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后2: 14-26」「你要使眾人回想這些事,在主面前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在提摩太後書第二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首先要提摩太「使眾人回想這些事,在主面前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這些事」,應該指上文所說的那些事。保羅怎樣勸勉提摩太要在基督的恩典里剛強、作主基督的精兵,以及主「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 「在主面前囑咐他們」,意指鄭重其事的囑咐。「不可為言語爭辯」,指不要為那些與真理無關的事爭論不休。「這是沒有益處的」,指不能帶來屬靈的益處。「只能敗壞聽見的人」,指叫聽見的人在信仰上受到極大的傷害或虧損。「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竭力」就是願意付上一切代價,盡自己所能的要在神面前蒙喜悅,這應該是傳道人的動機。「無愧」指無可指責的,「無愧的工人」,指持守傳講所信的真道,絲毫不肯妥協,以免羞辱主名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指用正確的方法或態度解釋神的話,不根據人的意思曲解神的本意。傳道人只有存著「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的敬畏態度,才能「按著正意分解」福音真理,而不是因時、因地、因事做解釋,為要迎合人的需要、討聽眾的歡心。「真理的道」指福音。(弗1:13)「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世俗的虛談」,是一種敗壞人信仰的世俗學問或道理。「這等人」指那些專講世俗虛談的人。「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就是在不敬虔的事上更加長進。因此保羅吩咐提摩太要「遠避世俗的虛談」。
「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其中有許米乃和腓理徒」,「毒瘡」是指一種腐蝕性的毒瘡,會擴張到四周圍,使周圍的肉長出壞疽,變成腐爛。這異端的教訓,就好像「愈爛愈大」的毒瘡,在教會中影響其他信徒。「許米乃」在提前1:20中曾提及,已將他交給撒但受責罰(提前1:20)。「腓理徒」未見於別處聖經,他可能與許米乃是同夥。「他們偏離了真道,說復活的事已過,就敗壞好些人的信心」。「復活」是福音最基本的真道(林前15:12-14),因此「說復活的事已過」,就是偏離了福音真道,是嚴重的異端,會敗壞人的信心。「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然而」表示,雖然有些偏離真理的人說些敗壞人信心的話,但「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這「根基」在此處是指真理的根基,而教會的根基是基督(林前3:10)。雖然這些假師傅的教訓能叫人受迷惑,但那些真正有生命的信徒,真正是基督身體的教會,她的根基已經立住了,不是這些人的工作所能破壞的,因為神把教會放在耶穌基督這磐石上(林前3:11)。「上面有這印記說」,「印記」表明它是屬於誰的。凡屬主的人都有聖靈的印記在他們身上。因為教會乃是聖靈的殿,所以聖靈不但是信徒個人的印記也是教會的印記。雖然在人看來,很難分辨教會中誰是假信徒、誰是真信徒,但是主卻認識誰是祂的人,知道誰的身上有祂的印記。「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引自以賽亞書52:11,表明凡因呼求主名而成為主的真信徒的人,他們裡面的生命,就有能力使他們離開不義。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在大戶人家」,是指在神的家,即教會裡面(提前3:15)。「大戶人家」有金器、銀器、木器、瓦器,有貴重的、有卑賤的,這些不同價值的器皿各有不同的用處。信徒在神家中也好像各種不同的器皿,各人靈性程度不一樣,向主的忠心大小不同,像金器、銀器、木器、瓦器一樣,雖然都是器皿,價值貴賤卻不相同。「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貴重的」指在神手中有用的器皿,「卑賤的」指用處不大或甚至沒有用處的器皿。「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自潔」意指「離開不義」,這是信徒內在神聖生命的外在證據。「脫離卑賤的事」,是指不單要脫離一些明顯的罪惡,還要脫離不體面、不光明的事。「成為聖潔,合乎主用」,主所要用的是聖潔的器皿,聖潔的器皿也就是貴重的器皿、合乎主用的器皿。「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信徒先要作貴重的器皿,然後才能行神所要我們行的各樣的善事。「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少年人的私慾」,就是特別和少年人有關係的那些私慾,不但是指男女方面的情慾,也是指吃喝玩樂、放縱肉體的事,以及一些不合聖經的各種幻想和慾望,如好高騖遠、喜歡出風頭、不受勸戒、憑血氣行事,這都是少年人的私慾。保羅就指示提摩太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慾,並要「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清心禱告主的人」就是不體貼肉體、不順從私慾而活的人。是愛主屬靈的人,要跟這樣的人在一起追求屬靈品德的長進。「公義」指對神與對人都公允、正直。「信德」即信心,重在指向著神的信心(帖前1:8)。「仁愛」即愛心,重在指向著人的愛心(西1:4)。「和平」指對神、對人與對己都有平安。
「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愚拙無學問的」,是指未受教育的。世人常倚靠他們的學問攻擊神的道,但是這些人在神的真道上卻是無學問、沒有受過教育的。保羅要提摩太棄絕「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因為除了引起爭辯以外,沒有實際的益處。「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這「然而」說出主的僕人和那些傳異端、且以屬世學問為誇耀的人不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爭競」指不願服輸、事事要爭勝。「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指不論對方如何回應,傳道人都要有溫柔、憐憫的心腸。「善於教導」,即能教導別人的人。「存心忍耐」這是作主僕人在心態上必備的條件,因為信徒領受的能力參差不齊,故須忍耐著教導。「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牠的網羅」。「勸戒」指勸導警戒,含有責備的意思。「抵擋的人」指不聽從真理教導、或持反對態度的人。 「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這表明只要是神所揀選的人,神自己會負責「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被魔鬼任意擄去」,就是落在魔鬼的圈套里,深受魔鬼詭計的欺騙,對這樣的人要存溫柔的心,用真道勸戒他,使他可以醒悟過來,脫離魔鬼的網羅。願我們今天都要知道如何對待「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人,就是要用溫柔勸戒他們,而神自己會負責「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可以醒悟」,脫離魔鬼的網羅!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