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29-30章」「希西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親名叫亞比雅,是撒迦利雅的女兒。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在歷代志下第二十九章中記載了,當悖逆的猶大惡王亞哈斯死後,他的兒子希西家繼位。希西家二十五歲登基作王。「希西家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而「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這是聖經對猶大君王的最高評價,在猶大諸王中,只有希西家和約西亞得到了這一好評(34:2)。「元年正月,開了耶和華殿的門,重新修理。他召眾祭司和利未人來,聚集在東邊的寬闊處,對他們說:'利未人哪,當聽我說:現在你們要潔凈自己,又潔凈耶和華你們列祖神的殿,從聖所中除去污穢之物。我們列祖犯了罪,行耶和華我們神眼中看為惡的事,離棄祂…我的眾子啊,現在不要懈怠;因為耶和華揀選你們站在祂面前事奉祂,與祂燒香。'」在亞哈斯暴政的破壞下,聖殿被封鎖(28:24),殿內的器皿也受損。希西家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殿門,重修聖殿。並且承認「我們列祖犯了罪」。亞哈斯的罪行是,完全背棄神,使百姓稱為嘲笑的對象,被殺、被擄。現在希西家「心中有意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立約,好使祂的烈怒轉離我們」。之後希西家又吩咐百姓「不要懈怠」,因為耶和華揀選他們事奉祂。「於是,利未人哥轄的子孫、亞瑪賽的兒子瑪哈,亞撒利雅的兒子約珥…潔凈自己,照著王的吩咐、耶和華的命令,進去潔凈耶和華的殿…從正月初一日潔凈起,初八日到了耶和華的殿廊,用八日的工夫潔凈耶和華的殿,到正月十六日才潔凈完了。」這些利未人包括了哥轄、米拉利、革順三個宗族,也包括歌唱的利未人。他們都遵王命先用七天潔凈自己,又用了八天潔凈聖殿。利未人潔凈聖殿的工作,都是「照著王的吩咐、耶和華的命令」做事。因聖殿已經污穢不堪,「到正月十六日才潔凈完了」。
「於是,他們晉見希西家王,說:'我們已將耶和華的全殿和燔祭壇,並壇的一切器皿、陳設餅的桌子,與桌子的一切器皿都潔凈了;並且亞哈斯王在位犯罪的時候所廢棄的器皿,我們預備齊全,且潔凈了,現今都在耶和華的壇前。'希西家王清早起來,聚集城裡的首領都上耶和華的殿;牽了七隻公牛,七隻公羊,七隻羊羔,七隻公山羊,要為國、為殿、為猶大人作贖罪祭…獻完了祭,王和一切跟隨的人都俯伏敬拜。希西家王與眾首領又吩咐利未人用大衛和先見亞薩的詩詞頌讚耶和華;他們就歡歡喜喜地頌讚耶和華,低頭敬拜。」在潔凈聖殿後,希西家就「為國、為殿、為猶大人」獻上「贖罪祭」,求神賜下赦罪之恩。因為在亞哈斯的時代,君王、祭司和百姓都偏離了神。最後是獻上「燔祭」,表達全然奉獻的心志,這樣才能蒙神悅納。希西家還恢復了大衛所設立的音樂崇拜(代上25:1),這種敬是「照大衛和他先見迦得,並先知拿單所吩咐的,就是耶和華借先知所吩咐的」。最後「他們就歡歡喜喜地頌讚耶和華,低頭敬拜」。「希西家說:'你們既然歸耶和華為聖,就要前來把祭物和感謝祭奉到耶和華殿里。'會眾就把祭物和感謝祭奉來,凡甘心樂意的也將燔祭奉來…這事辦的甚速,希西家和眾民都喜樂,是因神為眾民所預備的。」在重新奉獻了潔凈的聖殿之後,希西家就鼓勵會眾向神獻上「感謝祭」,還要「甘心樂意」地獻上「燔祭」。就像大衛時代的官長為了預備建殿甘心樂意地獻上禮物(代上29:6)。而希西家的復興迅速取得成功,實際上「是因神為眾民所預備的」。
在歷代志下第三十章中記載了,「希西家差遣人去見以色列和猶大眾人,又寫信給以法蓮和瑪拿西人,叫他們到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守逾越節;因為王和眾首領,並耶路撒冷全會眾已經商議,要在二月內守逾越節……。」這時希西家呼籲全民恢復「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守逾越節」,讓所有的百姓都有機會抓住神憐憫的手。潔凈聖殿的工作直到正月十六日才完成(29:17)。逾越節正常是在正月十四日開始(出12:2-6),但在特殊情況下,律法也允許在二月十四日補守逾越節(民9:6-11)。現在這個條例被應用於全會眾,不但祭司有足夠的時間自潔,十二支派的百姓也有足夠的時間聚集到耶路撒冷。自從南北分裂后,百姓已經有兩百多年沒有一起守逾越節了。「於是定了命令,傳遍以色列,從別是巴直到但,使他們都來,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守逾越節…驛卒就把王和眾首領的信,遵著王命傳遍以色列和猶大。信內說:'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轉向耶和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好叫祂轉向你們這脫離亞述王手的余民…你們若轉向耶和華,你們的弟兄和兒女必在擄掠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得以歸回這地,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有恩典、施憐憫。你們若轉向祂,祂必不轉臉不顧你們。' 」這時滅亡的北國已經淪為亞述的行省,北方支派到耶路撒冷敬拜已經沒有阻攔,所以希西家的信可以「傳遍以色列和猶大」。「你們當轉向耶和華」,這是希西家對北方以色列人的勸告,也是對被擄回歸的余民的勸告,百姓只有「轉向」神,神才會「轉向」余民,被擄者才能「歸回這地」,百姓只有「歸順」、「事奉」神,神的烈怒才會「轉離」他們。「驛卒就由這城跑到那城,傳遍了以法蓮、瑪拿西,直到西布倫。那裡的人卻戲笑他們,譏誚他們…神也感動猶大人,使他們一心遵行王與眾首領憑耶和華之言所發的命令。」當希西家呼籲百姓「轉向耶和華」的時候,許多人都「戲笑他們,譏誚他們」,但神仍然揀選了一些人接受了希西家的邀請,「自卑,來到耶路撒冷」。南方的猶大人被神「感動」,「一心遵行王與眾首領憑耶和華之言所發的命令」,預備守節。
「二月,有許多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成為大會,要守除酵節。他們起來,把耶路撒冷的祭壇和燒香的壇盡都除去,拋在汲淪溪中」。「除酵節」,是逾越節次日開始的七天(利23:5-6),成為逾越節的代名詞。這些「耶路撒冷的祭壇和燒香的壇」,都是亞哈斯王修築敬拜偶像的,他們就除去耶路撒冷城中偶像,預備守一個真正的「除酵節」。「二月十四日,宰了逾越節的羊羔。祭司與利未人覺得慚愧,就潔凈自己,把燔祭奉到耶和華殿中…會中有許多人尚未自潔…希西家為他們禱告說:'凡專心尋求神,就是耶和華他列祖之神的,雖不照著聖所潔凈之禮自潔,求至善的耶和華也饒恕他。'耶和華垂聽希西家的禱告,就饒恕(原文是醫治)百姓…。」百姓對守節的熱心,使祭司和利未人「覺得慚愧」。在潔凈聖殿和奉獻禮的時候,祭司與利未人可能因為潔凈的人數不夠,以致人手不足(29:17)。現在他們都「潔凈自己」,重新委身在神面前。而「獻與耶和華平安祭的肉,人若不潔凈而吃了,這人必從民中剪除」(利7:20)。但北方的以色列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守過逾越節、不熟悉律法,或者來不及潔凈自己,所以希西家為他們禱告求神赦免。神就赦免那些「專心尋求神」的人,所以「就饒恕百姓」。全會眾商議,要再守節七日;於是歡歡喜喜地又守節七日…。」全會眾商議,百姓自願「再守節七日」,因為他們在神的同在和赦免中享受「大大喜樂」,所以「再歡歡喜喜地又守節七日」。「這樣,在耶路撒冷大有喜樂,自從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沒有這樣的喜樂。那時,祭司、利未人起來,為民祝福。他們的聲音蒙神垂聽,他們的禱告達到天上的聖所。」祭司和利未人為民祝福,「他們的聲音蒙神垂聽,他們的禱告達到天上的聖所」,百姓的「喜樂」也逐漸增長。甚願我們今天的靈命都有更新成長,都有神所賜的喜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