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17: 14-27」「耶穌和門徒到了眾人那裡,有一個人來見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七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當主耶穌帶著三個門徒下山後,立即遇見一個人來見耶穌,他跪下,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里,屢次跌在水裡。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癲癇」是一種會周期性發作的病症,但這個人的癲癇病是因鬼附引起的。門徒們應該是有權柄去醫治這個病人的,而他們的失敗表明,他們雖然具有神給的權柄,卻缺乏行使權柄所應有的信心。因此主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不信」是指對耶穌的權柄沒有信心,不能在信心裡支取主的權柄。「悖謬」指彎曲、偏離了主的旨意。這些人正代表了主耶穌那世代的人。接著耶穌就「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癒了。」這時「門徒暗暗地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什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就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牠就不出來(或作不能趕牠出來)。」這「信心小」不是說信心不夠,而是說根本沒有信心。信心不在大小,而在於有無。真實的信心即使像「芥菜種」一樣微小,也大有能力,因為信心是與主連接,運用神賜的能力。「這座山,」是指攔阻在信徒道路上,且似乎是巨大到無從排除的障礙和難處。挪山是比喻不可能的事。但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 23),而信就是信靠神,讓神去作,在祂沒有難成的事。禱告就是與神連接,有時要加上禁食,才可以對付那更大的難處。禁食所以有功效,並不是因為禁食的行為,而是因為禁食的存心與態度。接著當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也就是耶穌即將踏上前往耶路撒冷之前的時候。主第二次預言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祂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祂,第三日祂要復活。」門徒就大大地憂愁。門徒之所以憂愁,是因為他們只聽進「他們要殺害祂」,卻沒有聽進去「第三日祂要復活」。主每次說到十字架的時候,必定提到復活的事,但門徒們還不能領會復活的啟示,所以還會憂愁。最後主耶穌在迦百農,行了一個特別的神跡,就是從魚口中得稅銀:「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丁稅約有半塊錢)?'彼得說:'納。'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穌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但恐怕觸犯他們(「觸犯」原文作「絆倒」),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這「丁稅」源於古時猶太人一過二十歲,即須每年奉上半舍客勒銀子,作為贖生命的禮物,供維修會幕或聖殿之用(出30: 12-16),故又稱聖殿稅。而彼得不去問主,卻自己替主做了回答。於是主耶穌就用比喻教導彼得說,世上的王既然沒有向自己的兒子徵稅,那麼主耶穌既是神的兒子,當然就不必納聖殿的丁稅了。但為了不絆倒別人,主耶穌寧可捨棄自己的權力,不堅持兒子的地位。於是主就叫彼得往海邊去釣魚,從魚的口得一塊錢,作彼得和主的稅銀。這讓我們看到主那體恤的愛,祂不僅為自己付了,也為彼得付了。主耶穌真的是滿了愛的主。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從心裡來,感謝我們的主!阿們!
<山下趕鬼>
讀經「太17: 14-23」「耶穌和門徒到了眾人那裡,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跪下,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里,屢次跌在水裡。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在馬太福音第十七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主耶穌下山趕鬼醫治這位害癲癇被鬼附的孩子。當主耶穌在山上時,一個被鬼附孩子的父親,把孩子帶到沒有上山的門徒那裡,請他們將鬼趕出來,可是「他們卻不能醫治他」。主耶穌曾賜給門徒權柄制伏一切的鬼,他們卻不能。這並非主所賜的權柄失效,乃因他們沒有憑信心有效地運用權柄。而這個孩子受到從魔鬼來的折磨與痛苦是:「屢次跌在火里,屢次跌在水裡。」可是門徒卻無力對付。正當這父親為這孩子感到絕望時,耶穌來了,他就跪著求主憐憫醫治他害癲癇病的兒子。主耶穌沒有直接說:把他帶到我這裡來,讓我來醫治。而是先感嘆的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這「不信」是指對於主的能力,「悖謬」是指對於主的旨意。而這位父親與門徒正是這世代的代表。這父親因著孩子的病到門徒那裡,其實他並沒有真實的信心。他向門徒求醫治,也是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否則看見門徒趕不出鬼也不會議論紛紛。在馬可福音中記載,這位父親見到耶穌時也是半信半疑,他對主說:「你若能做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另外門徒主曾賜他們趕鬼的權柄,可他們竟不能作,不能作是因他們不信。他們的不信悖謬令主嘆息。今天同樣是主所悲嘆的世代,不單整個世界落在「又不信,又悖謬」中,信徒也不信悖謬,不能影響世界,反被世界影響。但我們要知道,人的悖逆和不信,若不悔改,必要受到神的審判!然而主耶穌在嘆息后卻憐恤這個可憐的父親,就醫治那孩子:主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孩子就立即痊癒了。這時門徒們「暗暗地到耶穌跟前」,因他們不好意思趕不出那鬼,他們來問耶穌說:「我們為什麼不能趕出那鬼呢?」可見他們沒有灰心,而是要找到失敗的原因從而吸取教訓,這是主所喜悅的。主就對他們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主在這裡指出門徒失敗的原因:「因你們的信心小」。這「信心小」或作「不信」,意思是過去他們從主得趕鬼的權柄,卻沒有憑信支取屬天的能力,所以失敗。因此信心大小並非重點,有無信心才是關鍵。因此耶穌鼓勵他們要有信心,若他們的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能成就大事。 「移山」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有信心就能成就不可能的事。就如那苦害孩子的鬼,有信心就可以把牠趕走。 所以耶穌這話的重點不在移山,乃在叫他們要有信心,有信心可以做不可能的事。 而這粒芥菜種的信心,就是對神的信心,所以要禱告禁食,才可以對付那更大的難處,因此禱告禁食在信心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之後主耶穌再次預言祂要受難,祂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然後門徒們聽見「就大大地憂愁。」因為他們只是聽到主要受害,卻好像都聽不到第三日主要復活,這對門徒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事。所以十字架的信息在那時候總叫他們憂愁。但是等到主後來復活以後,十字架的信息對門徒再也不是憂愁的信息,因他們知道這是神的榮耀,是神的智慧,所以他們甘心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但願我們今天也要明白主耶穌是一位復活的主,祂是又真又活的神,這樣我們的信心必得到建立,並且也甘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阿們!
<納稅銀的神跡>
讀經「太17: 24-27」「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丁稅約有半塊錢)?'彼得說:'納'……。」在馬太福音第十七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主耶穌所行的納稅銀的神跡,這神跡是主耶穌最後一次到迦百農時所行的,這神跡也只記載在馬太福音中。當主耶穌與門徒到了迦百農時,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這「丁稅」是指殿稅,根據出埃及記30: 11-16所記,每個二十歲以上的猶太男丁,每年需納銀半舍客勒,作為保養會幕的費用,後來這種費用變成每年繳交一次的丁稅。而彼得在這裡並沒有先去問主,卻是馬上回答主需要納這個稅。他完全忘記了不久以前,他所得到的偉大的啟示: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而且主又帶他上高山改變形象,父神又從雲彩里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可是現在彼得被收丁稅之人的問題擺到試驗中時,他竟忘了主是神的兒子,不必納丁稅給祂父的殿。父神又囑咐他們「要聽祂」,彼得竟不去問主,卻代替主說:「納」。很多時候我們在真理上也是這樣,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很多,有時候好像也都知道標準答案,可是按著我們該知道的,很多事情還是常常不知道,更活不出來。之後彼得走到屋內想告訴主耶穌這件事,不料沒等彼得開口,「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這裡特彆強調主「先」向彼得開口,可見在彼得還沒說之前,主已經知道屋外發生的事了。我們的主乃是全知的主,他知道收丁稅的人所說的話,也知道彼得的回答。因此耶穌就用比喻教導彼得,世上的王既然沒有向自己的兒子徵稅,那麼主耶穌既是神的兒子,當然就不必納聖殿的丁稅了。這裡主再次重申祂是神兒子的身份,並且借著環境來教育彼得,幫助他真知道他所信的到底是誰!主在這裡,糾正了他。彼得後來也清楚地知道,神的兒子,主耶穌是不需要納稅的。既然如此,那耶穌又為什麼要繳稅呢?主耶穌接下來就解釋說:「但恐怕觸犯他們(「觸犯」原文作「絆倒」)。」主有權利不納丁稅,但祂為了不絆倒別人,就寧可捨棄自己的權利。這讓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原則,在我們的生活中若發生了問題,那問題若不牽涉到絕對的真理,我們就應該盡量而放下自己的權利,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的榜樣。最後主耶穌就吩咐彼得:「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神跡,這個神跡一點不小於平靜風浪、在海上行走等神跡,因為這個概率簡直幾乎是零。魚的嘴中怎麼會有錢呢?怎麼會一釣上來第一條魚口中就有錢呢?而且主早就知道有一塊錢。主耶穌真是萬有的主,榮耀的君王,連魚和錢都聽祂的話,並且祂所說的話絕不落空。而且主不但為自己交了丁稅,也為彼得交了。因著主耶穌的呼召,彼得放棄了一切來跟從他,主就清楚地表明他要負起供給的責任。同樣今天無論何時,我們若完全奉獻自己作主的工,只要不是出於自己的意思,而是由主直接的呼召,我們就可以完全倚靠祂的供應。當我們的主,還在肉身中尚且顧念跟從祂之人的需用,何況現今祂已經得著天上地下所有權柄,主豈會吝嗇或忽略我們的需要,不按時供應我們嗎?為此,願我們都要從納稅銀的神跡中看到:我們終身的事都在主的手中,祂必顧念我們的需要。我們還要知道主耶穌是真神的兒子,是生命的主宰,是將要來的君王。我們就要堅定的信靠主,使我們的生命能見證祂是又真又活的神,這樣我們就能經歷到,主給我們所預備的一切恩典!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