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西家守逾越節>
讀經「代下30: 1-27」「希西家差遣人去見以色列和猶大眾人,又寫信給以法蓮和瑪拿西人,叫他們到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守逾越節;因為王和眾首領,並耶路撒冷全會眾已經商議,要在二月內守逾越節。正月(原文作那時)間他們不能守;因為自潔的祭司尚不敷用,百姓也沒有聚集在耶路撒冷;王與全會眾都以這事為善……。」在歷代志下第三十章中記載了,希西家呼籲全民要向神守逾越節。「差遣人去見以色列和猶大眾人」,說明希西家不僅關心猶大,也關心以色列。「以法蓮和瑪拿西人」是北方的主要支派,代稱北方十支派。希西家邀請北方各支派,就是「脫離亞述王手的余民」,都來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就是讓所有的百姓都有機會抓住神憐憫的手。潔凈聖殿的工作直到正月十六日才完成(29:17)。逾越節正常是在正月十四日開始(出12:2),但在特殊情況下,律法也允許在二月十四日補守逾越節(民9:6-11)。現在這個條例被應用於全會眾,不但祭司有足夠的時間自潔,十二支派的百姓也有足夠的時間聚集到耶路撒冷。自從南北分裂后,百姓已經有兩百多年沒有一起守逾越節了。「於是定了命令,傳遍以色列,從別是巴直到但,使他們都來,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守逾越節;因為照所寫的例,守這節的不多了(或譯:因為民許久沒有照所寫的例守節了)。驛卒就把王和眾首領的信,遵著王命傳遍以色列和猶大。信內說:'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轉向耶和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好叫祂轉向你們這脫離亞述王手的余民。你們不要效法你們列祖和你們的弟兄;他們干犯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以致耶和華丟棄他們,使他們敗亡(或譯:令人驚駭),正如你們所見的。現在不要象你們列祖硬著頸項,只要歸順耶和華,進入祂的聖所,就是永遠成聖的居所;又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神,好使祂的烈怒轉離你們。你們若轉向耶和華,你們的弟兄和兒女必在擄掠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得以歸回這地,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有恩典、施憐憫。你們若轉向祂,祂必不轉臉不顧你們。' 」希西家寫信給北國的百姓,此時北國已亡,而未遭亞述王擄去的人仍留在以色列境內(王下17:6),他們都被邀請來參加逾越節的慶典。「別是巴」是南國猶大最南邊的城市,「但」是北國以色列最北邊的城市,「從別是巴直到但」代表應許之地從南到北。「驛卒」的任務就是把君王的信傳達給以色列和猶大百姓。 「你們當轉向耶和華」,這是希西家對北方以色列人的勸告,也是對本書最初的讀者、被擄回歸的余民的勸告,更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所有信徒的勸告。百姓只有「轉向」神,神才會「轉向」余民,被擄者才能「歸回這地」。百姓只有「歸順」、「事奉」神,神的烈怒才會「轉離」他們。這個應許是神給被管教的百姓特殊的「恩典」和「憐憫」,無論信徒墮落到何等的地步,只要「轉向耶和華」,「祂必不轉臉不顧你們」。
「驛卒就由這城跑到那城,傳遍了以法蓮、瑪拿西,直到西布倫。那裡的人卻戲笑他們,譏誚他們。然而亞設、瑪拿西、西布倫中也有人自卑,來到耶路撒冷。神也感動猶大人,使他們一心遵行王與眾首領憑耶和華之言所發的命令。」當希西家呼籲以色列百姓「轉向耶和華」的時候,有些人就「戲笑他們,譏誚他們」,但神仍然揀選了一些人接受了希西家的邀請,「自卑,來到耶路撒冷」。教會的復興也常常遭遇同樣的嘲笑,但我們不必介意,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2:14),我們的職責是忠心當好神的「驛卒」,「由這城跑到那城」作見證(徒1:8),神自己會成就祂的旨意。與北方的以色列人不一樣,南方的猶大人大都被神「感動」,「一心遵行王與眾首領憑耶和華之言所發的命令」,預備守節。「二月,有許多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成為大會,要守除酵節。他們起來,把耶路撒冷的祭壇和燒香的壇盡都除去,拋在汲淪溪中」。「除酵節」,又叫「無酵節」(出12:17),是逾越節次日開始的七天(利23:5-6),所以成為逾越節的代名詞。在「除酵節」,以色列人家中「七日之內不可有酵」(出12:19),所以在「除酵節」之前,百姓要除去家中的酵。這些「耶路撒冷的祭壇和燒香的壇」,都是亞哈斯王修築敬拜偶像的(28:24-25),就像耶路撒冷城中的罪惡之酵,因此百姓起來潔凈全城,除去耶路撒冷城中偶像的痕迹,預備守一個真正的「除酵節」。
「二月十四日,宰了逾越節的羊羔。祭司與利未人覺得慚愧,就潔凈自己,把燔祭奉到耶和華殿中,遵著神人摩西的律法,照例站在自己的地方;祭司從利未人手裡接過血來,灑在壇上。會中有許多人尚未自潔,所以利未人為一切不潔之人宰逾越節的羊羔,使他們在耶和華面前成為聖潔。以法蓮、瑪拿西、以薩迦、西布倫有許多人尚未自潔,他們卻也吃逾越節的羊羔,不合所記錄的定例。希西家為他們禱告說:「凡專心尋求神,就是耶和華他列祖之神的,雖不照著聖所潔凈之禮自潔,求至善的耶和華也饒恕他。'耶和華垂聽希西家的禱告,就饒恕(原文是醫治)百姓。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大大喜樂,守除酵節七日。利未人和祭司用響亮的樂器,日日頌讚耶和華。希西家慰勞一切善於事奉耶和華的利未人。於是眾人吃節筵七日,又獻平安祭,且向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認罪。」在正式開始守逾越節前,祭司和利未人「覺得慚愧」,因為在潔凈聖殿和奉獻禮的時候,祭司與利未人可能因為潔凈的人數不夠,以致人手不足。現在他們都「潔凈自己」,「燔祭奉到耶和華殿中」,表明重新委身在神面前。
「獻與耶和華平安祭的肉,人若不潔凈而吃了,這人必從民中剪除」(利7:20)。而北方的以色列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守過逾越節、不熟悉律法,或者來不及潔凈自己,所以希西家為他們禱告求神赦免。神就赦免那些人,「就饒恕百姓」。因著神的赦免,百姓得著釋放、「大大喜樂」和「頌讚」並「認罪」。
「全會眾商議,要再守節七日;於是歡歡喜喜地又守節七日。猶大王希西家賜給會眾公牛一千隻,羊七千隻為祭物;眾首領也賜給會眾公牛一千隻,羊一萬隻,並有許多的祭司潔凈自己。猶大全會眾、祭司、利未人,並那從以色列地來的會眾和寄居的人,以及猶大寄居的人,盡都喜樂。」因百姓在神的同在和赦免中享受「大大喜樂」,所以他們「再歡歡喜喜地又守節七日」,喜樂是蒙神赦免的記號。在守節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的祭司潔凈自己」,很可能他們之前一直在觀望,直到現在才決定委身事奉。
而守節的人有:猶大全會眾、祭司和利未人、部分北方支派的百姓、在以色列和猶大地寄居的外邦人。律法早就宣告,逾越節所表明的救恩也是向外邦人開放的:「若有外人寄居在你們中間,願意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他要照逾越節的律例典章行,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同歸一例」(民9:14)。「這樣,在耶路撒冷大有喜樂,自從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沒有這樣的喜樂。那時,祭司、利未人起來,為民祝福。他們的聲音蒙神垂聽,他們的禱告達到天上的聖所。」這時雖然百姓還活在亞述威脅的陰影之下,但所羅門時代的「喜樂」(7:10)已經重現。因「他們的聲音蒙神垂聽,他們的禱告達到天上的聖所」,百姓的「喜樂」也逐漸增長。神設立逾越節,是為了讓以色列人記念當年離開埃及為奴之地(出12:27)。此時北國已經淪為亞述行省,這時百姓在神面前同守逾越節,思想神的拯救和釋放,有著特殊的意義。百姓借著守節,認識到自己活在神的國度計劃之中,並且因著國度的應許,在逼迫之下也能「大有喜樂」地等候。今天基督就是我們的逾越節,哥林多前書5: 7說: 「…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因此逾越節就是預指基督的死。而主耶穌所設立的聖餐,就是提醒每一個跟隨主的人,記念主的死直到祂再來。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在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寶血的蔭庇下,過聖潔的生活,等候主的再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