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4: 12-16」「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在希伯來書第四章的這段經文中,本書的作者在勸勉信徒「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之後,他就告訴信徒進入「那安息」的方法,就是借著「神的道」,因為「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這「神的道」,就是神的話,在此特別是指傳給以色列人、也借福音傳給我們關於進入祂安息的應許的話,也是新舊約聖經上的話。「活潑的」,表示神的話是有生命的、活的。「有功效」,表示神的話能在人心中產生實際的效果。「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因為它能剖切一切屬物質的利劍所不能剖切的東西,不論是人隱藏在內心的思想,或表露在外面的主張,都能「刺入、剖開」,使人無法掩飾任何罪惡或詭計。又能把各種錯誤的異端,難分辯的道理顯明出來,使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就是神的道的鋒銳功效。「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魂與靈」代表人非物質的成分,「骨節與骨髓」代表人物質的成分。「刺入」含有穿透的意思,「剖開」是分開使成不同部分。「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心」包括心思、情感、意志和良心。「思念」,指人心思中的意念。「主意」指人意志中的定意。「辨明」意思是「判斷」。「神的道」能穿透我們的心思,顯明我們靈里真實的光景。我們若不是活在「神的道」裡面,接受「神的道」來顯明和管理我們的心思言行,就不能進入神的安息。
「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祂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在祂面前」,指在神的面前。作者在說了神的話能剖切人的一切心思意念之後,這裡他就講到神的全知全能:神是鑒察人的心腸肺腑的,也是無所不知的神,所以「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既然「萬物」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無法躲藏的,我們就當趁著還有今日,讓神的話剖刺我們的心思,辨明我們的意念,使神話語的功效,顯明在我們身上。「與我們有關係的主」,表明神並不是創造了宇宙,就把宇宙當作上了發條的鐘錶自行運轉,從此不再和我們「有關係」。其實這位主與我們是有關係的,這都顯示了我們神偉大之處。就如地上每一種生物跟太陽和空氣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而造空氣的神和我們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是不能稍為離開祂的。不信的人在靈性上和神是隔絕的,以弗所書2:1稱這些人為「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但他們的生活且要在神的權柄下,正如保羅說:「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徒17:28)。更何況我們基督徒和神的關係,豈非更加密切嗎?我們無論作什麼事,都逃不過主的眼目,我們在主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每個人都必須向祂交賬。接著作者說:「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我們既然有一位…」,表明這「一位」,是我們已經有的大祭司,而祂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升入高天」,指升入第三層天,到至高和至聖的神那裡。(林后12:2;啟5:6)。「尊榮」,指祂的身位、工作和成就,乃是至尊且榮耀的。「大祭司」,重在指作屬神之人的代表,帶著我們到神面前,為我們盡中保的職任(來7:21-25)。「就是神的兒子耶穌」,「神的兒子」,重在指祂的神性。「耶穌」,重在指祂的人性。因祂兼具神、人二性,就可擔任大祭司的職份,作神人之間的中保。因作者看到當時的信徒因信主受到逼迫,就勸勉他們:「當持定所承認的道」,「所承認的道」,就是救恩的真理。這也是我們要持定的,這是我們的責任。既然我們有這樣一位可靠的大祭司,就不應該在逼迫面前放棄信主,來換取脫離眼前的難處,反倒要「當持定所承認的道」,靠著主勝過一切難處。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這「因」字引出,我們 「當持定所承認的道」的另一個原因,因為我們不但有一位「尊榮的大祭司」,並且我們的這位大祭司是絕對能體會我們軟弱,衪不單體會我們的軟弱,衪也能幫助我們在軟弱中能站立住。這「並非不能」,是一個雙重否定,是帶出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肯定。那就是說,耶穌絕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體恤」的意思是,替他人實際處境著想而給予同情和幫助。「我們的軟弱」,指我們肉身與生具來的軟弱,就如我們會疲倦,遇難思避、逢苦求免等。而主耶穌所以「能體恤」我們,因為「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主耶穌原是不能被惡試探的神,卻為了我們「也曾凡事受過試探」,祂是站在人的地位為我們受試探。祂雖然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卻「沒有犯罪」,可見祂已經勝了所有的試探,不論是萬國的榮華、今生的驕傲或其他,祂都勝過了。祂既然在凡事受過試探而沒有犯罪,可見試探並不是罪,罪乃是接受試探的結果。我們不會沒有試探,但卻能拒絕試探而不犯罪。主耶穌既已在凡事上受過試探而得勝,又能體恤受各樣試探的人,知道怎樣幫助他們勝過各種試探,並給他們勝過試探所需要的能力。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就是我們可以滿懷信心的來到施恩座前,非常的肯定,我們來到這施恩座前,我們必然能得著幫助。「來到施恩的寶座前」,這「寶座」是神的寶座,基督已經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寶座」通常是權柄的象徵,神無窮的權柄與能力對於那些倚靠基督為大祭司的人並非用來刑罰他們,乃是用來施恩給他們。在舊約至聖所的約柜上,有施恩座蓋在上面,施恩座上要彈上牛羊的血,只有大祭司每年可以來到施恩座前一次。但現在,神為我們預備一個施恩的「寶座」,是以基督的寶血為施恩的根據,並有基督為大祭司坐在「寶座」的右邊,使每一個信徒都能隨時「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這裡指出來到施恩寶座前的目的和意義。「得憐恤」,重在指針對我們已過的失敗和罪惡,需要大祭司的憐憫慈悲(來2:17)。「蒙恩惠」,重在指我們為著現在的困境和將來會面臨的問題,需要蒙大祭司恩惠來幫助我們。「作隨時的幫助」,表明我們只要向祂呼求,祂必立刻給予我們所需的幫助。這對我們來說,是何等大的安慰!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讓我們「得憐恤,蒙恩惠」,讓主做我們隨時隨地的幫助,我們就要向祂獻上衷心的感恩!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