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上5-6章」「以色列的長子原是流便;因他污穢了父親的床,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只是按家譜他不算長子。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他而出;長子的名分卻歸約瑟……。」在歷代志上第五章中記載了,以色列約旦河東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的家譜。「流便」是雅各的長子,但因他「污穢了父親的床」,就是與他父親的妾通姦(創35:22),所以失去了長子的名分。「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他而出」,指猶大成為領導支派,大衛王和彌賽亞將出自猶大支派(創49:8-10)。「以色列長子流便的兒子是哈諾、法路、希斯倫、迦米。「約珥的兒子是示瑪雅;示瑪雅的兒子是歌革;歌革的兒子是示每;示每的兒子是米迦;米迦的兒子是利亞雅;利亞雅的兒子是巴力;巴力的兒子是備拉…。」3-10節是流便支派的家譜。這份家譜只提到流便的四個兒子(創四十六9),然後從被擄時的首領「備拉」開始上溯幾代就結束。流便支派的家譜中有叫「巴力」的人,也有叫「巴力免」的地名,到了「巴力的兒子」作流便支派的首領時,整個支派都被亞述擄走了。「迦得的子孫在流便對面,住在巴珊地,延到撒迦。他們中間有作族長的約珥,有作副族長的沙番,還有雅乃和住在巴珊的沙法…。」11-17節是迦得支派的家譜。這份家譜連迦得的七個兒子(創46:16)都沒有提到,只是從被擄時的幾個族長開始上溯幾代就結束。而這些族長們都是大能的勇士,他們得了廣茅之地為業,尤其恢復與擴張了為外邦勢力所奪去的領土。「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住在那地。從巴珊延到巴力黑們、示尼珥與黑門山。他們的族長是以弗…。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這民就是神在他們面前所除滅的故此,以色列的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直到今日還在那裡。」23-26節是約旦河東瑪拿西半支派七個被擄的族長。並且總結了河東兩個半支派被擄的原因,就是:「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結果很快就「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以致被神管教。
在歷代志上第六章中記載了,「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這是利未支派的家譜。利未是分別出來在聖殿事奉神的支派,因此在十二支派的家譜中,利未支派的篇幅比較長,數算得也特別詳細。利未的後裔分為「革順、哥轄、米拉利」三族,祭司必須由哥轄族中亞倫的後裔擔任。「哥轄的兒子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暗蘭的兒子是亞倫、摩西,還有女兒米利暗。亞倫的兒子是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以利亞撒生非尼哈;非尼哈生亞比書…。」2-15節是祭司的家譜,從「亞倫」一直記錄到被擄巴比倫的「約薩答」。亞倫的長子和次子兒子「拿答、亞比戶」因輕忽神的命令,獻上凡火被神擊殺(利10:1-2),沒有留下後代。三子和四子「以利亞撒、以他瑪」的後裔都做過大祭司,但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為神有忌邪的心,神就賜給他和他的後裔「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民25:13)。「利未的兒子是革順、哥轄、米拉利。革順的兒子名叫立尼、示每…。革順的兒子是立尼;立尼的兒子是雅哈;雅哈的兒子是薪瑪…。哥轄的兒子是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的兒子是可拉;可拉的兒子是亞惜…以利加拿的兒子是撒母耳。撒母耳的長子是約珥,次子是亞比亞。米拉利的兒子是抹利;抹利的兒子是立尼;立尼的兒子是示每;示每的兒子是烏撒…。」16-30節是其他利未人的家譜,包括革順(20-21節)、哥轄(22-28節)和米拉利(28-30節)三族的七個「宗族」。這裡說到撒母耳的兒子,為要提醒百姓,他們的祖先借口這兩個兒子不行正道,所以執意立王的歷史(撒上8:1-22)。「約櫃安設之後,大衛派人在耶和華殿中管理歌唱的事。他們就在會幕前當歌唱的差,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他們便按著班次供職」。「約櫃安設」,指大衛把約櫃迎到耶路撒冷(代上15:1-16:43)。大衛把約櫃迎到耶路撒冷以後,建立了利未人的詩班,歌唱成為聖殿事奉中的重要部分。
「供職的人和他們的子孫記在下面:哥轄的子孫中有歌唱的希幔。希幔是約珥的兒子;約珥是撒母耳的兒子…。」33-38節是哥轄族的詩班領袖「希幔」的家譜,哥轄族站在詩班的中間。「希幔」是撒母耳的後裔,也是可拉的後裔、詩篇八十八篇的作者。「希幔的族兄亞薩是比利家的兒子,亞薩在希幔右邊供職。比利家是示米亞的兒子…。」39-43是革順族的詩班領袖「亞薩」的家譜,「亞薩」是詩篇五十和七十三至八十三篇的作者。「他們的族弟兄米拉利的子孫,在他們左邊供職的有以探。以探是基示的兒子…。」44-47是米拉利族的詩班領袖「以探」的家譜,「以探」可能就是詩篇三十九篇的作者耶杜頓(16:41)。「亞倫和他的子孫在燔祭壇和香壇上獻祭燒香,又在至聖所辦理一切的事,為以色列人贖罪,是照神僕人摩西所吩咐的…。」49-53節是大衛大祭司的家譜,名單與2-15節中的相同,但單單選取從「亞倫」到與三位詩班領袖同時事奉的大祭司「亞希瑪斯」十二代。這並非重複,而是為了突出大衛時代的兩位大祭司「撒督」和「亞希瑪斯」,使這份家譜成為第十章大衛事迹的序言。「他們的住處按著境內的營寨,記在下面:哥轄族亞倫的子孫先拈鬮得地,在猶大地中得了希伯侖和四圍的郊野;只是屬城的田地和村莊都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所得。亞倫的子孫得了逃城希伯侖…他們諸家所得的城共十三座。」54-81節是遍布應許之地的利未人城邑,與書二十一的內容基本相同,但卻首先列出了祭司的城邑。這裡特地提到希伯侖「屬城的田地和村莊都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所得」,再次提醒百姓迦勒憑信心奪取應許之地的事件(書14:6-15)。
「哥轄族其餘的人又拈鬮,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十座城。革順族按著宗族…巴珊內瑪拿西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三座城…這以上錄名的城,在猶大、西緬、便雅憫三支派的地中,以色列人拈鬮給了他們。」61-65節是對利未人城邑的概述,與書21:4-7所記錄的相同,但沒有提到哥轄族在以法蓮、但支派的地業中得城(書21:5)。「巴珊內瑪拿西支派」,指約旦河東的半個瑪拿西支派。「這以上錄名的城」,指亞倫子孫所得的城。「哥轄族中有幾家在以法蓮支派的地中也得了城邑,在以法蓮山地得了逃城示劍與其郊野…。」66-70節是哥轄族的城邑,與書21:20-26所記錄的基本相同。「逃城」就是讓「誤殺人的」躲避報仇人的地方,可以「使誤殺人的不至於死,等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民35:7-12)。「革順族在瑪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巴珊的哥蘭與其郊野,亞斯他錄與其郊野…在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得了加利利的基低斯與其郊野,哈們與其郊野,基列亭與其郊野。」71-76節是革順族的城邑,與書21:27-33所記錄的基本相同。在這份家譜中,沒有指出「巴珊的哥蘭」和「加利利的基低斯」是逃城(書21:27-32)。「還有米拉利族的人在西布倫支派的地中得了臨摩挪與其郊野,他泊與其郊野…。」77-81節是米拉利族的城邑,與書21:34-40所記錄的基本相同。在神的命定中,利未支派沒有自己的地業,他們必須分散在各支派中間,服事各支派。並使那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逃城裡避禍,不至於死亡。他們是為了愛神而事奉。同樣今天當我們因愛神而將自己奉獻出來,神就要使用我們,我們就要把神的恩典帶出來,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祝福。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像利未人那樣,愛神,依靠神過信心的生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