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歸回的百姓>
讀經「代上9: 1-44」「以色列人都按家譜計算,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猶大人因犯罪就被擄到巴比倫。先從巴比倫回來,住在自己地業城邑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寧的首領……。」在歷代志上第九章中記載了,從巴比倫被擄歸回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百姓的家譜,歸回百姓的職分,以及掃羅的家譜。猶大人因犯罪被擄到巴比倫,這表明不是因為他們的神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背叛了與神所立的約,因此回歸的百姓不可再重蹈覆轍,不要再犯罪。「先從巴比倫回來」,指第一批回歸的人,他們包括:十二支派的百姓、祭司、利未人、尼提寧人。這些人離開已經生根的巴比倫,回到「自己地業城邑中」,乃是為著要跟隨神。而「自己地業城邑中」,正是提醒他們,雖然百姓因為犯罪被擄,但神恩典的應許卻永遠不變,在管教之後再將他們領回。「尼提寧」是八百多年前基遍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與約書亞立約(書9:3-27),在會幕中事奉,成為在聖殿中的僕役。尼提寧人始終忠心事奉神,成為外邦人歸向神的美好見證。「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猶大人、便雅憫人、以法蓮人、瑪拿西人。」百姓剛回歸的時候,耶路撒冷非常荒涼,還沒有城牆保護。「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尼11:1)。住在耶路撒冷的,不但有南國的「猶大人、便雅憫人」,也有北國的「以法蓮人、瑪拿西人」,他們代表了十二支派整體的見證,顯明了神恢復全以色列的心意。「猶大兒子法勒斯的子孫中有烏太。烏太是亞米忽的兒子;亞米忽是暗利的兒子;暗利是音利的兒子;音利是巴尼的兒子。示羅的子孫中有長子亞帥雅和他的眾子。謝拉的子孫中有耶烏利和他的弟兄,共六百九十人。」4-6節記錄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大人。「示羅」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百姓每年在此處守耶和華的三個節期(士21:19)。這裡說到示羅人「亞帥雅」,他是非常忠心的利未人(尼11:5),被擄歸回之後為了遵行利未人的職務而居住在耶路撒冷。
「便雅憫人中有哈西努的曾孫、何達威雅的孫子、米書蘭的兒子撒路…和他們的族弟兄,按著家譜計算共有九百五十六名。這些人都是他們的族長。」7-9節記錄了住在耶路撒冷的便雅憫人。便雅憫的子孫有956人,但尼11:8說有928人。此處應該是較為後期的資料,人數增加了。「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還有管理神殿希勒家的兒子亞薩利雅。希勒家是米書蘭的兒子;米書蘭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米拉約的兒子;米拉約是亞希突的兒子…他們和眾弟兄都是族長,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人,是善於做神殿使用之工的。」10-13節記錄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祭司家族。「管理神殿」的人是聖殿的負責人,這裡列舉的都是大祭司。被擄歸回后,聖殿雖然早已被破壞,但服侍聖殿者的子孫還是得以存留了下來。百姓被擄七十年,國破家亡,但神卻暗中保留了許多「善於做神殿使用之工的」,顯明了祂的絕對主權,這是對回歸百姓極大的安慰和鼓勵。「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孫中,有哈沙比雅的曾孫、押利甘的孫子、哈述的兒子示瑪雅。有拔巴甲、黑勒施、迦拉,並亞薩的曾孫、細基利的孫子、米迦的兒子瑪探雅…他們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莊。」14-16節記錄了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利未人。「亞薩」是負責在聖殿唱詩的人(6:39)。這說明在被擄歸回的人群中有負責在聖殿唱詩的家族。 「尼陀法人的村莊」,在伯利恆附近(尼7:26),住在這裡的是負責歌頌的利未人。「守門的是沙龍、亞谷、達們、亞希幔,和他們的弟兄;沙龍為長。從前這些人看守朝東的王門,如今是利未營中守門的。可拉的曾孫、以比雅撒的孫子、可利的兒子沙龍,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並守會幕的門。他們的祖宗曾管理耶和華的營盤,又把守營門。從前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管理他們,耶和華也與他同在…。」17-27節是守門的利未人的職責。守門的人不是隨便的,而是經過神的揀選和潔凈。以「沙龍」為領袖的守門者,並不是平常的人,而是有其光榮的傳統。這「非尼哈」在以色列人犯罪的時候,「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在他們中間,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民25:10-13)所以守門是「緊要的職任」,不只是為了保護聖殿不被入侵,更是為了保護以色列人不致誤闖聖殿而招致神的擊打(民3:10)。
可拉因悖逆神而被神擊打,他的後裔卻被神使用擔任守門的重任,保護以色列人不因愚昧而招惹神的怒氣。人的罪性雖然會遺傳,但罪行卻不會遺傳,每個人都要按自己的行為接受神的審判。聖殿一共有24個守門的崗位(26:12-19),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換班一次。這些利未人就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村裡。「利未人中有管理使用器皿的,按著數目拿出拿入…利未人瑪他提雅是可拉族沙龍的長子,他緊要的職任是管理盤中烤的物。他們族弟兄哥轄子孫中,有管理陳設餅的,每安息日預備擺列。」28-32節是管理器皿的利未人的職責。管理器具的職責,人可能會認為是雜事,但在神的安排里卻是「緊要的職任」,並且應當忠心地「按著數目拿出拿入」。只要是出於神的事奉,我們所當關心的不是崗位是否「重要」,而是自己是否「忠心」。「歌唱的有利未人的族長,住在屬殿的房屋,晝夜供職,不做別樣的工。」本節是負責歌唱的利未人的職責。在大衛時代,歌唱職分的唱詩班由24個班組成,有以探、亞薩、希幔負責擔當。歸回之後,擔當此職分的利未人也必須「晝夜供職」,專心唱歌,「不做別樣的工」,甚至還要「住在屬殿的房屋」,不可住到耶路撒冷之外的村莊,可見詩歌讚美在敬拜中的重要性,這也是整個聖殿事奉的核心。「以上都是利未人著名的族長,住在耶路撒冷。」本書可能成書於所羅巴伯完成聖殿重建之後,這樣守門、管理器具和歌唱的利未人才能執行。出於神的事奉都有次序、有規矩,但事奉的崗位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祭司在至聖所的事奉固然關鍵,守門、管理器具也是「緊要的職任」。最重要的是事奉的人都必須蒙揀選、被潔凈,才能分別為聖、合乎主用。
「在基遍住的有基遍的父親耶利。他的妻名叫瑪迦;他長子是亞伯頓。他又生蘇珥、基士、巴力、尼珥、拿答…尼珥生基士;基士生掃羅;掃羅生約拿單、麥基舒亞、亞比拿達、伊施巴力。約拿單的兒子是米力巴力(就是米非波設)…。」35-44節在形式上重複了掃羅的家譜(8:29-38),重述掃羅王的家室,為要引進第十章掃羅被殺的事件。在這一系列的家譜中,第一章列出了從亞當、挪亞、亞伯拉罕到以色列的家譜,顯明全世界都在神的救贖計劃之中,但神的救贖是借著對單個家庭的揀選預備和延續。第二至八章列出了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家譜,單個的家庭變成了一個民族,神的選民照著祂的應許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22:17),神借著祂的選民,賜福給「地上的萬族」(創12:3)。而本章的家譜則鼓勵回歸的百姓:他們仍然是神所揀選的百姓,雖然經過了被擄,但神仍然有條不紊地安排他們事奉,好像過去的失敗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那些被神用來管教百姓的帝國會過去,但神的國度和聖殿的旨意卻永遠不會過去。今天神的愛也不斷在激勵著我們,呼召我們奔向那更美的家鄉。為此,願我們今天不但要回應神的呼召,甘心樂意的獻上自己來跟從主,走天路,回天家。我們還要謹記:「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2:17)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