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1: 1-21」「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從今天開始要分享《但以理書》,它是先知但以理所寫的。而它與《以西結書》相同,都是在被擄期中的先知書。而《但以理書》是一卷特出的先知書,因為它的預言多半是關於外邦的,並不像其他的先知書的預言多半是關於以色列的。而且《但以理書》中的預言,範圍非常廣大,說到關於世上四個大帝國和以後將興起的國家,時間是從巴比倫第一次侵略猶大起,一直到主第二次再來建立國度止。因此但以理書的預言是與教會特別有關的。例如:敵基督的出現、聖徒遭受逼迫、主的顯現、聖徒的復活、審判、國度等等,都是我們要密切注意的。本書第一至六章,有六個信仰的見證。第七至十二章,則為四個重要異象:末世的見證。一到六章是以第三人稱「他」來描述但以理。七到十二章是以第一人稱「我」來描述,所以可看得出本書是但以理寫的。而前半部在講但以理的一生,後半部在講但以理死後會發生的事,有些事已經發生,有些事還沒有發生,都是在講未來。而但以理和以西結同樣都是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一個在巴比倫王宮中,一個在被擄百姓中間。雖然環境不同,但他們對神的忠心和順服卻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在外邦之地過著熱切祈禱和聖潔見證的生活。本書主要的信息是至高的神是掌權者,也是審判者,這與但以理名字:神是我的審判者的含義相符。《但以理書》是一卷非常重要的先知書,因為它解釋了馬太福音廿四至廿五章,我們的主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講論,也是啟示錄的一把鑰匙。但以理是在第一批被擄的人當中,但他沒有再回來,他留在巴比倫,死在那裡。在但以理書第一章中,先知但以理說:「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在這裡講到但以理被擄到異邦,時間是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當但以理被擄的時候,大約只有十四歲,那時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被巴比倫王選中,並提供特別訓練,是要同化他們,使被擄的猶太人歸順巴比倫,讓他們將來為國家服務,他們還把這些少年人的名字被改成巴比倫名字。但因他們從小受約西亞王敬虔的影響,他們就立志「不玷污自己」,向著神保持忠心。因為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專心仰望神,放棄了暫時的享受,結果卻得著神更大的賜福。但以理最後說:「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到居魯士王元年,但以理還在。」由此可見,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出色表現,並非來自巴比倫的宮廷特訓,而是出於賜知識和智慧的神。願我們今天也要確信神在掌權,祂要成就自己的心意和計劃,而我們作為神的子民,所要盡的本份就是,持守對神的信心和忠心!阿們!
<但以理的立志>
讀經「但1: 1-16」「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從但以理書第一章的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猶大人第一次被擄時,但以理與一部分猶大人被擄至巴比倫,當時他還是少年人。巴比倫王就吩咐太監長從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胄中選傑出英俊的少年,訓練他們,使他們徹底巴比倫化,可以在王宮任職。訓練期定為三年。在這三年中,「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由於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是猶大王家的宗室,他們的容貌、學問、聰明都合格,就被選在宮中受訓練。但「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因為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都先獻給了偶像,所以要吃喝這些王膳、王酒會玷污他,使他好像與這些偶像有了關連。可見但以理雖然失去了國家,失去了自由,卻沒有失去他的志向。因他自小就知道摩西的律法規定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吃的,所以王的飲食雖然是美味當前,雖然違背王的命令可能會受苦,但他敬畏神,知道那些食物是獻給偶像的,或是照以色列的飲食律例是不潔凈的,所以他立志不玷污自己,不管人的反應如何,這是何等高潔的立志!所以「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人看這幾名少年人,是無倚無靠,在人的手下。但神卻不忘記他們,一切都在神全能的手中,神就使太監長同意試驗十天,看他們有沒有缺乏營養的跡象。而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吃素菜,喝白水,不用王膳,神就使「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於是委辦撤去派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給他們素菜吃。」而但以理的立志不是一時衝動和只在於理性上,他的立意是定意不要被任何事物玷污自己,因為他要為神保守自己的純凈,所以他的一生就能跟隨神,直到年老仍不變。或許有人會問但以理既然拒絕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那為什麼他卻接受巴比倫王的官職?從本書的記載中可知,但以理在王宮裡受職,是神的安排。所以他雖然生活在巴比倫王宮中,但並非在王宮中醉生夢死,乃是照神的囑託作神的先知,在同胞仍受痛苦時,不肯過享受的生活。他不但不願因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使自己被玷污,也不願自己在心志上被玷污。巴比倫王雖然改變他的名字、生活環境,要將一些巴比倫學識和信仰灌輸在他的思想中,但不能改變他向神有一顆堅定而崇高的心志!今天不吃什麼或要吃什麼,在我們的觀念中,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在《但以理書》第一章中,卻十分慎重地詳細記載但以理拒絕王膳的經過。因為信徒對日常生活方面所受的試探取什麼態度,最能表現對神的心如何,表現出對神是否有很堅貞的心志,是否有為神受苦的心。而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因為專心仰望神,甘願擺上自己,在吃喝的小事上忠心,神就興起他們成為失敗百姓中的得勝者,成為祂的見證。但願我們今天也都要像但以理和他的朋友那樣,向神有高尚而忠貞的心志,不要讓罪沾染污穢自己,並要讓但以理的立志,成為我們的模範!阿們!
<神所賜的恩賜>
讀經「但1: 17-21」「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學問」原文作「智慧」)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在但以理書第一章的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因著「四個少年人」,就是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對神的忠心,因此他們在神面前得到神所賜的恩賜,神把各樣文字學問的聰明和知識賜給他們。而但以理更勝過他的三個朋友,神使他「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異象」是指一個人魂游象外所見的經歷。「夢兆」是指人能明白夢的含義和神的心意。神更使但以理有解釋和分辨異象與夢兆的智慧。所以但以理的智慧並不表現在先知式的預言「耶和華如此說」,乃在於他能明白並解釋,神向人,例如向像尼布甲尼撒王所啟示的奧秘,這個我們在第二章中就可看到。接著這裡說:「尼布甲尼撒王預定帶進少年人來的日期滿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這裡講到三年的訓練期滿了,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被帶到尼布甲尼撒王面前。王就與他們談論,卻赫然發現四人出類拔萃,不僅把同受訓練的少年精英比下去。王又考問他們一切事,再次發現他們更遠勝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人。但這一切都是出於他們所信靠的神的作為,是神把恩賜賞給對祂忠心的人,因為神掌管一切!這個信息在這章中一再的出現:是神把約雅敬和聖殿的器皿交付尼布甲尼撒之手。是神叫管理人冒險應允但以理免吃王膳的要求。是神使四人長得比其他少年健壯俊美。是神讓四人在學問上、智慧上遠遠超越其他精英,得到尼布甲尼撒的青睞。所以但以理和三個朋友雖是猶大的亡國奴,卻能在外邦的王中將一位又真又活的神見證在異教的人面前。尤其是但以理,因著他的忠心,分別為聖,神使他有啟示,有異象,明白各種異象,夢兆,神又賜但以理長壽:「到居魯士王元年,但以理還在。」但以理的一生年日很長,從尼布甲尼撒年間起一直到古列年間止。但神仍在掌權這個信息,對被擄在外的以色列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而「這四個少年人」,雖然經歷國破家亡,又被擄到異邦,在人看來,實屬不幸。但他們卻定意憑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全然託付給神,因而經歷神的保守眷顧。今天我們也確信,昔日神如何看顧賜恩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今日祂同樣樂意看顧賜恩給那些信靠祂的人。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堅定的信靠神,要對神的忠心,這樣我們也必能得著神所賜的恩賜,我們的生命也一定能在世上為主發光!阿們!