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人除滅仇敵>
讀經「斯9:1-32」「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就是猶大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猶大人在亞哈隨魯王各省的城裡聚集,下手擊殺那要害他們的人。無人能敵擋他們,因為各族都懼怕他們。各省的首領、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大人。末底改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猶大人用刀擊殺一切仇敵,任意殺滅恨他們的人。在書珊城,猶大人殺滅了五百人;又殺巴珊大他、達分、亞斯帕他、破拉他、亞大利雅、亞利大他、帕瑪斯他、亞利賽、亞利代、瓦耶撒他;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孫子、猶大人仇敵哈曼的兒子。猶大人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在以斯帖記第九章中記載了,因神的拯救,使猶大人不僅沒有被仇敵毀滅,反而除滅了那些想要毀滅他們的仇敵,他們就守普珥節,為紀念神的拯救。「亞達月」是猶太歷的十二月,而「亞達月十三日」,本來是哈曼掣籤出來滅絕猶大人的日子(3:7),結果卻成了神的百姓得勝的日子。本來是一個悲哀的日子,結果卻成了歡樂的日子。人常常以為自己能掌握時機,其實只能被時機所掌握,因為時機始終都在神的手中,所以仇敵「盼望轄制」猶大人,結果「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而百姓既沒有濫殺無辜的婦孺,也「沒有下手奪取財物」,因為他們不是根據人的恩怨,而是遵行神的旨意,只是擊殺那些執意「要害他們的人」。波斯王的第二道諭旨頒布之後,仍然有許多「猶大人的仇敵」,無視諭旨的警告繼續與猶大人為敵,這些誓死與神的百姓為敵的,他們就是神的仇敵,因此在百姓起來自衛的時候,就「用刀擊殺一切仇敵,任意殺滅恨他們的人」。「任意」顯示神在一切之上的權柄,因為以色列人進迦南的時候,神也是把仇敵「都交在他們手裡,讓他們任意而待」(尼9:24)。在書珊城,猶大人殺了他們的仇敵五百人,又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原本陰謀除滅猶大人的哈曼,結果自己和兒子們反被猶大人所殺,這都是那位看不見的神翻轉了時局,拯救了猶大人,使他們轉危為安。
「當日,將書珊城被殺的人數呈在王前。王對王后以斯帖說:『猶大人在書珊城殺滅了五百人,又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現在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還求什麼,也必為你成就。』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求你准書珊的猶大人,明日也照今日的旨意行,並將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王便允准如此行。旨意傳在書珊,人就把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起來了。亞達月十四日,書珊的猶大人又聚集在書珊,殺了三百人,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以斯帖又求王允許百姓在書珊城的自衛行動延長一天,可能因為哈曼在城中的勢力很大,甚至被王處死之後八個月,他的十個兒子還在繼續活動,所以需要延長自衛期。哈曼的十個兒子,因為他們繼續攻擊神的百姓,因此以斯帖請求「將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和他們的父親一樣(7:10),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警告仇敵不要繼續抵擋神。「在王各省其餘的猶大人也都聚集保護性命,殺了恨他們的人七萬五千,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這樣,就脫離仇敵,得享平安。亞達月十三日,行了這事;十四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但書珊的猶大人,這十三、十四日聚集殺戮仇敵;十五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所以住無城牆鄉村的猶大人,如今都以亞達月十四日為設筵歡樂的吉日,彼此饋送禮物。」百姓必須「聚集保護性命」,才能抵擋仇敵,但更關鍵的是,是神使「各族都懼怕他們」,所以在各省其餘的猶大人「殺了恨他們的人七萬五千」,平均每個省殺了五百九十人。神使咒詛變為祝福,使百姓照著應許「脫離仇敵,得享平安」,成為祂榮耀的見證。本章三次提到「沒有下手奪取財物」,表明百姓沒有過度報復,沒有被得勝所絆倒,也沒有被錢財所捆綁。百姓在得勝之後,就進入了「安息」,「安息」是得勝的結果,也是爭戰的目的。今天神所帶領的屬靈爭戰,也是要我們「竭力進入」(來4:11)那基督里的真安息。如果我們越爭戰,越不能「得享平安」,表明我們不是倚靠聖靈爭戰(弗6:13-15),而是倚靠肉體掙扎。如果我們自以為得勝,卻不能進入「安息」,表明不是屬靈的得勝,而是肉體的亢奮。
「末底改記錄這事,寫信與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囑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饋送禮物,周濟窮人。」當猶大人蒙神恩,除滅了仇敵得拯救之後,末底改為了防止人忘記神的恩典,他就記錄這一歷史事件,並寫信與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囑咐他們每年要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的普珥節,為記念神的拯救之恩,這足以見末底改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一個敬畏神的人!因為他知道是神使他們「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這就是普珥節的主題。但百姓不可只顧自己沉浸在快樂中,還要與人同樂,「彼此饋送禮物,周濟窮人」。一個領會了救恩寶貴的人,必然渴望分享救恩;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然願意以恩典待人。「於是,猶大人按著末底改所寫與他們的信,應承照初次所守的守為永例;是因猶大人的仇敵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殺害猶大人,掣普珥,就是掣籤,為要殺盡滅絕他們;這事報告於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謀害猶大人的惡事歸到他自己的頭上,並吩咐把他和他的眾子都掛在木架上。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大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他們因這信上的話,又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就應承自己與後裔,並歸附他們的人,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各省各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大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不可忘記。」猶大人在收到末底改的第一封信后,即發出承諾:他們與其後裔並歸附他們的人每年守這節日。「普珥日」,也被稱為普珥節,是唯一不是出於摩西五經的猶太主要節期。百姓以「普珥」為這節日命名,是對「命運」的斷然否定,因為哈曼通過「掣普珥」所選定屠殺的吉日(3:7),結果卻成了百姓得勝的「吉日」。「普珥」這個名字也是提醒我們:一切時機都在神的手中,神的百姓並不是盲目命運的犧牲品。在神的救贖旨意里,祂對每個重生得救的信徒都有一個美好的計劃,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向命運低頭,而要像末底改和以斯帖那樣堅定仰望神。這裡所提的「信上的話」,就是前面末底改作的歷史記錄。信中告訴遍布在波斯帝國境內的猶大人,都不可忘記在危急存亡的時刻,是神曾拯救、保守了他們,使他們在仇敵「掣普珥」所選出的日子裡,能夠扭轉歷史,轉危為安。所以這段歷史不只被猶大人紀念,所有基督徒只要查考《以斯帖記》,都會知道哈曼當年的所作所為,我們就被提醒要敬畏神,並要知道「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來1031)!
而神的百姓素來以「硬著頸項的百姓」(出32:9)著稱,但此時「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猶大人」都同心接受了普珥節,立約「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表明這個節日並非以斯帖和末底改隨己意所定,而是出於神的感動。在大多數城鎮的猶大人是在十四日守普珥節,但在書珊城是十五日普珥節。直到今日,普珥日仍然是以色列舉國慶祝的節日,耶路撒冷是在十五日守節,其他地區都是十四日守節。「亞比孩的女兒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堅囑猶大人守這普珥日,用和平誠實話寫信給亞哈隨魯王國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猶大人,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猶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囑咐的,也照猶大人為自己與後裔所應承的。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這事也記錄在書上。」為了使百姓嚴格遵守「普珥節」,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又寫了第二封信,堅囑猶大人守這「普珥日」。他們兩人這麼用心的叮嚀,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一場民族生死存活的大事件,他們知道若沒有神的拯救,猶大整個民族都要被哈曼所滅,因此他們要讓世世代代的猶大子孫都牢牢的記住這件事。所以《以斯帖記》,就是告訴世世代代的猶太人,普珥日的由來和意義。以斯帖也是一個知恩、感恩的人,她命定猶大人守普珥日,紀念神的拯救之恩。雖然「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的普珥日是歡樂的節期,但百姓仍然要「禁食呼求」,以紀念當年他們在神面前的「禁食哭泣哀號」(4:3)。因為人若忘記過去的痛苦,就是對恩典的背叛,節日也只剩下人的狂歡。而在猶太人的眼中,《以斯帖記》的地位僅次於摩西五經,他們每年在普珥節都要誦讀《以斯帖記》,紀念神的拯救。這節日也提醒我們,即使在環境最黑暗的時候、整個世界都落在惡人手中的時候,神也始終在掌權、仍然在施行拯救。而神使普珥日的凶日變成吉日佳節,使祂子民所遭遇的一切患難、死亡與咒詛,變成平安與祝福,這樣誰敢不敬畏神,不將榮耀歸給祂呢!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敬畏神,要完全的信靠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