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4: 1-7」「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應當靠主站立得穩……。」在腓立比書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首先表達了他對腓立比信徒的深厚感情,從他對腓立比信徒的稱呼,就顯示他們在保羅心目中的地位。保羅兩次稱呼「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這表明他們是保羅在主里所深愛的對象。「所親愛、所想念的」,表明愛之深,想念之切。「弟兄們」表明生命的關係。「我的喜樂」,表明腓立比信徒在主里的情形令他喜樂。「我的冠冕」,這冠冕是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腓立比信徒是保羅勞苦所得的果效,成為他將來在主面前「所誇的冠冕」(帖前2:19)。接著保羅勸勉他們要「靠主站立得穩」,這表示當時的腓立比信徒受到某些可能叫他們搖動的事,這些事也許是因為不明白保羅下監的原因(腓1:12-13),並受到敵人的驚嚇(腓1:28),和割禮派異端在道理上所施的恐嚇。所以保羅勸勉他們靠主站立穩。這「靠主站立得穩」的意思就是,對外要剛強壯膽、不怕威嚇,對內拒絕異端和罪惡的誘惑,持定使徒所傳給他們的福音。「我勸友阿蝶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友阿蝶和循都基」是腓立比教會的兩位女同工,也是保羅所熟悉的同工,她們的不和並非因為真理,而是意見的不同,但就這意見的不同已嚴重到一個程度,信徒都知道了,所以保羅須要在這公開的信中提及。但保羅並沒有說明她們不和的原因,因為除了福音真理之外,任何原因對他來說都不重要。當同工之間出現不和的時候,我們關心的常是誰是誰非、公平解決,但保羅關心的卻不是仲裁、定罪,而是勸她們「要在主里同心」。在「主里」是解決一切不和的地方,不論她們彼此之間有什麼意見和虧欠,都應當在「主里」彼此饒恕。
「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她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我也求你」,大概是指腓立比教會的某一位領袖,保羅要求他「幫助這兩個女人」恢復和好。「真實同負一軛的」說明,保羅所求的這一位是與他真正一同為主負軛的人,是甘願為主擔當責任和困難,以求主的旨意得以成全的人。保羅提醒這樣的人,看見教會中有人彼此不和睦,他有責任去幫助他們和睦,不論為主、為保羅,都是義不容辭的。「這兩個女人」,大概她們是腓立比教會中頗有影響力的人,因她們在福音上曾與保羅一同勞苦,是保羅的同工。所以她們的不和很容易引起教會中其他信徒的分裂,會眾很可能各自同情其中的一人,而形成對立。因此保羅切切地囑咐腓立比教會的負責人,要促使她們和好。「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作工的」。這位「革利免」是很普通的羅馬名字,背景不明,但保羅特別提到他和另一些不知名的同工,可能因為這些人都是曾跟友阿爹及循都基一起,也與保羅同工過的。保羅提起他們過去曾一起同工的事,是要表示他不忘記以往大家相處的情形,以引起一段較好的回憶。這兩位姐妹雖然現在彼此不同心,但她們也都曾被主使用,在福音工作上有過貢獻。這裡保羅又提到這些同工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是要強調他們彼此在基督里的關係。他們都已經有共同的生命,都屬於同一群人,已有一種不能分割的關係,將來必在主前會面。既然這樣,在今世不同心、不和睦,但總不能在見主面時,還不和睦。這兩位姐妹在地上時彼此不招呼、不說話,但她們總不能夠到天上的時候,還是互不交談。所以一切信徒的不和睦都必須趁早解決,才能歡歡喜喜地在主前會面。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使徒的意思是,不論事情本身是否可喜樂,或是令人憂愁,我們都應當「靠著主常常喜樂」。要是我們必須遇到可喜樂的事才能喜樂,因著環境和事件的變易,我們的喜樂隨時都可能失落!因為在人生際遇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如果對於無可喜樂的事我們還能因信靠主而喜樂,那才是真正喜樂的人生。所以「靠主」是能常常喜樂的秘訣。常常靠主,就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這是一句命令,但這句命令是跟在「靠主常常喜樂」之後。使徒先告訴我們喜樂的方法,就是「要靠主常常喜樂」,然後才命令我們「要喜樂」,神的命令常常帶著方法,使我們可以遵從。保羅一再吩咐我們要喜樂,可見喜樂對我們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這時保羅自己是在監獄中,處境遠較腓立比人惡劣,卻還能靠主喜樂,且勸勉別人喜樂,那麼他們應當更能夠常常喜樂了。「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使徒在此所說的「眾人」廣泛地指一切人,包括教外人。「謙讓」是指在不損公義的原則下,寬恕別人的錯誤,不求自己權利的滿足,故除了謙虛、忍讓之外,更含有能忍受低級卑賤的環境,或別人不恭敬的對待。謙讓不是示弱,更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相反的,我們應當為主而站穩真理的立場。但信徒在教外人中該有美好見證,特別是謙讓的心,它能使逼迫反對他們的人內心感覺慚愧、不安,又能使他們無理逼害信徒的情緒冷靜下來。但這裡所說的「叫眾人知道」,不是故意做在人前,而是要有真正謙讓的心,發自內心的品德。這種品德自然會流露出來而被人知道。更重要的是,這謙讓的心與靠主喜樂是有關聯的,因為驕傲的心常常煩躁不安,若有謙讓的心,就能靠主喜樂。「主已經近了」是我們應當常常喜樂,並常存謙讓之心的理由。主既已近了,一切今世所受的損失、逼迫、苦難,為主所受各種不合理的待遇和痛苦,都不會很長久,快要得著還報了。我們就當存著謙讓和喜樂的心,等候祂的再來。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應當一無掛慮」,是使徒的又一項吩咐。「一無掛慮」並非指對自己的事、家庭的事、教會的事或神的事,都不予正常的關切和掛心,而是指對上述一切的事,我們都不需要憑自己來負責、來擔憂。「凡事」包括日常生活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禱告」指一般性的禱告。「祈求」指專一的、懇切的特別請求。「感謝」是表明雖然還沒有得著禱告的答應,卻深信必得著的感恩,這是信心最高的表現。那麼為什麼要「一無掛慮」?因為一方面掛慮使信徒不能喜樂,另一方面信徒的「掛慮」,就是對神的照顧和保護缺乏信心。而人都善於掛慮,似乎有許多理由都成為掛慮的原因,就如健康問題,工作的困難,經濟的缺乏等,無一不成為人們掛慮的理由。但神卻吩咐我們「應當一無掛慮」。神不會吩咐我們作我們所作不到的事,祂既這樣說,就表示我們可以作到。就是「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便要為我們作其餘的,祂便會幫助我們。禱告表示我們對神的信賴、倚靠,感謝表示對主的順服,承認主所允許臨到自己身上的都是美好的。我們若這樣生活,便可以經驗這一無掛慮的應許了。「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出人意外」是指神所賜的平安超越一切人的想法,「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而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使一切憂愁掛慮無法傷害我們。可見這平安不是在身外,而是在於心內。人心中所懷的意念主宰人的情感,叫人喜樂或憂慮。但神所賜的平安能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使它在主里安穩平靜,不因外間的紛擾而不平。神不是保守我們的環境,不是叫我們的環境無事,乃是叫我們的心裡有平安。如果我們還掛慮,表明我們對神沒有信心,不信祂的應許,疑惑神的能力和祂的慈愛,這就是羞辱祂,因此掛慮實在就是罪!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遵行神的命令,活出靠主常常喜樂,一無掛慮的人生!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