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2: 1-11」「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在腓立比書第二章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所以」一詞作開始,表示本段是接著上文,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既有「同有一個心志」,就當有合一的實際操練,在此他就講出以下道理: 「在基督里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在基督里若有什麼勸勉」,表示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彼此勸勉。這「若有」並非表示勸勉無關輕重,可有可無,而是指信徒「既然」有從基督而來、出於聖靈感動的勸勉,便不可積壓在心中,應當互相勉勵。在主里互相勸勉,是基督徒應有的責任,這種互相勸勉,可以幫助我們在主里更加同心。 「愛心有什麼安慰」,是信徒保持合一的第二種需要,就是愛心的安慰。所以叫人得安慰的不是安慰者的身分、口才或學問,而是他的愛心。我若先用愛心對待別人,就會激起一種交流和反應,使他也用愛心待我,結果便互相激發愛心。「聖靈有什麼交通」,這「聖靈」是表示我們有同一的屬靈生命,因這關係而有的交通,包括各種屬靈經歷的交換、了解,真理的切磋、勉勵,這種交通,就是達到在基督里相勸、相愛的一條路。「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慈悲憐憫」表示信徒對於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不論是在靈性上、經濟上、體格上或學問才幹上,應當有同情和體諒的心。 「慈悲」指內里的感受。「憐憫」指外在的表達。「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裡列出了信徒合一的四種表現,「就要意念相同…」,意思是就要有相同的意念,相同的愛心,同一的心思。我們怎能有同一的的心思意念,來實行基督里的相勸、安慰、交通、憐憫呢?就是第五節所說的:「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是一切信徒所該有的心志。存著這樣的心,就能實行與弟兄相交相愛的生活了。「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使徒在此表示,信徒在基督里過著完美的相愛相交生活,這樣他的喜樂便「滿足」了。其實信徒如此實行相勸、相交、互相安慰、憐憫,不但會叫使徒的心得安慰與喜樂,也會叫主耶穌的心得安慰。
接著保羅說:「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凡事」表示,對於教會的事務,不論自己同意或不同意,都不可用肉體的手段「結黨」來拉攏人,不可不以神的利益為中心,只顧附從自己所喜歡的人。「虛浮的榮耀」就是今世的榮耀,它的特質是只顧面子和人前的稱許,雖然這只是短暫虛無的,但卻很能滿足人的肉體。而尋求這種虛浮的榮耀就是一種「貪圖」,因為它不是神所要給我們的,是在神旨意以外非分的貪圖。「結黨」和「貪圖虛浮的榮耀」都會破壞肢體的配搭,是每一個追求合一見證的人必須要脫離的。 「存心謙卑」,是指心裡卑微,但不是自卑,而是一種正確評估自己的態度,不自負,不自誇。「看別人比自己強」,是虛心接納別人,看別人比自己更重要,更需要服事、尊重。「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這不是說各人不要顧自己的事,乃是說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信徒「也要顧別人的事」。神容許我們各人在物質或屬靈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欠,為要讓我們從別的肢體身上有所得著,補滿我們所缺乏的。這樣我們各人便都有機會運用主的恩賜,互相顧念、彼此扶助,並且可以從中學習謙卑,學習體恤人和安慰人。「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裡的「心」是心思的意思。使徒提醒信徒,應當以基督耶穌的心思為心思,讓那在基督裡面的心思也在信徒裡面,這是合一生活的要訣。信徒若各人堅持自己的意見和主張,結果必定不能同心,但若各人都以基督的心為心,便很自然地「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了。但信徒必須先有基督的生命,才能「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在肢體彼此的關係上才能有1-4節那樣的心思意念,教會才能有實際的合一。
「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本有」指基督道成肉身之前的情形。「神的形象」指神的本性和榮耀,基督是太初的道,祂原來就是神(約1:1)。所以「與神同等」的榮耀和地位是基督合理、合法的權利,但基督選擇了順服、舍己,「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就是祂並不以自己原有的地位為不能捨去的而想要強行保住,祂甘心捨棄一切合法的權利,這是基督耶穌的心!「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反倒虛己」是基督降卑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原本所有的榮耀,和一切合理的權利,而甘心忍受不合理的待遇,這就是基督一生所行的。祂是一位聖潔無罪的義者,卻為人的罪忍受一切羞辱和痛苦,祂是一位最智慧的主,卻忍受愚頑人的頂撞,祂是最富足的,卻為我們成為貧窮。主耶穌原有的尊榮,比一般世上的君王更大,但結果,祂卻降卑到成為奴僕的形像,是為著我們的得救。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一面具有完全的人性,一面也仍具有完全的神性,祂所放棄的不是神性,而是放棄自己合法的權利、榮耀和地位。「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既有人的樣子」表明基督是真正的人。「自己卑微」是耶和華僕人的形像(賽53:14)。「存心順服」是基督的神性與權柄的標誌,主動選擇「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是祂順服神的徹底和完全,也是虛己的最高意義。為什麼祂要捨棄祂原來的榮耀,而自取卑微成為奴僕的樣式?就是為著要死在十字架上。祂這樣地死在十字架上,是為完成神的旨意和救法。
「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所以」連接上文,說明了神所能升高的人是怎樣的,就是已經降為至卑的人。當基督徹底「虛己」到最低的「十字架上」的時候,祂不再是虛己降卑的基督,父神使祂復活、「升為至高」,就是升到極高的級位和權能的地步,使祂成為極其尊貴者。「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就是「主」,「耶穌」既是萬人的救主,曾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大恩,曾為人降為至卑而被神升為至高,則這「耶穌」之名實堪為「超乎萬名之上的名」了。「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因著主耶穌完全的順服,不管是天上、地上、地底下的,「無不」向祂屈膝。原先蔑視耶穌、敵視耶穌、殺害耶穌的,如今都要向耶穌屈膝。「無不」表示沒有人能例外,人今日若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將來仍要在審判台前被迫承認祂是主。而基督被高舉的結果,就是「使榮耀歸與父神」。神將祂升為至高,使祂得著一切超乎萬名之上的名,使一切都向祂跪拜,萬物都口稱祂為主,但祂還是把榮耀歸給父神,這就是耶穌基督的心,這也是保羅將主介紹給我們認識祂是一位怎樣的主后,再強調要我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的原因了。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在生活中以基督的心為心,在我們工作崗位中能夠以基督的心為心,在教會中能夠以基督的心為心,這樣神的賜福就會因著我們的謙卑、順服和舍己而臨到我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