效,我們就要把目光從短暫轉向永恆,從地上轉向天上永遠的大祭司,我們的救贖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