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國王約沙法>
讀經「代下17: 1-18」「亞撒的兒子約沙法接續他作王,奮勇自強,防備以色列人,安置軍兵在猶大一切堅固城裡,又安置防兵在猶大地和他父亞撒所得以法蓮的城邑中。耶和華與約沙法同在;因為他行他祖大衛初行的道,不尋求巴力,只尋求他父親的神,遵行祂的誡命,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為。所以耶和華堅定他的國,猶大眾人給他進貢;約沙法大有尊榮資財。他高興遵行耶和華的道,並且從猶大除掉一切邱壇和木偶……。」在歷代志下第十七章中記載了,猶大國王約沙法的統治,他「奮勇自強」、「防備以色列人」、堅固國防。在約沙法執政期間,北國在亞哈和耶洗別的影響下盛行巴力崇拜,但約沙法卻「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為」,「不尋求巴力」,而是「只尋求他父親的神,遵行祂的誡命」,又「從猶大除掉一切邱壇和木偶」,因此「耶和華與約沙法同在」,照著大衛之約的應許「堅定他的國」。從十七章一節至二十一章一節記錄了約沙法的事迹,是《列王紀》中的兩倍,他在《列王紀》中只是用來烘托北國諸王的敗壞,但在《歷代志》中卻是用以表明人對神的真實「尋求」。而人若「尋求」神,就要立志「遵行祂的誡命」。人若自稱「尋求」神,卻不肯遵行神的旨意,實際上只是想為自己打聽前途凶吉。「亞撒所得以法蓮的城邑」,是指亞撒戰勝耶羅波安后取得的城邑(15:8)。這裡「他祖大衛初行的道」,就是「耶和華的道」。
「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臣子便亥伊勒、俄巴底、撒迦利雅、拿坦業、米該亞往猶大各城去教訓百姓。同著他們有利未人示瑪雅、尼探雅、西巴第雅、亞撒黑、示米拉末、約拿單、亞多尼雅、多比雅、駝·巴多尼雅,又有祭司以利沙瑪、約蘭同著他們。他們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走遍猶大各城教訓百姓。」約沙法不但自己「尋求他父親的神」,而且在「他作王第三年」,就派利未人和祭司「走遍猶大各城教訓百姓」,幫助神的百姓都能照著律法「尋求」神。人作為受造之物,沒有辦法完全認識神,但神樂意將自己啟示給人,因此人只有照著神所啟示的話語,才能正確地認識神。我們若把聖經束之高閣,或者不肯完全按照神所啟示的去尋求祂,無論看起來有多麼敬虔、多麼擺上,所「尋求」的也不是神,而是巴力或其它人自己臆想出來的偶像。「耶和華使猶大四圍的列國都甚恐懼,不敢與約沙法爭戰。有些非利士人與約沙法送禮物,納貢銀。阿拉伯人也送他公綿羊七千七百隻,公山羊七千七百隻。」因約沙法遵行神的誡命,「行他祖大衛初行的道」,並把神的律法教導百姓,神就像對待大衛(代上14:17)一樣恩待國度,「使猶大四圍的列國都甚恐懼」,甚至非利士人還給他納貢銀,阿拉伯人也送他一萬多隻羊。約沙法尋求神、帶領全國回歸律法,就享受平安與豐富。但平安與豐富並不是人尋求神的目的,而是人尋求神的結果。因為神給「遵行耶和華的道」的百姓的應許,就是活在神的祝福之中(申8:18)。今天有些人所傳的:健康、財富、成功的繁榮福音,所追求的是地上的豐富,他們並不是在尋求神,而是在「尋求巴力」、瑪門。
「約沙法日漸強大,在猶大建造營寨和積貨城。他在猶大城邑中有許多工程,又在耶路撒冷有戰士,就是大能的勇士。他們的數目,按著宗族,記在下面:猶大族的,千夫長押拿為首率領大能的勇士三十萬;其次是,千夫長約哈難率領大能的勇士二十八萬;其次是,細基利的兒子亞瑪斯雅(他為耶和華犧牲自己)率領大能的勇士二十萬。便雅憫族,是大能的勇士以利雅大率領拿弓箭和盾牌的二十萬;其次是,約薩拔率領預備打仗的十八萬。這都是伺候王的,還有王在猶大全地堅固城所安置的不在其內。」由於約沙法忠實地遵行了耶和華的道,神就使他「日漸強大」。約沙法可以動員的兵力多達一百一十六萬人,正好是他父親亞撒的兩倍(14:8)。這裡特別提到亞瑪斯雅「為耶和華犧牲自己」,正因為有了為耶和華勇於獻身的人,王國才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約沙法又積極「建造營寨和積貨城」,並且預備勇士。當亞撒晚年陷入軟弱的時候,神卻興起約沙法「奮勇自強」,地把國度帶回到祂的旨意中,約沙法得到了神莫大的恩惠。而約沙法為律法所發的熱心遠遠超過了所羅門、羅波安、亞比雅和亞撒。雖然約沙法也有失敗,但他始終「尋求」神。甚願我們今天也都要像約沙法那樣「尋求」神,忠實地「遵行祂的誡命」,這樣我們就能做一個合神心意的基督徒!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