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1-2章」「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從今天開始要分享《尼希米記》,本書的著者是尼希米。《尼希米記》記載了尼希米帶領第三批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信仰復興的歷史。尼希米是神興起的器皿,借著他帶進神的選民末后一次的大復興。而尼希米是一個禱告的人,本書開始是禱告,結束也是禱告,中間充滿了禱告。尼希米也是一個以神的事為念的人。在尼希米記第一章中記載了,「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這裡「尼希米的言語」,意思是尼希米自己的回憶錄(一至七章)。「尼希米」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安慰」。「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是表明這位尼希米不同於聖經中其它的尼希米。「基斯流月」,是被擄之後的希伯來月名,相等於公曆的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中旬。「書珊城」是波斯王的四個都城之一,尼希米「在書珊城的宮中」陪王一起過冬。「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著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哈拿尼」可能是尼希米的親兄弟或親戚,後來被尼希米委派管理耶路撒冷(7:2)。「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是跟隨所羅巴伯第一批回歸、以及跟隨以斯拉第二批回歸的百姓及其後代。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在一百四十多年前被巴比倫軍隊拆毀(王下25:10),長期沒有防禦能力。第一批回歸的百姓曾經嘗試重修城牆(拉4:12),但並沒有成功。這裡提到的「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可能是最近的另一次嘗試。雖然尼希米身處波斯帝國最繁華的首都書珊城,在王宮裡工作穩定、生活安逸,卻惦記著破敗荒涼的耶路撒冷城,關心遠方的弟兄。
「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禰向愛禰、守禰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願禰睜眼看,側耳聽,禰僕人晝夜在禰面前為禰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禰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我們向禰所行的甚是邪惡,沒有遵守禰借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求禰記念所吩咐禰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裡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這都是禰的僕人、禰的百姓,就是禰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當耶路撒冷的壞消息傳到尼希米耳中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這裡尼希米用「天上的神」來稱呼神,是信心的宣告,雖然「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但他卻堅信神是掌管一切的「天上的神」。無論是把百姓「分散在萬民中」、還是「將他們招聚回來」,都在「天地之神」的旨意之中。而且尼希米的禱告是站在罪人的地位上,與百姓一起向神認罪。他還清楚的知道神過去、現在、將來一樣「大而可畏」,也一樣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尼希米又追溯罪因、認罪悔改,可見尼希米是一個懂得堵住破口的人。尼希米之所以敢為犯罪的百姓代求,是因著神自己清楚的應許。雖然百姓一再犯罪,但「這都是禰的僕人、禰的百姓,就是禰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尼希米是「作王酒政的」(11節),但他卻非常熟悉神的話語,禱告中大量引用了《申命記》和《利未記》。最後他禱告說:「主啊,求禰側耳聽禰僕人的祈禱,和喜愛敬畏禰名眾僕人的祈禱,使禰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我是作王酒政的」。「喜愛敬畏禰名」,是神僕人的特點。「使禰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是求神讓自己能順利地向波斯王提出大膽的要求(2:4)。「酒政」的職責是為君王選酒、試酒、倒酒,防範有人在酒中下毒,伺候君王宴樂。因此亞達薛西的「酒政」是個既被信任、又如履薄冰的職位(創40:1)。 而尼希米雖然為耶路撒冷城的事憂心如焚,但他在祈禱中等候耶和華,在等候耶和華時祈禱。
在尼希米記第二章中記載了,「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擺酒,我拿起酒來奉給王。我素來在王面前沒有愁容。王對我說:'你既沒有病,為什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於是我甚懼怕。我對王說:'願王萬歲!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王問我說:'你要求什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尼希米「素來在王面前沒有愁容」,因為酒政的職責是陪君王宴樂。酒政如果「面帶愁容」,很可能會被懷疑在酒中下毒、惹來殺身之禍。波斯王的話可能既是關心、也是懷疑,所以尼希米「甚懼怕」。但尼希米是在禱告中事奉的人,他隨時隨地「默禱天上的神」,所以他絕不會因為心中的「懼怕」而停止「默禱天上的神」。「我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那時王后坐在王的旁邊。王問我說:'你去要多少日子?幾時回來?'我就定了日期。於是王喜歡差遣我去。」尼希米請求回猶大「重新建造」城牆,相當於加強耶路撒冷的防禦,很容易引起波斯王的猜疑,所以尼希米是冒著生命危險提出這個要求。而他委婉地用「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來稱呼耶路撒冷,因為波斯人非常重視保護祖先的墳墓,這個說法容易贏得波斯王的同情。波斯王后很少出現於公眾場所,所以這事可能發生在後宮的宴會中。波斯王可能為了讓王后看見他慷慨,答應了尼希米這個敏感的要求。「我就定了日期」,只是最初的計劃。尼希米後來作猶大地的省長「共十二年之久」(5:14),可能遠遠超過了起初的計劃。「我又對王說:'王若喜歡,求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西的省長准我經過,直到猶大;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使他給我木料,做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樑和城牆,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王就允准我,因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這「詔書」是公文或行政文件。「大河西的省長」,包括幼發拉底河以西各分省的省長。尼希米的要求非常具體,表明他心中早有籌劃,一旦神開路,他就立刻提出。尼希米的要求不但大膽、甚至過分,但波斯王卻完全「允准」,所以尼希米很清楚的知道這是出於「神施恩的手」。
「王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我。我到了河西的省長那裡,將王的詔書交給他們。和倫人蔘巴拉,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聽見有人來為以色列人求好處,就甚惱怒。」尼希米裡面有了神的呼召,外面有了王的詔書,裡外都有了保證,人的想法會以為重建的事一定很順利。但是這不只是一項人間的工程,而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所以會遇到仇敵的「惱怒」。「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裡住了三日。我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但神使我心裡要為耶路撒冷做什麼事,我並沒有告訴人。除了我騎的牲口以外,也沒有別的牲口在我那裡…。」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后「住了三日」,即休息了三日。尼希米夜間「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不一定是為了保密,因為仇敵早已從詔書知道他的來意,也不一定是工程勘察和計劃,因為他只察看了一半的城牆。尼希米在夜間所做的,乃是獨自與神同行,在萬籟具寂中感受耶路撒冷的荒涼,領受從神而來的感動和催逼,然後把這份異象傳遞給神的百姓。「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以色列百姓在九十多年的時間裡天天看著「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卻已經麻木到沒有了「荒涼」的感覺。尼希米把這「荒涼」的感覺分享給他們,讓他們認同重建的異象,百姓看見了需要,也看見了「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百姓的同心,印證神的時間已經到了。「但和倫人蔘巴拉,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和阿拉伯人基善聽見就嗤笑我們,藐視我們,說:'你們做什麼呢?要背叛王嗎?'我回答他們說:'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我們作祂僕人的,要起來建造;你們卻在耶路撒冷無分、無權、無紀念'」。「阿拉伯人基善」可能是基達的王。參巴拉、多比雅和基善聯合反對重建耶路撒冷城牆,他們不是簡單地「嗤笑」,而是用「背叛王」的政治罪名恐嚇百姓。但是尼希米沒有搬出詔書、倚靠勢力來駁斥仇敵,而是從始至終都單單仰望「天上的神」。因此面對仇敵的指控,他相信「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重建還沒開始,神就借著仇敵的恐嚇,要讓百姓單單倚靠「神施恩的手」。而尼希米真是一個以神的事為念的人。但願我們今天也都要像他那樣,以神的事為念!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