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1-2章」「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借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
從今天開始要分享《以斯拉記》,本書的著者是以斯拉,就以著者的名作書名。《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是被擄后的歷史書,記載神的子民最後一段的歷史,以後就沒有歷史書了。《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是被擄后的先知書。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有三次:第一次是由所羅巴伯帶領的(拉2:2),第二次是由以斯拉帶領的(7: 1-7),第三次是由尼希米帶領的(尼2:5-6)。因著神的恩典和安排,使被擄的余民歸回耶路撒冷,而他們在被擄中學到一個嚴厲的功課,就是棄絕偶像,他們看清楚拜偶像是他們亡國的主因,所以猶太人歸國后再也沒有拜偶像的事發生。在以斯拉記第一章中記載了:「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借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祂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這時,原來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的領土都已囊括在波斯帝國的疆域之中。古列王「下詔通告全國」,使被擄亞述的北國余民和被擄巴比倫的南國余民都可以回到猶大,重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耶和華為要應驗借耶利米口所說的話」,指先知耶利米在「約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25:1),預言百姓將被擄、「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25:11),然後「仍回此地」(耶29:10)。「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是古列對先知以賽亞預言的回應。在古列王登基之前兩百多年,先知以賽亞已經預言:神「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賽44:28)。雖然古列王說「只有祂是神」,但他是一個多神主義者,並不是真正認識獨一真神。「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而首先作出回應的是猶大、便雅憫和利未支派的百姓。「凡剩下的人」,指被擄剩下的余民。「那地的人」,可能指與被擄的余民雜居的外邦人。這些外邦鄰居被要求饋贈金銀、財物,為被擄回歸的百姓送行,正如當年埃及人把金銀送給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出12:35-36)。
「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原文是堅固他們的手),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猶大和便雅憫」,是被擄到巴比倫的兩個主要支派。「四圍的人」,包括留在被擄之地的以色列人和他們的外邦鄰居。回去的人是為著恢復神的見證,留下的人也不甘心留在神的見證之外,紛紛「幫助他們」。神不但「激動」古列王詔令百姓「上猶大的耶路撒冷」(3節)重建聖殿,也「激動」了一批百姓「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器皿的數目記在下面:金盤三十個,銀盤一千個,刀二十九把,金碗三十個,銀碗之次的四百一十個,別樣的器皿一千件。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擄的人從巴比倫上耶路撒冷的時候,設巴薩將這一切都帶上來。」古列王將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聖殿掠走的五千四百件金銀器皿歸還他們。這裡提到的每一件金器銀器都見證著神的保護和看顧,雖然經歷這麼多年,神仍然把它們帶回給自己的子民。「設巴薩」可能是所羅巴伯的巴比倫名字,也可能是其他人,不能確定。被擄的百姓帶著聖殿的器皿回歸耶路撒冷,正是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第二次出埃及(賽52:11-12)。
在以斯拉記第二章中記載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前擄到巴比倫之猶大省的人,現在他們的子孫從被擄到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歸本城。他們是同著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必珊、米斯拔、比革瓦伊、利宏、巴拿回來的……。」本章是所羅巴伯帶領回到猶大的人的名單。在聖殿被毀之後,猶大淪為巴比倫帝國的行省,被稱為「猶大省」。「所羅巴伯」是主耶穌的養父約瑟的祖先(太1:12),是大衛王的後裔,所羅巴伯在聖殿重建期間擔任猶大省長(該1:1)。「以色列人民的數目記在下面:巴錄的子孫二千一百七十二名;示法提雅的子孫三百七十二名;亞拉的子孫七百七十五名;巴哈摩押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約押的子孫二千八百一十二名…羅德人、哈第人、阿挪人共七百二十五名;耶利哥人三百四十五名;西拿人三千六百三十名。」這裡3-19節、31-32節的名單,是按家族來劃分的,這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族譜。20-30節、33-34節的名單,是按祖居地劃分的。這些城鎮大都在耶路撒冷附近,屬於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最南面是伯利恆,最北面是伯特利。「西拿人」可能指耶路撒冷城中的貧民階層,他們在回歸的人中占多數。「祭司:耶書亞家耶大雅的子孫九百七十三名;音麥的子孫一千零五十二名;巴施戶珥的子孫一千二百四十七名;哈琳的子孫一千零一十七名。」第一批回歸的祭司共有4289人,約佔回歸人數的十分之一。在大衛的時代,祭司共有二十四個家族(代上24:7-18),但第一批回歸的只有四個家族。「利未人:何達威雅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甲篾的子孫七十四名。歌唱的:亞薩的子孫一百二十八名。守門的:沙龍的子孫、亞特的子孫、達們的子孫、亞谷的子孫、哈底大的子孫、朔拜的子孫,共一百三十九名。」這裡是歸回的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人數。
「尼提寧(就是殿役):西哈的子孫、哈蘇巴的子孫、答巴俄的子孫…所羅門僕人的後裔,就是瑣太的子孫…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共三百九十二名」。「尼提寧」是在聖殿里服役的外邦人,包括基遍人的後裔(書9:3、23)。「所羅門僕人」可能是所羅門時代服苦的外邦人(王上九20)。與祭司的人數相比,「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人數並不多,但卻比普通的利未人多得多。「從特米拉、特哈薩、基綠、押但、音麥上來的,不能指明他們的宗族譜系是以色列人不是…這三家的人在族譜之中尋查自己的譜系,卻尋不著,因此算為不潔,不準供祭司的職任。省長對他們說:'不可吃至聖的物,直到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來'」。「特米拉、特哈薩、基綠、押但、音麥」都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鎮。這些地方的人可能是加入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可能是與外邦人通婚的猶太人。「省長」指波斯王任命的猶大省行政長官設巴薩(5:14)。「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指大祭司。59-61節的這些人雖然有熱心,但生命的來源卻含糊不清,所以「不準供祭司的職任」,必須由大祭司用「烏陵和土明」尋求神的旨意,才能判定這些人的事奉資格。「會眾共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他們有馬七百三十六匹,騾子二百四十五匹,駱駝四百三十五隻,驢六千七百二十匹」。「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這個數字多於前面各節人數的總和(29818人),可能包括了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派以外的「以色列眾人」。這裡所列的牲畜都是運輸工具,並沒有包括牛羊。平均每個家庭都有一名仆婢和一樣運輸工具,可見他們在被擄之地蒙神祝福,生活並不缺乏。「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他們量力捐入工程庫的金子六萬一千達利克,銀子五千彌拿,並祭司的禮服一百件。於是祭司、利未人、民中的一些人、歌唱的、守門的、尼提寧,並以色列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這些族長甘心獻上這麼多的禮物,表明他們在被擄的七十年裡飽得神的恩典,所以就「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有了這樣的奉獻,神所要的「重新建造」才能開始。此時耶路撒冷已經是一片廢墟,除了必要人員住在城中,大部分人都住在附近「自己的城裡」。而這些族長這樣的奉獻,必被神記念。同樣今天我們若甘心奉獻,神也都會記念!為此,願我們不但要遵行神的旨意,忠心的服侍神,並且要甘心的奉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