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3: 1-15」「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在提多書第三章也是最後一章中,使徒保羅首先要提多:「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醒」指此事已經教導過,但仍須提起,使之銘記在心。「眾人」,指教會中的眾聖徒,並非指不信的世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順服」,就是將自己置於權柄之下。「作官的」,指在政府機構中位居高階的人。「掌權的」,指在各層部門中握有實權的人。兩者合起來不是指個別的官員,乃是指世上各種不同形式的政制和政體。「遵他的命」,就是遵守政府制訂的法律條規。但這個命令是針對一般正常情況而發的,並不適用於任何反常的情形,例如:當違背神清楚而明確的話語和旨意時,便須採用「順從神不順從人」的原則(徒5:29)。當違反道德規範時,便須採用「不要犯罪」的原則(林前15:34)。當被迫放棄信仰的自由時,便須採用「在主里聽從」的原則(弗6:1)。「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就是隨時準備去行神所要我們行的善(弗2:10)。「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不要毀謗」,指不要說別人的壞話,這不是說不可以指出人的罪和錯誤,而是不要仇恨,中傷人。「不要爭競「,就是不要爭鬥,挑動不滿,爭吵。 「總要和平」,「和平」是聖靈的果子之一(加5:22),所以不論別人怎樣爭權奪利,信徒「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眾人」在此是指一般社會大眾,亦即對所有的人,並不是專指眾聖徒。「大顯溫柔」,指盡一切所能的自我控制,不輕易發怒。
「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常存惡毒(或譯:陰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保羅說:「我們從前也是這樣」,他把自己包括進來。然後他又列舉了人在未重生前的六種罪的行為:「無知」指對神的事愚味無知,不明白屬靈的事。「悖逆」,不順服神的權柄,對神採取敵對的態度。「受迷惑」,指被誘惑而跟隨虛假的道理,以致被誤導而入岐途。「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意指因貪圖世上的情慾和物質的享受,而不知不覺受其奴役。「常存惡毒嫉妒的心」,意思是活在惡毒和嫉妒中。「惡毒」指深藏不露之毒計,暗中害人。「嫉妒」指不願意看見別人比自己好,進一步就會陷害別人。「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可恨的」,指行為引人憎恨,「彼此相恨」,指人際關係如水火不兼容。這說出我們信主之前的生活樣式,對神是無知、悖逆、受迷惑,對己是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對人是常存惡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們救主的恩慈和祂向人所施的慈愛顯明的時候,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借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這是告訴我們,基督徒的光景之所以有大改變,完全是出於「神我們救主的恩慈」,當「祂向人所施的慈愛顯明的時候」,給罪人帶來奇妙的拯救。「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有什麼好,乃是因祂自己的憐憫。祂怎樣救我們?「借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這「重生的洗」,指信徒重生得救時受聖靈的經歷,也就是靈洗的經歷。「和聖靈的更新」,聖靈重生了信徒,就在信徒身上所作新造的工作,成為新造的人(林后5:17)。
「聖靈就是神借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好叫我們因祂的恩得稱為義,可以憑著永生的盼望成為後嗣。(或譯:可以憑著盼望承受永生)」。「聖靈就是神借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這裡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位格一同出現,表示是「神」發起並設計救恩,是「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完成救贖的大工,是「聖靈」將救恩實現在我們身上。「厚厚澆灌」,指神賜聖靈的豐厚。「好叫」表明,聖靈「澆灌」的目的是叫我們「因祂的恩稱為義」。「祂的恩」,指神我們救主的恩慈,也可指耶穌基督我們救主的恩。「稱為義」是法庭式辭彙,指罪罰已消除。「可以憑著永生的盼望成為後嗣」,「永生」指神永遠的生命,凡是相信耶穌基督的就有這永生(約3:36),這是我們在今生就可以得著並享受的。「永生的盼望」是說,今天我們對神生命的享受乃是一個盼望的憑據(弗1:14),確信我們現在就是後嗣,但要承受我們的嗣業是屬於將來的事。「後嗣」指產業的繼承人,將來可以承受神所預定賞賜給我們所有榮耀豐富的屬靈產業(羅8:17)。
「這話是可信的。我也願你們把這些事切切實實地講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做正經事業(或譯:留心行善)。這都是美事,並且與人有益」。「這話」指上面所講的救恩真理。「可信的」表明上述的話是完全、絕對可靠的。所以保羅說:「我也願你們把這些事切切實實地講明」,意思是要他們不停地反覆地講明這些真理。「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做正經事業」,「做正經事業」,小字作「留心行善」,所以不是指普通事,乃是留心作主的聖工。「這都是美事」,指在神和人眼中都是美好的,「與人有益」,指對眾人都有益處。「要遠避無知的辯論和家譜的空談,以及紛爭,並因律法而起的爭競,因為這都是虛妄無益的」。「遠避」指審慎的設法躲開。「無知的辯論」,指因對舊約律法的曲解和誤用而引起的爭論。「家譜」指當時的異端假師傅有明顯的猶太教色彩背景,他們對家譜相當興趣,喜歡追溯、查究並高舉個人的譜系(提前1:4)。「律法」代表舊約,猶太人崇尚舊約,但往往有許多怪異的解釋,引起爭辯。「因為這都是虛妄無益的」,意指上述這些談論和爭執,絲毫不能產生屬靈方面的益處。「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分門結黨的人」指那些固執己見、偏離真理的人。「棄絕」意思是把他當外人看待,不給他破壞信徒信心的機會。對這樣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后,就應當推辭他,不許他們參與聖工。「因為知道這等人已經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還是去做」。「背道」指因著扭曲事實,而偏離了正道。「犯了罪」指挑起紛爭。「自己明知不是,還是去做」,指他們已經被聖靈和良心在他們裡面定罪,但卻剛硬地「消滅聖靈的感動」(帖前5:19)。
「我打發亞提馬或是推基古到你那裡去的時候,你要趕緊往尼哥坡里去見我,因為我已經定意在那裡過冬」。「亞提馬」是使徒保羅的隨行同工之一。「推基古」是保羅親近的同工,他曾隨同保羅將捐款送往耶路撒冷教會(徒20:4),又把保羅的書信帶往以弗所教會(弗6:21)和歌羅西教會(西4:7)。「你要趕緊往尼哥波立去見我」,「趕緊」是因他要在那裡過冬,因古時地中海不宜冬季行船,當年保羅可能計劃一過了冬天,就從那裡搭船啟程前行。「你要趕緊給律師西納和亞波羅送行,叫他們沒有缺乏」。「律師」指精通摩西律法或羅馬律法的人。「西納」為希臘人名字,故可推定他是羅馬的法律學者,而非摩西律法的專家。「亞波羅」是保羅的同工(徒18:24-28)。西納和亞波羅可能要去拜訪克里特,「送行」指供應財物,幫助他們旅途需用。「叫他們沒有缺乏」,指使他們不致因物質缺乏而影響主工。「並且我們的人要學習正經事業(或譯:要學習行善),預備所需用的,免得不結果子」。「我們的人」指克里特眾教會的信徒。「正經事業」指行善。「預備所需用的,免得不結果子」,指隨時預備,可以幫助別人緊急的需用,就不致於不結果子。「同我在一處的人都問你安。請代問那些因有信心愛我們的人安。願恩惠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同我在一處的人」,指與坐監的保羅在一處的同工和信徒。「請代問那些因有信心愛我們的人安」,這是所有保羅書信中沒有用過的問安語。「因有信心愛我們」,表明信心是愛心的根基,而信徒所以愛主的僕人,是因為從他們那裡得到屬靈的供應,領受了基督的愛,所以才會去愛那些事奉神的人。最後保羅以祝福:「願恩惠常與你們眾人同在!」結束了本書。而在《提多書》中再三強調「純正」的道理和教訓,並且一再出現「行善」,「善事」,可見「留心行善」是本書的主題之一,目的是要我們在生活上有好的見證。為此,願我們都要從《提多書》中記下它的重點,看看自己在每日生活是否結出聖靈的美果?尤其是提多書中關於「行善」的經節,我們都要進一步的默想,並要隨時準備去行神所要我們行的善!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