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1: 1-17」「先知哈巴谷所得的默示。他說: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從今天開始要分享《哈巴谷書》,它是先知哈巴谷所寫的,哈巴谷的字義是「擁抱」,在本書中哈巴谷一面以信心擁抱神不放,另一面以愛心擁抱他的同胞不放,在神與人之間作了美好的橋樑。《那鴻書》和《哈巴谷書》兩本書的內容性質相似,都說到神對祂子民之仇敵的審判,但前者是預言尼尼微,即亞述的結局,後者是預言迦勒底,即巴比倫的結局。哈巴谷事奉的時間在猶大被擄之前,當時聖殿還在。本章所描述的敗壞情形,是悖逆神的猶大王約雅敬王在位的早期,而先知預言巴比倫即將入侵猶大。哈巴谷書是一卷論到公義問題的書,世上到處都出現不公平,不公義的事,人在這情況下怎樣面對?人要怎樣處理?先知哈巴谷代表了人的想法,透過與神的對話,得出一個答案:「義人因信得生」。這就是說,在這罪惡充滿不公的世界,人唯有信靠神才可以生活,生存下去,因為神是義的,祂必按祂的時間和方法去處理惡和不義。所以緊緊信靠神是唯一的出路,否則人活在不公的世界,就只會嘆息,埋怨,質疑,忿怒,甚至會作出激烈的行動,有時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在新約聖經中三次引用本書「義人因信得生」這句的話。在哈巴谷書第一章中,先知哈巴谷首先說到他是奉命傳講神的默示,然後他就向神提出疑問:「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這裡先知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因他不能明白神為什麼縱容罪惡。從他所說的話來看,他向神傾訴自己的困惑似乎已有一段時間了,神卻「不應允」,沒有去制止猶大的罪孽。所以他問:「要到幾時呢?」他又認為,因為神沒有干預任由罪惡發生,因此法律形同虛設,完全失去作用。 這一切在先知眼中看來都是因神沒有出面加以阻止,沒有干預所致。接著神就給哈巴谷一個他意想不到的回答,「耶和華說:'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這裡神要他們觀看,留意神在外邦人中作了什麼事。不是神不理而是他們不信,神已借先知以賽亞向百姓發出了警告(賽39: 6-7),卻無人相信。所以神宣布祂要興起迦勒底人,就是巴比倫人來懲罰猶太人,要用他們成就祂的旨意。 那麼這些巴比倫人是怎樣的一些人呢? 是殘暴的人,是搶掠的人,而且他們勇猛強悍在談笑間就會把敵人征服,使人灰飛煙滅。 所以先知聽了神的回答后不明白,為何神會使用巴比倫這樣的惡人來作刑罰的工具,他就又向神提出疑問:「耶和華我的神、我的聖者啊,你不是從亘古而有嗎?我們必不致死。耶和華啊,你派定他為要刑罰人…。」這裡讓先知不解的是, 神既是聖者,是聖潔公義的神,為什麼竟讓邪惡巴比倫人來作刑罰的工具,先知大感不解。先知要繼續禱告,繼續觀看神的作為(2: 1)。今天不公平的事依然經常發生,但願我們都要切記,不可妄生懷疑,甚至抗拒神。即使我們未必完全明白神的用意,但我們知道掌管歷史的神,有完全的主權,祂要照自己的旨意行事,而祂所作的都是對的,我們就要讚美神!阿們!
<哈巴谷求問神>
讀經「哈1: 1-4」「先知哈巴谷所得的默示。他說: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在哈巴谷第一章的這段經文中,哈巴谷首先自薦為先知,說明他的信息是從神的默示所領受的,向當代傳出來,不但是及時的,也是切合曆代的需要。哈巴谷曾為了神的公義、為神的百姓禱告,但神卻「不應允」,所以他求問神:「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這是哈巴谷向神發出的哀求, 因為他心中痛苦。他痛苦不光是因為猶大的罪惡,同時因為神好像沒有理會,不聽他的禱告。接著先知又因看見猶大國中罪惡勢力繼續橫行,卻不見惡人受報而感到困惑不解,他就向神求問:「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毀滅和強暴在我面前,又起了爭端和相鬥的事。」這裡哈巴谷感到困惑,神既是公義聖潔的,怎能不理會強暴奸惡的事呢?因為當時強暴的罪行是那麼猖獗,所以先知向神發出疑問,因為他覺得神不理惡事發生。 這「罪孽」不但是指罪,更含有苦毒,苦害的意思。那就是說,先知看見所發生的惡事,往往是人用毒計,處心積慮而犯的,這些罪惡並帶給人和社會很大的災害,苦痛。 而先知覺得,神現在看著惡事不斷的發生,祂好像也只在那裡觀看而不理會,所以各種各樣的罪惡不斷發生。這「毀滅」就是使用暴力,帶來毀壞性的災殃,「爭端」是打官司,「相鬥」是相爭。在先知看來好象神任由罪孽、奸惡橫行,不予干涉。之後哈巴谷就說:「因此律法放鬆,公理也不顯明;惡人圍困義人,所以公理顯然顛倒。」這「因此」意指由於神沒有立即伸手解決不公不義的情形和事件,所以就產生律法規條逐漸變成形同虛設而不具約束力,公理正義也不被人們尊重而得不著伸張,義人受制於惡人,全然沒有公理正義。同樣今天面對這個不公義的世界,充滿各樣強暴和姦惡的事,許多人也在問,神既是公義的,為什麼容許那些罪惡的事存在呢?可是現今那些質問神為什麼不伸張公義、懲罰惡人的人,和先知哈巴谷的情形大不相同。雖然他們所發生的疑難是相似的,但他們內心對神的態度大不相同。先知哈巴谷所發出的憤慨與不平,不是為個人的利益,乃是為神的「律法」的「放鬆」。他眼見同胞蔑視神的法度,以致在信仰和道德上,都背離神的道,失去了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標準,卻始終未見神採取懲罰行動,因而內心焦急憤慨,於是在呼求而未蒙應允之中向神問:「為什麼」?神之所以延遲對世人懲罰,對他的兒女暫緩管教,是為了給他們最後的一點悔改的機會。而今天當我們看見一些人所做的惡事,心裡不滿時,便盼望他們立刻受到神的刑罰。然而我們看見神有恆久的忍耐,因為神要施憐憫,祂盼望人們能夠悔改。因此今天當我們的禱告似乎未蒙神的垂聽,我們也會困惑,但無論光景如何,我們都要堅定的信靠神,並要知道,神絕不容讓罪,但祂執行審判是有時間的、有計劃的、有步驟的。神又是公義的,祂萬不以有罪為無罪,祂有報應的公義,罰惡賞善。但願我們都要將這些謹記在心!阿們!
<神回答先知又問>
讀經「哈1: 5-17」「耶和華說:「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在哈巴谷書第一章的這段經文中,因著先知哈巴谷求問神,神就在此回答他,但神並未直接回答他「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祂卻要先知和他的同胞「向列國中觀看」,他們若注意察看神在列國中的作為,就會知道神早就有所作為,就是神要興起迦勒底人,這是指巴比倫帝國,作為懲罰猶大的工具.這是神早已借他僕人說過的,在以賽亞書39: 6中記載,先知以賽亞就對希西家預言說:「凡你家裡所有的,非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可是猶大人卻總不肯信。但神早已預備了懲罰猶大人的工具,祂正興起「殘忍暴躁」的迦勒底人來刑罰猶大。所以神絕非不懲罰罪惡,但神只能按照祂自己的智慧判定什麼時候施罰是最適當的。人的焦急和訴怨並不能擾亂神行事的計劃和時間。而巴比倫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他威武可畏,判斷和勢力都任意發出…他以自己的勢力為神,像風猛然掃過,顯為有罪。」殘暴的巴比倫人以自己的軍事力量為「神」,所以得罪了神,也將會因自己的罪遭到懲罰。因此巴比倫得逞,不是他們的成功,而是因猶大的罪惡而導致的。這是神要先知面對的現實,這也是神給先知的答覆。而神的答覆雖然解決一個難處,但又產生了另一個難處,就是這麼一位公義、聖潔的神怎能使用一個比猶大更壞、更惡的國家去執行懲罰呢?所以先知又問:「耶和華我的神、我的聖者啊,你不是從亘古而有嗎?我們必不致死。耶和華啊,你派定他為要刑罰人;磐石啊,你設立他為要懲治人…。」從這裡看到,哈巴谷認識神是「聖者」、是永在的、是聖潔的,是公義的施行者。他也相信神是信實的,祂所揀選的百姓「必不致死」,他也承認神有權管教百姓,有權借著人的手來「刑罰、懲治」猶大。但他不明白神為何用邪惡的巴比倫人來懲罰猶大,這樣,還不過是「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神為何靜默不語呢?神既是「眼目清潔」,不喜歡看見邪僻奸惡和詭詐的事,但祂為什麼只懲罰那些罪惡輕的.卻任憑那些罪惡更甚的得勢?就如任憑巴比倫待他們像海中的魚、林中的獸,任意用網羅捕捉「殺戮」呢?而神這樣設立巴比倫作為懲治猶大,必有祂的計劃和用意。神既然不姑息猶大人的罪,而用巴比倫懲治他們,當然祂也不會縱容巴比倫的罪。在此先知的觀念正和我們的觀念一樣,以為神只會用無罪的義人,絕不會用有罪的惡人。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所羅門王曾說:「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箴16: 4)甚至尼布甲尼撒王也被算為神的「僕人」(耶25: 9)。然而自古以來,神從不姑息罪惡,但祂絕不聽憑人的指使向誰施報,乃是按祂自己的旨意和時間施行審判,顯明公理,建立祂的國度。為此,願我們今天不但要認識,神的權能統管萬有,祂是歷史的主,我們還要知道,猶大人受懲罰,是因他們的罪惡,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