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王約坦>
讀經「代下27: 1-9」「約坦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他母親名叫耶路沙,是撒督的女兒。約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父烏西雅一切所行的,只是不入耶和華的殿。百姓還行邪僻的事……。」在歷代志下第二十七章中記載了,猶大王約坦,他是位好王,作王十六年都「行耶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約坦又因父親烏西雅想要取代祭司,自己向神燒香獻祭,而被神懲罰額頭長大痲瘋,他就保守自己的腳步,「只是不入耶和華的殿」,免得得罪耶和華神。因約坦知道神是可敬可畏的,所以在他所行的事上不敢隨便。雖然約坦守住了自己的地位,但百姓卻還在離棄神,雖然約坦敬虔,可惜「百姓還行邪僻的事」,就是「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王下15:35),結果破口越來越大,最終無法逃脫神的管教。所以神在烏西雅去世、約坦登基的那年,差派先知以賽亞宣告百姓的結局(賽6:9-13)。
「約坦建立耶和華殿的上門,在俄斐勒城上多有建造,又在猶大山地建造城邑,在樹林中建築營寨和高樓。約坦與亞捫人的王打仗勝了他們,當年他們進貢銀一百他連得,小麥一萬歌珥,大麥一萬歌珥;第二年、第三年也是這樣。」約坦忠於職守,他「建立耶和華殿的上門」,又鞏固國防,防備侵略,打敗了亞捫人,使亞捫人向他進貢。烏西雅曾經制服亞捫人(26:8),但可能由於他死了,亞捫人便停止進貢。約坦就攻打他們,令他們再次進貢。亞捫人所繳納的貢品數量極多,一歌珥約220升,是一頭驢子能馱的重量。「一萬歌珥」摺合220萬升。「第三年也是這樣」,可能指亞捫人只有短短几年的進貢,約坦末年,北國與亞蘭聯軍侵犯猶大的時候(王下15:37),亞們趁機反叛。
「約坦在耶和華他神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漸強盛。約坦其餘的事和一切爭戰,並他的行為,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上。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約坦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裡。他兒子亞哈斯接續他作王。」因猶大王約坦「在耶和華他神面前行正道」,因此在他統治期間,不斷經歷神的賜福,國勢「日漸強盛」。而且他的一生不象以前幾位王先善後惡,而是一直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並且謹慎自守。所以約坦雖然只作了十六年的王,但在這些年月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蒙神賜福,為神所悅納的,也蒙神保守,直到善終。而約坦與烏西雅相比,似乎政績平平,《歷代志》也沒有很多的篇幅記敘他的事迹。但在神面前,什麼樣的評語能比:「在耶和華他神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漸強盛」更好呢?我們的一生無論是轟轟烈烈、還是默默無聞,最終都會被人遺忘,唯一能在永恆里被記念的,就是在神面前行正道。所以猶大王約坦的一生告訴我們,在神面前最重要的就是行神的道,也就是「行正道」。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在神面前行正道,並要一生專心定意跟隨神,這樣我們也必蒙神賜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