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11-12章」「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別的城邑。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在尼希米記第十一章中記載了,當以色列民靈命得著復興后,百姓的領袖就住在耶路撒冷,以盡守城之責。其餘的百姓用掣籤的辦法,每十人就要有一人住在耶路撒冷。當時耶路撒冷「城是廣大、民卻稀少,因為房屋還未建造」,而且還有仇敵的攻擊,所以百姓為「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人祝福。 「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都住在猶大城邑,各在自己的地業中…住在耶路撒冷、法勒斯的子孫共四百六十八名,都是勇士。」這是遷入耶路撒冷的猶大人,一共有468名男丁。「法勒斯」是猶大的第四個兒子(代上2:4),大衛就是出自這個家族(得4:17-22 )。「掣籤」所掣中的猶大人「都是勇士」,表明神的心意是要讓聖城成為爭戰之城。「便雅憫人中有米書蘭的兒子撒路。米書蘭是約葉的兒子…共九百二十八名。細基利的兒子約珥是他們的長官。哈西努亞的兒子猶大是耶路撒冷的副官。」這是遷入耶路撒冷的便雅憫人,一共有928名男丁,比猶大人多了一倍。「祭司中有雅斤,又有約雅立的兒子耶大雅;還有管理神殿的西萊雅…大能的勇士共一百二十八名。哈基多琳的兒子撒巴第業是他們的長官。」這是遷入耶路撒冷的祭司,一共有1192名男丁,其中有128名大能的勇士。若按第一批回歸的人數計算(7:39-42),祭司被掣中的比例很高,表明神的心意是要讓聖城成為敬拜之城。
「利未人中有哈述的兒子示瑪雅。哈述是押利甘的兒子;押利甘是哈沙比雅的兒子;哈沙比雅是布尼的兒子…並守門的弟兄,共一百七十二名。」這是遷入耶路撒冷的利未人,一共有284名男丁。雖然總人數並不多,但若按第一批回歸的人數計算(7:43-45),利未人被掣中的比例更高,表明神的心意是要讓聖城成為事奉之城。「其餘的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都住在猶大的一切城邑,各在自己的地業中。尼提寧卻住在俄斐勒;西哈和基思帕管理他們」。「尼提寧」是在聖殿做粗重工作的外邦殿役。其餘的百姓都有「自己的地業」,但「尼提寧」卻住在耶路撒冷聖殿南面山坡上的「俄斐勒」。雖然他們都是外邦人,但卻是有福的,因為神是他們永遠的產業,事奉神是他們永遠的工作。「在耶路撒冷、利未人的長官,管理神殿事務的是歌唱者亞薩的子孫…猶大兒子謝拉的子孫、米示薩別的兒子毗他希雅輔助王辦理猶大民的事。」這是住在耶路撒冷的管理者,包括「管理神殿事務」的,「輔助王辦理猶大民的事」的。「王」,指「波斯王」。「至於村莊和屬村莊的田地,有猶大人住在基列·亞巴和屬基列·亞巴的鄉村;底本和屬底本的鄉村;葉甲薛和屬葉甲薛的村莊…利未人中有幾班曾住在猶大地歸於便雅憫的。」這裡的「村莊」,意指「用籬笆圍住的區域」。 田地: 指其周圍的農耕地或放牧地。 「基列亞巴」,指希伯侖(書14:15)。希伯侖位於耶路撒冷南約30km的地方,可能屬於猶大南邊界的以東境內。 這些城邑在百姓被擄的七十年裡,竟然沒有被外族佔據,而是等著他們回來繼續居住,乃是出於神的保守。因為神早已宣告要使「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代下36:21)。
在尼希米記第十二章中記載了,「同著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回來的祭司與利未人記在下面:祭司是西萊雅、耶利米、以斯拉…這些人在耶書亞的時候作祭司和他們弟兄的首領……。」這是跟隨所羅巴伯第一批回歸的祭司首領名單。尼希米和以斯拉帶起了回歸以後最徹底的復興,但他們為了避免城牆的「告成之禮」,變成人的驕傲自誇或彼此吹捧,本章在記錄「告成之禮」之前,特地回顧了回歸以後的祭司和利未人,數算神所帶領的恢復歷史。因為尼希米和以斯拉清楚地知道,是「神施恩的手」幫助他們成就了一切。「利未人是耶書亞、賓內、甲篾、示利比、猶大、瑪他尼。這瑪他尼和他的弟兄管理稱謝的事。他們的弟兄八布迦和烏尼照自己的班次與他們相對。」這是跟隨所羅巴伯第一批回歸的利未人首領名單。「稱謝的事」,指詩班的事奉。「照自己的班次與他們相對」,指兩組詩班相對而立,啟應歌唱。「耶書亞生約雅金;約雅金生以利亞實;以利亞實生耶何耶大;耶何耶大生約拿單;約拿單生押杜亞。」這是回歸之後的歷任大祭司名單。「以利亞實」是尼希米時代的大祭司(3:1)。「在約雅金的時候,祭司作族長的西萊雅族(或譯:班;本段同)有米拉雅;耶利米族有哈拿尼雅…希勒家族有哈沙比雅;耶大雅族有拿坦業。」這是回歸之後第二任大祭司約雅金時代的祭司族長名單。易多族的「撒迦利亞」,就是先知撒迦利亞(亞1:1)。「至於利未人,當以利亞實、耶何耶大、約哈難、押杜亞的時候,他們的族長記在冊上…利未人作族長的記在歷史上,直到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的時候。」這裡指出,尼希米之後的利未人和祭司的族長都「記在冊上」,表明聖殿的敬拜和事奉在尼希米之後恢復了正常秩序。「利未人的族長是哈沙比雅、示利比、甲篾的兒子耶書亞,與他們弟兄的班次相對,照著神人大衛的命令一班一班地讚美稱謝…並祭司文士以斯拉的時候,有職任的。」這是尼希米時代「有職任的」利未人族長的記錄。雖然當時利未人很少,但卻秩序井然、各就各位,恢復了聖殿的敬拜,「照著神人大衛的命令一班一班地讚美稱謝」。而接下來「行告成之禮」的重點,就是他們所帶領的敬拜。
「耶路撒冷城牆告成的時候,眾民就把各處的利未人招到耶路撒冷,要稱謝、歌唱、敲鈸、鼓瑟、彈琴,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祭司和利未人就潔凈自己,也潔凈百姓和城門,並城牆」。這「告成之禮」,並不是為了慶祝竣工,而是為了向神感恩、奉獻。「稱謝、歌唱、敲鈸、鼓瑟、彈琴」,都是大衛所定的聖殿讚美方式(代上25:1-3)。耶路撒冷城牆的被毀,象徵著神在地上見證的荒涼。而城牆的重建,代表神在地上見證的恢復。因此「告成之禮」首先要潔凈人,然後才潔凈城門、城牆。神得著了有見證的人,才能得著有見證的城。「我帶猶大的首領上城,使稱謝的人分為兩大隊,排列而行:第一隊在城上往右邊向糞廠門行走…文士以斯拉引領他們。他們經過泉門往前,從大衛城的台階隨地勢而上,在大衛宮殿以上,直行到朝東的水門。」
這是第一隊稱謝的百姓,由「文士以斯拉」帶隊。「右邊」,指南邊。這裡特地強調「拿著神人大衛的樂器」,表明百姓嚴格遵照大衛按照神的心意所定的讚美方式(代上25:1-3)。「第二隊稱謝的人要與那一隊相迎而行。我和民的一半跟隨他們,在城牆上過了爐樓,直到寬牆…那日,眾人獻大祭而歡樂;因為神使他們大大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甚至耶路撒冷中的歡聲聽到遠處。」這是第二隊稱謝的百姓,由詩班領頭,尼希米和首領的一半「跟隨他們」。兩隊最後在聖殿會合,一起讚美、獻祭。結果「神使他們大大歡樂」,使「耶路撒冷中的歡聲聽到遠處」。
「當日,派人管理庫房,將舉祭、初熟之物和所取的十分之一,就是按各城田地,照律法所定歸給祭司和利未人的分,都收在裡頭。猶大人因祭司和利未人供職,就歡樂了…當所羅巴伯和尼希米的時候,以色列眾人將歌唱的、守門的,每日所當得的分供給他們,又給利未人當得的分;利未人又給亞倫的子孫當得的分」。在「告成之禮」中,百姓「大大歡樂」,而尼希米並沒有停留在「大大歡樂」的「告成之禮」上,而是「當日」就立刻帶領百姓開始奉獻,帶領祭司利未人開始事奉。「猶大人因祭司和利未人供職,就歡樂了」。百姓也獻上許多的祭物。作祭司的、歌唱的、守門的、管理的,他們都各站其位,各盡其職,這是一個非常榮耀的場面。但願每一個神的兒女,也都要把最好的奉獻給神,並要在神所量給各人的崗位上,盡心竭力地事奉祂,這樣神必賜福祂的兒女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