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5: 1-14」「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或譯: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希伯來書的作者接續上文「大祭司」的主題,引入了全書最長的篇幅第五至十章,進到基督對舊約祭司制度的全面超越,包括祭司的身份、職分、聖所的裝飾與布置以及所獻的祭物等等。在本章中作者首先說:「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或譯: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舊約的大祭司是「從人間挑選的」,「從人間」,表明大祭司必須是屬人間的人,有人的性情,才能認同人的軟弱。「挑選」,表明不是人人都有資格作大祭司,乃是那符合神所定的條件或標準的人,才可以。「奉派」,就是神親自呼召的,並不是民選的、自願的。是為了「替人辦理屬神的事」,專心做神和人之間的中保。「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禮物」,指素祭。「贖罪祭」,指帶血的祭物,禮物和祭物代表大祭司一切獻祭的工作,禮物重在為著感恩得神的喜悅,祭物重在為著人的罪。「他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體諒」,指體恤人的軟弱,但並不盲目袒護。」愚蒙」,指因無知而誤犯過錯(民15:28)。「失迷」,指因心裡迷糊而得罪了神。大祭司須能合理地「體諒」別人因無心或胡塗所犯的過失,但那存心故意犯罪頂撞神的,卻不包括在內(民15:30)。「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他自己」,指人間的大祭司。「被軟弱所困」,意指同樣具有人性的缺失。「故此,他理當為百姓和自己獻祭贖罪。」大祭司的主要職責是「獻祭贖罪」,大祭司也是人,凡是人都會犯罪,所以大祭司在為別人獻祭贖罪之前,要先為自己獻祭。「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上,神將祭司的職分賜給亞倫和他的後裔(出28:1),外人不得擅自供職(民18:7)。「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意指若非出自神的選召,沒有人可以擔任大祭司。亞倫是以色列民中第一個被神選召的大祭司,故以他為代表,來和基督的大祭司職任作比較。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祂說『禰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禰』的那一位;」作者在聖靈管理下,這裡他沒有用「神的兒子耶穌」(4:14),而是用「基督」,因為「神的兒子耶穌」是表明祂的神人二性的資格,「基督」是祂受膏就職的名字。同時他也不用自取「尊榮」,而用自取「榮耀」,這是因為從人間選取的大祭司,只有地位上的尊榮,但基督為大祭司,不僅具有地位上的尊榮,祂更有神性的榮耀(1:3)。「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引自詩篇2:7。「那一位」,指父神。「你是我的兒子」,指父神向宇宙萬有宣告承認基督的身份。「我今日生你」,指基督的復活(徒13:33),祂是在復活里盡大祭司的職任(7:24~25)。「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下面的話引自詩篇110:4。「麥基洗德」是撒冷王(即平安王),也是至高神的祭司(創14:17-20)。「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指不同於一切「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7:3),既是君王、又是祭司(7:2)。任何人間的大祭司都會死,必須由別人繼承,但基督做大祭司不受時間的限制(7:23-25),所以「永遠為大祭司」。「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誠蒙了應允。」這是指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情形。主耶穌並不害怕死亡,祂屢次預言自己將在耶路撒冷受死,並一路定意向耶路撒冷而去。因此祂不是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免祂死,而是懇求父神加添心力,使祂能順服父神的旨意(約18:11)。「虔誠」指祂一心只求照父神的意思,而不要照祂自己的意思(太26:39)。「蒙了應允」,不是指應允免死,而是指應允讓祂清楚知道十字架的死就是父神惟一的旨意,並且加添祂的心力。
「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雖然為兒子」,基督身為神的兒子,祂是完全的神,但基督也是完全的人,祂站在人子的地位上,為我們的緣故「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祂既得以完全」,不是說主耶穌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不完全的,而是說祂所經歷的苦難試驗、證實了祂的「完全」,有資格「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凡順從祂的人」,就是信而順服基督的人。「永遠得救」,指神所豫定給人的救恩乃是永遠的,不會有所變更。「根源」,意指這種永遠的得救不是根據人的行為,乃是根據基督自己,祂是我們「永遠得救」的根據。「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比照著亞倫等次的大祭司更美,是永遠為祭司,既是君王,又是祭司(7:1)。「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作者了解這些猶太信徒的屬靈光景,知道他們還不能理解「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美在哪裡。「難以解明」,指不容易找到適合於對方程度的話來講解,因為他們「聽不進去」,會認為所說的太理論、太深奧了。因此聖靈先提出警告、勸勉和鼓勵,預備讀者的心,直到7:1才繼續談「麥基洗德」這個主題。
「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
「學習的工夫」,意指信主的時日已經相當長了。「本該作師傅」,意指按照在主裡面的年日來看,不但應該懂得很多聖經真理,甚至可以教導別人了。「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神聖言小學的開端」,意指神話語的基本要道。「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奶」,是嬰孩時期的食物,故吃奶代表靈性幼稚。「乾糧」,比較堅實,是長大成人的日常食物,故吃乾糧代表靈性成熟。這裡的「乾糧」,就是認識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的道理。「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凡只能吃奶的」,指靈性幼稚的信徒。「不熟練」,指沒有經驗。「仁義的道理」,指彰顯神公義的道理。 「因為他是嬰孩」,「嬰孩」指屬靈的生命沒有長進,仍然停留在屬肉體的階段,僅能享受恩典、慈愛、安慰的話語,而不願在屬靈操練中真正認識「仁義的真理」。「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長大成人的」,指靈性成熟的人。「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心竅」指領悟能力、辨別能力。「習練」就是「借著習慣練習」。這表明屬靈生命的成長不是由幾次培靈會、大奮興,而是日常屬靈操練的積累。「分辨好歹」,就是有屬靈的敏銳,能「凡事察驗」(帖前5:21)。「分辨好歹」,在此也包括分辨出麥基洗德與亞倫祭司等次的區別。那麼今天我們能吃靈里的乾糧,熟悉仁義的道理,分辨好歹嗎?但願我們都已「長大成人」,能吃靈里的乾糧,是靈性成熟的人,這樣我們就能熟悉神公義的道理,能能分辨好歹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