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4: 1-11」「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在約拿書第四章中記載了,當約拿看見因著尼尼微人的悔改,神沒有照祂所預言的去懲罰城裡的人時,就「大大不悅,且甚發怒」。他就向神禱告,表明他當日逃避到他施去是有理的,因為他知道神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他早知道若尼尼微城的人悔改,神必定「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約拿很清楚神的心意,但他不願意惡人得不到懲罰,所以他以求死來表明他對這事的不滿:「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神在此的回應並沒有責怪約拿,反而有意引導他認識神處理事物的原則。「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意思是,尼尼微人肯謙卑認罪悔改,我就向他們施恩慈、不降災,而你竟這樣發怒到求死,這是合理的反應嗎?約拿並沒有回答神的話,「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約拿「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或許他不甘心,要看看在四十日後整件事情的結果,他還是希望神會降禍給尼尼微城。這時神就製造了一個特殊的環境,要約拿明白祂有絕對主權去施行祂的公義和憐憫。「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約拿見到這蓖麻無端被蟲子咬死,叫他受日頭曝晒,就第二次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拿仍不明白神的愛,當神再問「你發怒合乎理嗎?」約拿回答神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神並不因為約拿的錯誤而責罰他,而是叫他明白,既然他愛惜一棵不是他栽種的蓖麻,他就更應愛惜尼尼微的百姓。因此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沒有回應耶和華的最後一個問題,《約拿書》就到此結束了。但約拿終於明白了神想要教給他的教訓,因為他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給別人讀。如果他沒有吸取教訓,那麼他為什麼寫下這一令人難堪的經歷來讓別人讀呢?所以這表示他在這整個事件之中,經過神再次的教訓之後,已經深深認識到自己的虧欠。因此《約拿書》本身就是問題的答案。所以《約拿書》的結束,看似好像還沒說完一樣,但卻是全書的高潮。約拿盼望每一個讀了本書的人,都能從書中吸取教訓,這就是本書奇妙的結束。因此本書也成為造就每一個信徒的特別材料。為此,願每一個讀了《約拿書》的信徒,都要從本書得到啟示與教訓,並要以神的心為心,並要寶貴愛惜神所安排在我們周圍的生命!阿們!
<約拿的發怒>
讀經「拿4: 1-4」「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在約拿書第四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約拿因尼尼微人並沒有像他預言中說的那樣傾覆:「再過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而是尼尼微人因為悔改被神赦免。就是因著「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尼尼微城的人聽了警告,願意悔改,這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有多少人聽到神的警告時,願意悔改呢?而尼尼微的人竟然都願意悔改,換作是今天的佈道家一定會興奮極了,看到全城都悔改。但是約拿卻因此而大大的不喜悅,且還發怒。今天當我們辛辛苦苦地向人傳福音,那人信了主,我們心中一定有說不出來的喜樂,甚至在天上也要為他歡喜快樂。但是約拿卻因尼尼微人悔改信服神,免受神的刑罰而向神發怒。可見約拿看尼尼微人的悔改,與神看尼尼微人的悔改,其反應多麼不同。神看見尼尼微人悔改,便廣行赦免不降災禍,但約拿看見那些惡人竟蒙神恩赦,便大大發怒。這都是因為約拿不能體會神的心意,而對神的作為不滿,甚至發怒。所以約拿「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這裡約拿在向神說明,他開始不願意去尼尼微城傳道的原因,乃是因為,他知道神是滿有憐憫和恩典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的神。所以尼尼微城會因著悔改,神就不像宣告的那樣傾覆那誠。但約拿不喜歡神向以色列的仇敵,那些惡人施恩,所以他因此事發怒。約拿因神不降災給尼尼微人,以致失望,竟至求死,「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神沒有責備他,只以問話促他省察,「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神的問話充分表明,祂要耐心地引導他,促他醒悟。約拿在魚腹中,知道要感謝,現在卻沒有感恩的話。他知道救恩出於耶和華,神看重他的性命,他又怎可求死呢?神拯救他,為使他去拯救別人。他就順服神,往尼尼微城去。但是一看見那城的救贖,他卻發怒,因此神要促他醒悟。神不僅僅在乎祂的僕人是否完成使命,讓救恩臨到外邦人,神更在乎祂僕人的生命有沒有被改變。所以神還要在約拿身上動工,一直做到約拿能明白神的心意,明白什麼是神的恩典。同樣今天我們也需要看見神向著這個世界心意和祂的恩典。神是何等的愛世人,祂何等願意看見他們悔改。可是我們也會常常責問神,為什麼不馬上對惡人執行判決、早點消滅這個邪惡的世界,卻沒有體會到神的心意,神這樣長久的忍耐,因祂「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真正的明白,神愛世人和神願人人悔改得救的真諦!阿們!
<約拿出城去看>
讀經「拿4: 5-11」「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在約拿書第四章的這段經文中記載了,約拿不思考神所問的「合理」與否的問題,而是出城去看,因他還在期望著尼尼微城的覆滅。雖然神已經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尼尼微城,但約拿仍然堅持「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約拿執意要等期限一到,查看神是否照祂先前的話毀滅尼尼微城。約拿認為神不該寬容像尼尼微這樣的罪城,他似乎在求證神是否公義,否則怎能讓尼尼微這麼容易得神的寬容?於是約拿就在城的東邊搭了一座棚,住在那裡。就在這時候,「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這時約拿為自己能在蓖麻遮蓋下休息而高興。也許約拿認為這是從神而來的一個跡象,暗示他做對了什麼,神在賜福給他。但是「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暴晒約拿的頭,使他發昏。」此時約拿非常的悲慘,所以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再次用一個問題質疑約拿:「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這類似於神的上一個問題:「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但這次是把重點放在了蓖麻上。上一次神問約拿問題的時候,他沒有回答,但是這次約拿回答了,他對神說:「我發怒以致於死,都合乎理。」約拿就是這樣直截了當地告訴神。但神沒有因為約拿同情蓖麻而責備他,而是通過提出另一個問題,指出他的問題所在。神問約拿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這裡神使用蓖麻作實物教材,教導約拿重要的真理:約拿若為了失去一棵非親手栽種的植物而難過是合理的,那麼神向祂親手創造的尼尼微人,表示愛惜難道是不合理的嗎?那裡有「十二萬多」個小孩,人口必定有六十萬左右。還有許多的牲畜不吃草、不喝水,並披上麻布,雖然牠們沒有靈性,不知道牠們作的是什麼,但神不能不顧念牠們。尼尼微城的人,雖然是惡人,但他們已經轉離所行的惡道,這是神所喜悅的,所以神不將災禍降與尼尼微城。因此神要通過這棵蓖麻,使約拿從仇恨情緒中迴轉到神的心意中來。神願意尼尼微人得救,也願意約拿的生命得升華。神給他安排了蓖麻、蟲子、炎熱的東風、日頭來啟示約拿,讓他明白神的心意, 以神的心為心。約拿愛惜一棵蓖麻,神豈能不愛惜尼尼微大城呢?在神的啟示下,約拿看見了自己的敗壞,他放下那傲慢而向神俯伏敬拜,並寫下了《約拿書》,見證自己失敗的經歷,更見證神的慈愛和大能的作為。而《約拿書》不知更新改變著多少人的生命。但願我們都能在讀了《約拿書》后,生命被更新改變,並要讓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神的愛里,更要明白神的心意,認識神的恩典!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